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古诗词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备受人们的关注。它以简练、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给人以艺术的熏陶。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引领学生走进艺术的殿堂,欣赏琳琅满目的珍品,对于学生文化的积淀,情感的润泽,不无裨益。在这一过程中,自主式阅读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读诗诵诗知诗意
古诗的重要特点是意境美,而意境美是通过“音韵美”等来实现的。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音韵和谐,节奏鲜明,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而且在表现方法上,动静结合,借助“鸣”和“上”,使静态描写动态化,表现出一种勃勃的生机,给人以无限的审美享受。
古人十分重视诵读,“诵之不辍,其境愈熟,其味愈长”。所谓诵读,就是把文本中看不见的情气、情味、情理具体转化为可感可触的声音形式。这种声音形态不是语言学意义上的音素、音节、读音的简单叠加,而是一个充满生命气息的、能实现文本言语情味的整合体。简而言之,诵读是一种富有想象、富有感情的朗读。读“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眼前再现着这样一幅画面:细看近窗处,柔密成荫的绿树枝头,有黄莺在对唱。它们婉转清脆的歌声,使翠柳也仿佛要翩翩起舞了。再将视线推广开去,较远的漠漠水田之中,正有一行白鹭列队似的飞向蔚蓝的天空……青黄翠白,颜色缤纷,给人一种鲜明活泼的感觉。因此,在指导诵读的过程之中宜稍加点拨,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沉浸于诗境之中,表现出一种闲适的感情,而这正是作者由久经战乱奔波而得到的安定环境中的内心体验。
二.文以引声入佳境
古人说得好:“情以生文,文亦以生情。文以引声,声亦足以引文。循环互发,油然不能自己,庶渐渐步入佳境。”“佳境”,是读者与文本对话融合的状态,是读者创造性地把握了言语声音的形态,体悟到的情气和意味。所谓“创造性”,就是不断调整文本言语与诵读出来的声音形态间的契合度。
如,诵读李白的《静夜思》,一般会以五言诗相对固定的节律来处理末句的音顿:低头/思/故乡。但经过反复吟诵、比较之后,则会发现,如果打破固有的音顿,读成:低头/思/故/乡,徐缓中见深沉,则更能表现作者思乡情深又无处诉说的情感。
因此,在指导学生诵读中,根据对古诗词的不同体悟,回到声音状态含英咀华,才能进入“因声求气”的读书境界。
例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中《寻隐者不遇》(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云深/不知/处,只在/此山/中。(划线处表固有音顿)按固有音顿,学生经过几番朗读后,提出了两个问题:(1)“松下问童子”,表现一种期待之情。“言师采药去”,是说师傅采药去了,问者从而感到满心的失望。如果读成“言师/采/药去”,还不足以表达这种失望之情。能否读成“言师/采/药/去”?(2)“只在此山中”,说明又带来了希望。“云深不知处”,山高林密,不知在何处。因而,寻者感到无望,表现出一种无奈之情。能否读作“云深/不/知/处”?学生之所以提出这两个问题,是因为通过自主阅读,已经有了自己的感悟。这时,笔者要求学生根据变化了的音顿低低吟诵,看看能否表达出这种感情。学生在对比朗读中,增强了对文意的理解,同时,也体会到,音顿的确定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诗意、诗情、诗理作灵活变通,但不管如何,都要形成一气呵成之感,表现出诗句的整体美以及特有的神韵。
三.迁移运用拓诗情
古诗词用语简约,语言含蓄,意境深远。在古诗词教学中,有机渗透写作能力的培养,借此拓展诗情,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古诗的理解。根据学生的特点,经常进行一些复述性重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联想与想象的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迁移运用的能力。
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宿新市徐公店》(杨万里)。这首诗反映了村居儿童的生活情趣,激起人们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在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复述性重写。有位学生是这样想象的:
冬去春来,新市的徐公店旁,竹条儿编成的篱笆稀稀疏疏,弯弯曲曲的小路两旁,树头的花儿凋落了,树叶还没有成荫,柳树抽去了嫩绿的芽儿,新芽儿俏皮地探着脑袋,舒展开那黄绿眉眼,就像身着绿衣的仙女冲你微笑,几株小草摆动着身子,菜园里一片金黄,仿佛盖上了一片金色的地毯。在这春色的沐浴中,一位儿童急急地赶来,手里还举着一个捕虫网,正追逐着飞舞的黄色的蝴蝶。只见蝴蝶在花丛中上下翻飞,好像在和儿童逗乐。蝴蝶几次将要被捉住,却又不见了,也不知什么时候,黄蝶窜入了菜花丛中……
学生的语言虽然稚嫩,但他们的想象与文本对接,与生活沟通,表现出浓烈的生活情趣。这种复述性重写,是对诗意的感悟,也是对诗情的拓展。
