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0年第2期 ID: 141083

[ 徐志华 文选 ]   

在语文教学中“巧”用音乐

◇ 徐志华

  音乐是思维强有力的源泉。没有音乐教育,就没有儿童完全合乎要求的智力发展。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适时地巧妙运用音乐,也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巧用音乐——促入
  
  在一节语文课中,教师如何敲响这第一声引领学生向“新知”进军的鼓点,确实应当“不同凡响”,需要做精心的艺术构思。为把学生尽快带入文中描绘的意境,利用与课文心灵相通的音乐导入新课,能紧扣学生的心弦,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热情和阅读的兴趣。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在教学《二泉映月》时,在与学生做了简单的交流之后,播放了这首著名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在学生屏息静气悉心聆听后,孙老师引导学生:这悠扬的琴声,让你听到了什么?引导学生畅谈感受,然后相机过渡:阿炳这位民间艺人为什么能够创作出这样动人的音乐呢?让学生开始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孙老师高屋建瓴,在这节课先后六次有机地播放二胡曲《二泉映月》,但这第一次确实起到了“促入”的作用。
  
  二.巧用音乐——促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学生对于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轻而易举做到。但是对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要求,做到就有点难度了。在课堂上,听到的往往是和尚念经般地诵读,丝毫不能引人入胜,且产生的结果经常是过目就忘。怎样才能改变这样的现状呢?这时,我便想到了音乐。记得在上《但愿人长久》时,为了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我在学生朗读时配上了《彩云追月》这首轻音乐。通过文字和音乐的双重刺激,学生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觉,声情并茂地读出了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三.巧用音乐——促说
  
  近几年的语文教学中,说话课,也就是口语交流,在语文教学中已逐渐占有一席之地。因为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笔者认为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不能仅靠说话课,在平时的阅读课的教学中,应寻找话源,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分练说。《月光启蒙》的第六自然段主要写母亲在夏夜给“我”讲童话故事。教学这一段时,我播放了歌曲《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美妙的音乐仿佛将学生带到了那个月光皎洁的夜晚,仿佛文中的妈妈在对自己讲故事。音乐停,问学生你都听了哪些故事?学生由于受了音乐的感染,争先恐后地说了起来,有的讲“嫦娥奔月”的故事,有的讲“牛郎织女”的故事,有的讲自己看的童话故事……学生个个说得非常动情,也非常精彩。
  
  四.巧用音乐——促悟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感悟是学生个人独特的体悟和理解,它的形成不是靠教师的灌输和分析,但不等于说就不需要教师的引领和培养。教师适当而有效的指导,会催生学生的感悟并促进感悟深化。在语文教学中,选用与课文相关的音乐引领学生感悟,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在上《二泉映月》这篇课文时,也同样用了这首二胡名曲。与孙老师不同的是,王老师是用这首曲子来引导学生感悟一片情怀的。课堂上,随着委婉连绵、跌宕起伏的旋律的响起,全场静极了,孩子们的稚嫩的面庞充满了凝重,他们已经在音乐的带领下,悄然进入了艺术家孤苦的内心情怀,与他同歌唱,共表白。在文本和音乐的互动中,孩子们读懂了阿炳渗透在文字中的心声,听懂了阿炳寄托在音符中的倾诉。
  
  五.巧用音乐——促写
  
  作文课堂上,常发现这样的现象,学生一拿到作文题目,或愁眉苦脸,或长吁短叹,或抓耳挠腮,一节课的时间过去了,还是“这里的黎明静悄悄”,问学生为什么这样,答曰:没东西可写。吸取了这样的教训,在以后的作文课上,笔者就想方设法去打开学生记忆的大门,让学生能够有话可说。记得上次布置的作文内容是写一个自己熟悉身边的人,有很多孩子想写自己的妈妈。我了解了这一学情,播放了阎维文的《母亲》。这是一首非常感人的歌曲,道出了母亲点点滴滴的付出。“入学前的新书包有人帮我缝,爱吃的三馅饼有人帮我包……啊,这个人就是娘,啊,这个人就是妈……”孩子们个个表情凝重,入神地听着。当音乐声止,我问孩子:“有内容可写吗?”孩子们默默地点了点头。是呀,心底的情弦被拨动了,怎能不词如泉涌呢?
  
  徐志华,教师,现居江苏赣榆。

在语文教学中“巧”用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