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是学生在“黑板”和“四堵墙壁”之外去体验社会生活、提高道德修养、感悟人生境界、陶冶精神品格的一种途径和方式。人人都知道它的重要性,然而,说起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我们的语文老师却是牢骚满腹:学生重理轻文,无视课外阅读;家长不懂配合,放任孩子自流;图书市场不够规范,读物低俗不堪。这就是如今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尴尬局面。
作为一位从教多年的语文教师,我也是在这满腹的牢骚和无奈中走过来的。如今猛然回首,觉得这种尴尬局面的背后,其实不仅仅是学生和家长、市场的问题,而更多的则是我们语文教师的教学行为出了问题。我们一方面拼命地向学生灌输课外阅读如何如何的重要,另一方面却不懂得在这中间应该做些什么,应该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以下是本人在这方面所作的几点反思及探索,以供参考。
一.教师阅读行为的缺失
学生的阅读要靠教师去带动,那么教师在要求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同时,不妨扪心自问:作为语文教师,我是否也在阅读?我读了多少作品?记得在一次研究院统题的期末检测中,要求学生写出冰心《繁星·春水》中的诗句,面对学生五花八门的答案,教师竟无从批改,还一味地埋怨命题人考虑问题不够周到。为何出现这种状况?原因只有一个:教师自己都没有看过《繁星·春水》,自然无法判断学生的是与非。诚然,语文教师工作繁忙,教学任务繁重,但再怎么忙,阅读都应成为语文教师的首要任务。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放弃阅读,就如我们没有任何理由阻止一个孩子去户外运动一样。因为教学需要我们阅读,学生需要我们阅读。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首先要是一个读书人,好书人。
所以要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有效地引导,语文教师首先应该把书捧起来,博览群书,广收天下。不仅要潜心于经典著作,也要及时了解或阅读新近出版的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书籍,能追随经典,把握流行。只有教师带头阅读,才能有效地带动我们的学生走进课外阅读,有效地跟他们进行阅读体验的交流,同时更好地把握学生的阅读动态,做一个课外阅读的向导。
二.教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缺少必要的关怀与指导
古人云:“开卷有益。”但对于还缺乏批评鉴赏能力的中学生来说,“开卷”是否“有益”,还要看他们“开”的是什么“卷”。别林斯基也曾经说过:“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通过调查不难发现,学生手头拥有的读物大都是一些武侠言情、青春读物、卡通漫画等等,最近还特别流行看玄幻小说,有的还特别低俗,甚至没有章法。而经典名著等的阅读则是门可罗雀,并且在阅读的方式上大多只看书不动笔,不作笔记,不进行有意识的搜集、整理、消化。我们说这种课外阅读不是真正的阅读,纯粹是走马观花,囫囵吞枣。这种状况的出现跟我们的老师只关注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不重视学生课外阅读的有效性有很大关系。我们的语文老师总爱把学生不愿课外阅读的责任归咎于理科作业布置太多,挤走了他们的阅读时间。因而千叮咛万嘱咐,告诫学生要保证每天至少半小时的阅读时间,以为这样就能从理科那儿抢取时间。至于在这半小时里,学生在读什么或怎么读,教师基本不过问。
本人认为要想保证中学生课外阅读的持续性和有效性,教师理应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者与关怀者。并且加强以下这些方面的指导。
(一)阅读内容上的选择:博
首先,应指导他们做到博览群书。文学著作、人文杂志、科学书籍等都应成为他们的阅读对象,养成不“偏食”、不“猎奇”的好习惯。因为学科与学科之间是相通的,而中学生正处于博闻强记的好年龄,多看不同类型的书籍,对培养他们的整体素养不无裨益。为了能用最少的钱看最多的书,这几年我们一直要求学生每人能订一报一刊,岔开订阅,隔一段时间进行交流,有效地拓宽了学生的阅读面。如今《读者》《散文》《军事天地》《上下五千年》《足球世界》《南方周末》《世界博览》都成了学生爱不释手的书籍。
其次,在博览群书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他们阅读中外经典名著。经典著作是人类文明产生以来积累的文化思想的结晶,它们凝结了人类的智慧,对人类历史产生过重大影响,具有恒久的生命力。这样的读物,对中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除了六册课本中提到的这些名著外,还可以向他们推荐诸如《论语》《楚辞》《儒林外史》(古代文学);《家》《徐志摩诗集》《青春之歌》(现当代文学);《哈姆雷特》《老人与海》《简爱》(外国文学);《过去2000年最伟大的发明》《生命的多样性》《科学是美丽的》(科普作品)等经典作品。
