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0年第2期 ID: 141057

[ 钟贤权 文选 ]   

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喜与忧

◇ 钟贤权

  文学作品是所有文本中可读性最强、最有魅力、最受师生欢迎的教学材料之一。它浓烈的情感、鲜活的人物、美妙的语言无不令人陶醉和神往。可以说,很多人热爱生活、喜欢语文,就是从喜欢文学作品开始的。因此,文学作品的教学是我们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引导他们感受生活、热爱生命、学习语言、形成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的重要舞台。许多有成就的教师都因重视文学作品的教学并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而为学生所敬仰。
  为了“配合省级语文专题教研活动的有效开展,检验新课程实施以来文学教育的实际情况”、“召唤真正的文学教育的切实施行,引领文学教育面向未来的美好追求”[1],由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和四川省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联合举办的四川省2008年初中语文文学作品阅读课堂教学展示会于2008年11月26日至28日在绵阳中学汉龙英才学校举行。来自成都、绵阳、德阳、乐山、内江、南充等21个地市的23位优秀教师参加了展示。笔者有幸现场观摩了全部的22堂课的教学活动,感慨颇多,喜忧参半。
  
  一.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主要收获
  
  纵观整个展示活动,首先,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关注学生的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深入到我们的教学课堂;其次,语文课程建设的主动性得到加强,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得到提高。第三,教师的教学行为自觉地融入了对文学作品阅读教学改革的探索和思考,文学作品教学的文学味更浓了。可以说,展示活动取得了预期的成功。即“关注学生的全面和谐健康成长,充分展示新一代语文人的新姿态和新气质——探索的勇气,创新的智慧”[2]。笔者对获得一等奖中的三堂课印象更为深刻。
  沈赫男老师执教的是诗人何其芳的作品《秋天》。沈老师的教学设计简洁实用,教学组织循循善诱。通过评价同伴的朗读、更换原作关键字词及语序,体会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教给学生读诗和品诗的具体方法。让学生在评诗、品诗、读诗中去尽情感受诗歌语言的魅力和丰收、休闲、梦幻的美丽秋景。女老师漂亮的书法和学生们声情并茂的诵读让课堂熠熠生辉。
  张忠文老师执教的课文是剧作家老舍先生的名作《茶馆》(节选)。上课伊始,张老师以表演民间曲艺快板书的形式引出学习内容“茶馆”,既传统又新颖。让学生大开眼界。接下来,教师抓住“秦庞交锋”这个典型情节中的个性化人物语言去揭示戏剧冲突,让学生反复揣摩、品读,让表演、品味、鉴赏三位一体,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读者和听众都兴趣盎然。教师的板书精妙、美观,言语简洁、醇正。情趣饱满又凝聚浓浓语文味的戏剧文化大餐就此生成。
  潘静老师2004年7月参加工作,是最年轻的参赛教师之一。诗人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潘老师的教学材料。文字浅显、意境深刻。短短的四十分钟,杜甫的忧国之泪与思乡之情、教者的满腔热血与爱国情操交相辉映,感染着课堂上的每一个人。老师的激情与点拨,使学生的情感得到熏陶和升华。正如教师在结束课文时所总结的那样:我们能够理解诗人,因为我们感动着香港、澳门的回归;我们期盼着与宝岛台湾的最后团聚,因为统一后的祖国,一定会更加繁荣昌盛!一堂充满激情和浪漫的语文课让我们铭刻于心。
  课堂上,也有年轻教师表现出的教学机智让人惊喜。
  某老师在执教莫怀戚的散文《散步》时,教学接近尾声,老师在拓展中引导:同学们,当我们闭上眼睛,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就会呈现眼前。是谁在晨曦初露的早上,仔细叮咛,为我们系上一颗颗纽扣;是谁在日落黄昏的傍晚,倚在窗前,焦急地盼望我们归屋。
  有学生回答:爸爸妈妈是宽阔的大海,我们永远也驶不出……说到这里,学生不知何故停下来了。
  老师马上补充:是驶不出爱的海洋吧。
  学生点头称是。
  于是,这句由师生一起当堂生成的“爸爸妈妈是宽阔的大海,我们永远也驶不出爱的海洋”就成了至理名言。
  我想,这就是文学作品,这就是新课程改革让我们看到的文学作品教学的勃勃生机。曾几何时,我们的语文课是那样的枯燥乏味,原本美好的文本被一个个的考点弄得支离破碎。教学情景没有了、人物冲突没有了、语言品味没有了、社会生活也没有了,随之而来的就是课堂上的学生也不见了。我们为语文课堂上被重新激发和点燃的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而感到欣喜,为素质教育实施所取得的巨大突破而感到由衷的高兴。
  
