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5751

[ 徐宏寿 文选 ]   

写出叩动读者心灵的作文语言

◇ 徐宏寿

  是落日楼头,断鸿声里的江南游子么?是恨古人不知你为狂人么?是不啼清泪长啼血的悲鸟么?
  在那个崇尚享乐的年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本是吟花弄月,卖弄诗文罢了,而你偏要独上高楼,“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
  一边是“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另一边却是“宝马雕车香满路”,而你,执意要做灯火阑珊处的伊人。
  ……
  这是几年前重庆一考生考场作文时所写《独上高楼》的节选,同学们读来感觉如何?读这样的文字,你一定佩服作者的文采斐然、功底深厚吧,你应该能够想象到这是作者多年读书之勤、积累之深使然。
  考场作文不一定非要文采斐然,但诗意浓郁、用词准确、表达流畅的文章,是一定能够赢得阅卷老师青睐的——当前的考场作文,“干巴如瘪三、味之如嚼蜡”的语言表达现象相当普遍,而讲求语言的出彩,往往很容易在考试中得到高分。
  语言的出彩关键在于恰当,在于表达丰富的内容,叩动读者的心灵。基于此,老师建议同学们从以下几方面作些尝试:
  一.使描写具有画面感
  朱自清在评价现代美术家、散文作家孙福熙的散文时说:“他的文几乎全是画,他的作文便是以文字作画,他叙事,抒情,写景,固然是画;就是说理,也还是画……”倘若我们作文时,能够用文字“刻画”出一种画面,再现一个场景,使“文中有画”,使读者身临其境,那么我们的作文就可以在众多的考生中脱颖而出。请看这样一段文字:
  相隔不过几米,奶奶每过几分钟,便会放下活儿,“老头子!”奶奶这么叫。
  爷爷不应,奶奶便急,迈着碎碎的步子走到跟前。爷爷好好的呢,在藤椅上睡熟了。于是她孩子般地笑嗔:“这个死老头子,人家喊了也不睬。”
  这样的事天天发生。
  这是一段描写爷爷奶奶之间一幕日常生活情景的文字,这种时刻牵挂的爱,通过几分钟便放下活儿的“叫”,得不到回应时的“急”,以及紧接碎碎步子的“迈”和孩子般笑容的“嗔”等动作,形象鲜明地刻画了出来,展现出一幅人世间最美丽的“爱”之风景画。
  这段文字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呢?语言质朴,十分生活化。它的主要优势是作者观察并体验到爷爷奶奶生活中天天发生的、最能体现深挚情爱的场景,将其典型的语言和形态“再现”出来,便具有了十分形象的画面感,具有了打动人心的力量。
  二.使语言具有流动美
  生动形象的语言是流动的。语言的流动美,是指词语使用准确生动,句子形式流畅自由。读了这样的句子,常常使人有如咬一口贡梨一样清心爽口而又香甜四溢。请看下面的文段:
  当我在襁褓中手舞足蹈时,母亲曾多么的兴奋、喜悦,脸上洋溢着世上最亲最美的笑颜:杨柳轻舞,小河歌唱,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我扑进母亲的怀中,用脸蹭她的胸脯,用小脚在她身上乱蹬,扯她衣服上的美艳的花草……但她从不生气,总是给我以快乐的回应。她让我的童年在宁静温馨、充满快乐的氛围里度过。童年的这段美好的时光造就了我健康豁达的性格。
  那时母亲充满朝气而又宽厚慈爱,我曾尽情享受着如大海般博大,如晨露般纯洁的爱。
  这段文字中作者将大自然喻为深情的母亲,把自己在“母亲”怀中享受宁静温馨的快乐通过生动、准确的语言描述出来。动词“扑”、“蹭”、“蹬”、“扯”活灵活现地写出了孩童的调皮与可爱,“杨柳轻舞,小河歌唱,山清水秀,鸟语花香”颇具动感和音韵美,“我曾尽情享受着如大海般博大,如晨露般纯洁的爱”两句则真挚地表达出对大自然的感激之情。品读这样的文字,美好的情愫会从心底慢慢升腾,进而产生出无限美好的遐想……
  三.使文句具有感染力
  恰当地运用一些常见的修辞方法,如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能大大增强语言的生动形象性,展现文章的魅力,很好地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如满分作文《林肯给A·D的一封信》中的一段:
