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语文教学,往往有一个缺陷,就是注重阅读理解,注重书面写作,而忽略了对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虽说教师上课时有提问,但这对于系统化地培养学生的口才而言,只不过是“毛毛雨”。长此以往,最终的结局只能是学生“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明显的病症便是很多学生说话语无伦次,条理不清,词不达意。我认为这和平时缺少大量的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有着直接而又密不可分的关系。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说话训练?在实际教学中,我尝试了以下几种做法。
一.坚持不懈地做好“课前三分钟演讲”活动
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无论我教哪个年级、哪个班,始终坚持搞“课前三分钟”演讲活动。每节课上课之前,利用两三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即兴演讲。学生可就近期学校或家中发生的事用三两句概括性的话加以阐述,也可以对身边的所见所闻发表看法。总之,对于演讲内容不加限制,但说时要做到语音标准,吐字清晰,语意完整,并力求言简意赅,突出主题。这项活动费时少,但收效甚大。在学生演讲时,老师及时对存在的不足予以纠正,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有较大幅度的提高,逐渐养成好说话、会说话的良好的说话习惯。
二.依托教材内容,重视课后的口语表达训练安排
语文课本中为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设计了诸如复述课文大意、讲述故事梗概、正反双方辩论等题目,这些题目无论是在小学还是初中的课本中都有很多,无疑为训练学生的口才提供了较好的凭借。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课,课后的练习便安排有复述课文大意的题目,未做此题之前,通过我富于感情的背景简介,引导学生先进入到故事发生的氛围中去,让学生与闻一多先生产生思想交流,把闻一多先生就当作自己,认定自己就是闻一多先生,这种情况之下,通过学生仔细阅读,尔后复述的教学,我感觉学生对这堂课内容掌握得非常好,不仅圆满完成了当堂教学任务,而且使我下堂课的教学变得更加得心应手,真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以“说”带“文”,以“文”促“说”
所谓以“说”带“文”,就是以学生的“说”来带动学生的作文。所谓以“文”促“说”,就是利用学习作文进行说话训练。作文需要真情实感,我们很难想象一个连话都说不完整,连自己心里想些什么都说不明白的学生能写出好的作文。作好作文其实并不难,最主要的一点就是把自己想说的话稍加整理以文字的形式加以显现。“流水账”式的作文对刚从小学步入初中的学生而言,不无好处。首先流水账作文要有条理,其次该种作文也需要有对材料加以取舍的能力,所以对学生的这类作文,我们做教师的不应大加斥责。而应当通过对这类文章的细心点评,引导学生仔细选材,有所侧重,进而作出好的文章。而“说”,其实就是这类文章的“口语化”,如果学生写了这样的作文,我们再让他读读说说,同学参与议议,老师再加以点评,就会引导学生通过对他们写的内容不断完善之后使他们说的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从而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四.加强朗读能力的培养,促进口语表达
对初中学生而言,朗读是提高自身口才的一个良好途径。中学课本中的许多篇目很适合朗读,例如李大钊的《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里根的《真正的英雄》等。这些文章短小精悍,声情并茂。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入选课本中的文章,很多都可算做是一篇好的朗诵词。我国古代的圣贤们不也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吗?通过大量的朗读训练,不仅加深了他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感悟,也逐步增强了他们的语言感受能力;不仅使他们慢慢学会了用抑扬顿挫的语言变化来表达思想感情的细微差别,而且也使他们在朗诵吟咏的同时,积累了大量优美的词句,习得了一些课文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方法,作文能力有了较快的提高。真可谓一举多得。
五.创设情景,开展专项训练
针对学生在口语交际中常见的共性问题,创设一些特定情景,进行针对性的专项训练,更能使说话能力得到较快提高。在具体情景中要求学生做到说得得体,说得完满,声情并茂,恰到好处。比如,针对中学生说话拖泥带水、不能突出主题的毛病,我让学生把最近班内或学校中发生的一件事情说给大家听,同学们都说,然后互相比较,看谁说的清楚、明白、主题突出;谁说的含糊不清,抓不住实质。通过比较让学生发现不足,取长补短,修改后再说。经过多次这样的训练,学生逐渐养成了说话简捷明了,能抓住实质,突出主题的良好习惯。
张亚,教师,现居河南淮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