  二.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忧虑
  
  教学活动展示中,我们也看到,课堂上还存在一些理论与实践相悖、改革流于表面以及极端的功利主义倾向。对此我们深表忧虑。概括起来就是三句话。
  第一句,文学作品不见了。
  应该说被选来参与这次教学展示的文学作品,都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只要方法得当,是完全能够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的。学生们也是愿意和老师一起交流看书的体会的。鉴于以下原因,文学作品魅力大打折扣。
  其一,教学目标众多,教学活动匆忙。感受生活、体悟语言成了空话。
  从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看,部分老师的教学目的甚多,有一个老师竟多达十二个。教学结构成了一个个的细小的目标的堆砌。所谓的文学作品的整体感知被一个个的孤立的问题所取代。给人的印象是,一堂40分钟的课,老师在慌忙地提问,一个接着一个;学生疲于应付,不知所措。教学活动就像走马观花,显得花哨,却并不实用,学生收获了了。有些问题漫无边际,而有的问题又十分繁琐,都没有意义。老师总想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展示出尽可能多的信息,殊不知有时连最基本、最简单的问题都解决不了。与平时教学时真实的课堂相去甚远。比如,有一位老师执教的《杨修之死》,便是由一个个的问题构成的。可以说,小说里的杨修是被曹操杀死的,而课堂上的杨修则是被老师“问”死的。
  其二,教学模式单调,教学预设太强。课堂气氛死气沉沉。
  传统的以揣摩写作技巧为目的的“分层划段,概括大意,归纳写作方法”为特色的教学固有模式已经不见了。然而,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新的程序化模式。那就是“初读整体感知——再读合作交流——细读揣摩品味——最后练读练写”。初看起来,没有问题,单独探究一堂课也还可取。问题是,连续三天时间,如果说比较多的课、甚至大多数的课,都像这样的似曾相识,确实是给人带来一种审美疲劳。如果我们的学生常年累月听一个模式的课,当然也会厌烦的。新课程要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为什么我们的老师却又成了新的“千人一面”了呢。
  其三,多媒体滥用,文本被忽略。花哨的背后是本末倒置。
  有感于眼下不少课堂教学多媒体使用过度、过滥的问题,笔者想起了三十多年前就读小学四年级时的一堂语文课。题目叫《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由于政治的和历史的原因,那时候语文课上的文学作品很少。学校条件也差,除了课本、就是黑板和粉笔。上课前,老师找到了一幅宣传画挂在黑板上,算是多媒体。老师不会讲普通话,用的都是方言。开始上课了,老师让大家关上书本并把眼睛闭上听范读。
  ……
  1948年5月26日,我军攻打隆化城的战斗打响。董存瑞所在连队担负攻击国民党守军防御重点隆化中学的任务。他任爆破组组长,带领战友接连炸毁4座炮楼、5座碉堡,胜利完成了规定的任务。连队随即发起冲锋,突然遭敌一隐蔽的桥型暗堡猛烈火力的封锁。部队受阻于开阔地带,二班、四班接连两次对暗堡爆破均未成功。董存瑞挺身而出,向连长请战:“我是共产党员,请准许我去!”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暗堡,前进中左腿负伤,顽强坚持冲至桥下。由于桥型暗堡距地面超过身高,两头桥台又无法放置炸药包。危急关头,他毅然决然地用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燃导火索,高喊:“为了新中国,冲啊!”碉堡被炸毁,董存瑞以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年仅19岁。
  ……
  就是这样一段话,老师情真意切的朗读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个学生。我们为董存瑞舍生忘死的革命精神所感染。如醉如痴。老师一读完,同学们就迫不及待地翻开书本大声地自由地朗读起来。先是同学自个读,后来是大家一起读。读完以后,老师简单介绍了董存瑞的事迹后,就叫大家写生字生词,做课文后的习题。下课前,告诉大家把故事背下来,回家讲给父母听,算是课外作业。
  就是这样一堂课,现在想起来,都还是那样的记忆犹新。
  笔者以为,有时候人们挖空心思去设计了很多,到头来全是白搭。而不经意间,让我们感动的却是那些最简单、最原始、最容易被人们忽略的东西。比如,文中提到的师生的朗读。
  综上所述,没有了自在的读、玩味的品、动人的情,文学作品不就没有了吗?
  第二句,老师不见了。
  由于知识和阅历所限,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总会有难尽人意的地方。况且新课标也倡导教师和学生要“视界融合、经验共享”,达到教学相长,共享成功的喜悦。试想,如果整堂课都“以学生为中心”,让其自由发挥,教师站立一边,那么教师的教又从何体现呢?俗话说“师高弟子强”。师不高,弟子怎么强呢?归其要害,笔者认为有三。
  其一,教材探究,缺乏深度和创意。
  有老师在执教作家莫怀戚的散文《散步》一文时,遇到这样一段文字:
  ……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
  老师给学生提的问题是:“尊老与爱幼,哪个更重要?”