  你首先要坚定地认为:在梦幻莫测的世界里,一切皆有可能。就如一株大树可能会像人类一样大摇大摆地在街上行走,一条黄鱼可能像苍鹰一样无忧无虑地在天空中游弋,一只黄雀可能像鱼儿一样尽情欢快地在大海里飞翔……
  这段话用一个排比句设喻,生动形象地阐明了“在梦幻莫测的世界里,一切皆有可能”这一观点。如果没有这组排比句,这段文字就会显得苍白无力,缺少感染力。所以,一篇文章中,如果至少有三五处使用了修辞格,就会使文章“蓬荜生辉”。
  四.使句式具有灵活性
  句式的灵活性常常体现在整散结合上。“散”即散句,接近于生活口语的句子;“整”即整句,是相对于散句而言的,一般指文中的一对或一串结构相似的句子。在行文中,巧妙地将散句和整句配合运用,可以收到句式有变、参差和美、声韵响亮的表达效果。我们不妨读一读朱自清先生《绿》的一段:
  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光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如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从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也太暗了。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
  这是一个将散句和整句巧妙地织于一锦的语段。作者以一散句开头,然后用三个结构相似的倒装句写“绿”的形与质,再用“那样软”、“那样嫩”来写质感——“软”和“嫩”,赋无形为有形,移视觉为触觉。分号之后又用一比喻句,写出“绿”的“清清的一色”。以上行文整散结合,句子长短参差,整齐而又有变化,变化又少于整齐。接下来进行联类比较,用较长的两句将北京与杭州比较,又用短促的两句将西湖与秦淮河比较,最后以两个设问句抒发自己的无法比较的心情。在这两百多字的文段中,作者运用了整句和散句,使之互相配合,收到了既相对整齐又富于变化、结构紧凑、语句流畅、音韵悦耳的艺术效果,表达了作者面对梅雨潭的奇绿而生发的无比喜悦之情。如果单是运用整句或散句,那韵味就远不及此了。
  五.使表达具有个性化
  韩愈曾说“惟陈言之务去”,其实说的便是语言表达的个性化——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人、物、理:写人时,神形毕肖,让人如见其行;写物时,绘声绘色,使人如临其境;论理时,亦庄亦谐,准确鲜明,给人一种内在的逻辑力量。
  要使自己的表达有个性,同学们不妨从这几方面入手:
  一是灵活运用词语。满分作文《拔牙》中,作者把医生决定三天后再拔出病牙说成“缓期执行”,把医生误拔了的好牙说成是“有一颗无辜的牙齿,辛辛苦苦工作了十多年,今天被搞成‘冤假错案’了”。幽默而有个性的语言,显示出作者的睿智,也增强了语言的灵动美。
  二是突破常规。如:小姗姗把爸爸丢了(常规说法:爸爸把小姗姗丢了)。
  三是形式别致。即在句子的组装、句式的变换、词语的搭配等等方面都突破惯用模式,使语言有新奇之美。譬如,运用同字手法的:三个姑娘,一个秀气,一个洋气,一个土气。秀气的满是灵气,洋气的全是娇气,土气的露出几分傻气。短句中故意省略标点符号的,这就是题海:永远做不完的基础题巩固题补充题综合题边缘题模拟题压轴题,令你头皮发麻眼睛发花心口发慌手脚发抖。
  四是炼字炼词。福楼拜认为一个事物,只有一个最合适的名词;一种形状,只有一个最恰当的形容词;一个动作,只有一个最准确的动词。能够准确用词,不仅使描写生动,而且能显示出善于驾驭语言的个性。如《奇迹是这样雕成的》,写我们在世界屋脊上建铁路,世人认为是不可能的,作者写道:那海拔让多少人惊叹,那高度令多少人止步,那天气让多少人畏惧。但我们还是克服了重重困难,建成了青藏铁路,创造了奇迹。冻土震惊了!高原折服了!亚洲沸腾了!世界感动了!
  五是意蕴丰厚。炼字不如炼句,炼句不如炼意。语言的个性离不开丰厚的意蕴。所谓意蕴丰厚,指语言优美凝练,含蓄隽永,让人感受到独特的魅力。譬如奶奶的童话,连同那遥远的儿歌,一块儿为我编织了睡意,把我送到一个星星与蝙蝠打造的梦境中。
  语言出彩非一日之功,出彩方法也仅非上述五种。希望同学们在考场作文的写作中,注重语言的锤炼与运用,以准确生动而又独具个性的语言,使自己的作文闪烁灵性的光彩。
  
  徐宏寿,语文教师,发表论文多篇,多次参加语文考试阅卷工作。

写出叩动读者心灵的作文语言
目录

  •  / 林徽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