人本主义教育观告诉我们: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的人格,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每个学生都蕴藏着独立学习的巨大潜能。古诗词的教学,只有着眼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迁移中拓展,着力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获得以一当十的教学效应。
四.烘云托月诱美趣
中国的古诗词博大精深。不仅内容五彩纷呈,而且同一题材的诗词随着历史的变迁,纷至沓来,各领风骚。我们要注重对学生美趣的诱发,课内课外结合读,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内驱力。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让他们爱不释手,在比较阅读中培养审美的情趣。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经常注意围绕同一题材搜集相关诗词,供同学们课外阅读。
如,历代咏梅诗词并不少见。但由于背景不同,写作目的有别,表现出各种不同的审美情趣。例,宋代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这首诗赞美了梅花不畏严寒,独自开放的顽强精神,表现出诗人不同凡俗的品格。诗中不仅描写了梅花的外形美,更突出了它内在的品格美,千古传颂,经久不衰。人们只知道王安石的咏梅名篇,却很少有人知道唐代张谓的《早梅》:“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作者在写法上虚实相间,凭借联想“疑是经冬雪未消”,给读者以广阔想象的空间,以为那是冬天过后还未融化的残雪仍然凝聚在梅树上呢。这首诗突出了早梅的“早”使人对梅花不畏寒冷,远离尘俗的高贵品质油然而生敬意。
通过比较阅读,学生对梅的特质产生了由表及里的认识。况且,方法上都是以雪喻梅,由物及人。这样,学生在对认知信息的把握中,接受了美趣的点染。
五.哲思睿语润无声
在古诗词教学中,除了以情激情外,还须以理悟理。这里所说的理,就是诗词中的哲思睿语。无疑,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砥砺学生的意志,将起着润物无声的作用。
如,苏教版《小学语文必背及精读·古诗文选》中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节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其中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既写野草旺盛的生命力,又表达了丰富的哲理,现已成为千古名句。在指导学生的自主式阅读中,对这两句诗教师要适当提示,从条件关系上去把握“春风吹又生”的含义。又如唐诗《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人通过登楼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了宏远的抱负和博大的胸襟,也表现了宇宙的无限,后两句出语自然,千古传颂,被看作是追求理想和崇高境界的象征。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时,由登高远眺联想到对理想的追求有个不断攀登的过程。因此,在朗读中要把握前后语意的因果关系,强调突出“更上一层楼”,表现出一种锐意进取的豪情。学生正是在对这些哲思睿语的诵读与感悟中,获得情感上的滋润,产生思想上的“共振”。
六.探幽索微议古今
哲学家培根说过,蚂蚁的劳动在于简单地堆积材料,蜘蛛的劳动在于毫无创新地构建体系,而真正的哲学家应该像蜜蜂一样,从花圃和田野里采撷花粉,用自己的力量和能力将其改造和变化。在古诗词阅读中,倡导学生“自主式阅读”,除了积累一些古诗词的名言佳句外,还必须引导学生像蜜蜂酿蜜一样,渐入佳境,探幽索微,创造新的活动空间。
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冬夜读书示子聿》(陆游):“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其中,“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经久不衰,成了激励人们孜孜以求、躬行实践的座右铭。在学生自主阅读中,笔者通过链接古今的方法,引导学生联系已学过的课文,拓展学生思维空间。下面是教学实录中的小片段,看看学生是如何开启思维之窗,吸纳时代气息的。生(1):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从小立志学医。他翻山越岭,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访名医,尝百草,经过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写成了医药巨著——《本草纲目》。这是对上述这两句诗有力的佐证。生(2):美国发明家爱迪生,没有受过正规教育,幼年就自谋生计,当小贩、报务员等,但他迷恋于电学实验研究,毕生孜孜不倦,竟拥有白炽灯、留声机、碳丝电话筒、电影放映机等1093项发明专利权。这就充分说明了“躬行”的道理。生(3):现代著名书画家齐白石,在他数十年的艺术生涯中,他始终没有停止过挥毫作画,正是由于齐白石老人躬行实践,持之以恒,他的技艺才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这是对“躬行”的现实的诠释。学生联系已学过的知识,古今链接,不仅丰富了文本的内涵,而且荡涤了学生的灵府。从而,在“博采”中提升了学习的品味。
综上所述。古诗词教学中的自主式阅读,重在凸现主体性,体现情感性,渗透思想性。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中用心去感受,用心去体验,用心去捕捉,用心去积累。
顾峰,教师,现居江苏南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