  有学生答“尊老更重要”,也有的答“爱幼更重要”。一时间,老师难以找到合适的理由,于是采用了课文中“我”的意见——“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以此教育学生要“尊敬老人”。
  显然,作者的本意并不在于“尊老与爱幼,哪个更重要”,重要的是一家人的相亲相爱。所以,读者们看到了: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
  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执教者对文本的解读是肤浅的。
  笔者设想,如果教师能把“尊老与爱幼,哪个更重要”作为一个假问题抛给学生,让大家在辩论中去感受爱的真谛。通过“我”和“妻子”的具体行动,让孩子们最终懂得:尊老与爱幼同等重要,但都不能停留在嘴上。爱是需要付出的。而这正是现代独生子女所欠缺的。
  果真这样的话,文本的解读,称得上既有深度,也有新意。
  其二,教学点拨,缺少针对性和时效性。
  缺乏针对性和时效性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教师心目中没有学生,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学生成了教学的工具。也就是说,学生回答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否回答。因为它关系到教学的一个程序是否完成。二是,教师的教学准备不充分。对学情研究不够。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超出预设的新问题缺乏思想准备。不能在短时间内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只能消极应付。通常的情况是,遇到学生的解答和预设答案相符时,往往会喜形于色地对学生大加赞赏。反之,则会一笔带过或匆忙地搪塞过去。甚至对学生的追问也视而不见。三是,缺乏教学点拨策略,对课堂上出现的突发问题,不知所措。或匆忙作答,不能自圆其说,让学生和听众大失所望。
  第三句,观众被忽悠了。
  据不完全统计,本次展示活动上,有接近三分之一的课堂,老师和学生在不同程度演戏。学生们自觉和不自觉地在按照老师的设计方式学习。师生共同创造出“良好的”、“合乎要求的”课堂气氛。
  其一,廉价的和训练有素的掌声时有发生。
  所谓廉价的掌声,指在教师的授意或暗示下,学生集体对参与教学的师或生用掌声表示赞扬的一种教学行为。所谓训练有素的掌声,指学生集体不经教师的授意或提示,用掌声对参与教学的师或生表示赞扬的一种教学行为。之所以廉价,是因为有教师的授意或提示;之所以训练有素,是因为没有老师的授意与提示。后者比前者还要可怕。因为学生知道老师想要什么,在投师所好,在帮助老师忽悠观众。笔者看来,教学一方采用一定的方式对另一方予以肯定和褒扬,本身无可厚非。它的问题在于,这种“肯定和褒扬”是“要来的”而非发自肺腑。是个别老师为了展示“教学效果”的表演行为。对学生的成长也十分有害。
  其二,装腔作势的研讨比比皆是。
  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要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于是,为了“探究”,也为了“合作”,我们总会看到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集体讨论。正常的讨论确实有必要。但笔者认为,讨论需要具备下列条件:一是,参与讨论的群体对问题要感兴趣——这就需要讨论的问题要部分地来自学生,或者师生一起确定;二是,问题本身要具有一定难度,经过思考或教师点拨后是可以被学生认识的;三是有教师的恰当参与,以保证讨论的顺利进行;四是讨论要有结论,且这个结论是有一定的现实生成性的。然而,我们课堂所见的部分讨论并不具备上述条件。问题和结论都由老师课前做出,缺乏生成。所谓的讨论,形式大于内容,是教学的一个程序而已。
  其三,两分钟的作文秀让人叹为观止。
  课堂上,我们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当老师按程序处理完课堂教学任务后,往往要当堂指导学生“练读练写”。一方面,是为了学以致用;另一方面,也为了展示教学效果。于是,老师向同学们提出:“仿照书上的案例,用两到三分钟的时间写一段话。然后在班上交流。看谁写得又快又好。”结果是,不到一分钟,就有学生一边写,一边慌忙的把左手高高举起。老师一边看,一边鼓励,一边数数“一个、两个、三个……”。等到老师认为学生的状态和预期效果相接近的时候,就满意地微笑着开始抽学生起来交流。不少的时候,我们都会听到让大家啧啧称奇的好作品。不要说听课老师自愧不如,有时就连专业作家都要拍案叫绝。然而,有经验的老师们就会发现,不少作品总让我们想起在哪本作文书上见过。
  笔者奉劝那些功利主义老师,现在的“观众”,哪有那么好忽悠的啊。“实实在在做人,简简单单教书”,对自己、对学生其实都是一件利好的事情。
  课堂教学展示的目的是为了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从那些成功和失败的案例中去发现我们所需要的。有鉴于此,笔者不揣冒昧,抛砖引玉。不妥之处,祈望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2]《关于“四川省2008年初中语文文学作品阅读课堂教学展示会”的通知》(川教所[2008]57号)。
  
  钟贤权,四川绵阳师范学院文学与对外汉语学院副教授。

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喜与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