(二)阅读方法上指导:勤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看书。”针对学生贪便求速、囫囵吞枣的阅读习惯,教师要指导他们勤于动手。
读书的方法有三种:精读、略读、浏览。对于需要“精读”的作品,要求学生在阅读时能“勤批注”,“勤摘录”,“勤练笔”。
批注,是指在文章正文空白处,即书头、地脚、段尾等,批注阅读心得、评语等的阅读方式。在形式上比评点更自由些,可短可长,可圈可点,可赞扬可批评。批注能帮助我们梳理结构、概括主旨、体会写法、品味和锤炼语言(炼字)、思考并汲取文章的思想内涵等。一般是随文进行。
摘录即是把自己在阅读过程中认为有价值的美词佳句、段落篇章摘录下来,最好是分门别类。其有效性主要体现在语言的积累与运用及写作素材的整理与编辑。教师可对学生的摘录本进行定期检查。
练笔尤为重要,它可以是阅读点评、阅读感想、阅读赏析、推荐语之类。
练笔是读者与文本对话时所擦出的思想火花,也是保证课外阅读有效性的重要手段。不断练笔,可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练笔可以通过一些语文活动加以贯彻落实。比如在学了第九册第三单元以后,我们及时组织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去看青春励志作品,并写出一句话的推荐语进行交流。现摘录部分以供参考:《草房子》:少年桑桑的乐观,使我明白,人的一生是精彩的,生活中永远充满着爱;唯有像残疾人那样有坚定不移的信念,我们的青春才能闪光,读《生命制高点》让我们的心振奋不已;《骑士幻想梦》:一部软弱女孩的成长史诗,一段破茧而出蝴蝶的心路历程,是它让我们懂得,拥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伸向梦想的勇气……
只有不断地动笔,练笔,并且持之以恒,阅读的效果才能显现出来。
三.教师对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方法陈旧,缺乏创新
长期以来,语文老师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上,往往采用做剪报,搞活动(成语接龙、课外阅读知识竞赛、举办读书笔记展评,开展读书经验交流会)等方法,精神固然可嘉,但形式未免陈旧,缺乏创新,学生依然处于被动的地位。如何从根本上扭转这种局面,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喜欢阅读,爱上阅读,变被动为主动,我以为教师应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努力成为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的开拓者和创新者。
通过不断的实践摸索,我觉得“品读“和“诱读”不失为两种有效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
(一)品读
易中天凭“品《三国》”红遍大江南北,于丹借“讲《论语》”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一档“百家讲坛”掀起了海内外民众学习经典的热潮。原本少有人问津的古代经典居然成了大众的抢手货,一时间出现洛阳纸贵的盛况。这一社会现象启示了我们:学生对名著不感兴趣的难题是否也能找到一个突破口。于是我们语文组立即采取行动,刚好有一个学生对《三国演义》特别痴迷,张开闭口是《三国演义》,于是我们就抓住这个契机,大张旗鼓地贴出海报,让这个学生也尝试着给全体学生品品《三国》,回目是第三十回:“战官渡本初败绩,劫乌巢孟德烧粮。”不料一石激起千层浪,那绘声绘色的品鉴,醉倒了全体学生,之后,大家争相去买《三国》,看《水浒》,校园内掀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看名著热潮。
品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全校性的,也可班级的;可老师品,也可学生品。只要行之有效,并坚持不懈,把它当做语文组一项长期的活动来进行,一定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诱读
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会在每堂课后留三到五分钟时间亲自给学生读一篇自己精心挑选的文质兼美的文章(让学生读效果不好),读完后再用三言两语作一个点评。那一刻,我发觉学生的目光是那样专注,用“如饥似渴”来形容一点不为过,而且我还发觉只要是我朗读过的书报杂志,过几天就会出现在学生的书桌上。记得有一次我给他们朗读林清玄的《幸福的开关》,文中那幽默的语言,以及作者对幸福的独特理解深深地吸引了他们,没过几天,全班差不多有三分之一学生手头都有了不同版本的林清玄的作品。读了余秋雨的《西湖梦》后,许多同学课后来跟我交流,说他们深深地爱上了这位作家,觉得他的文章深刻,大气。看到学生如此被我带动起来,如此自觉地去买书阅读,我的内心倍感欣慰,我把这种阅读方法称之为“诱读”。在我的诱读之下,钱钟书、沈从文、林语堂、梁实秋都成了学生经常谈论的作家。
综上所述,只有我们老师率先垂范,充分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才能取得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性情、砥砺意志、促进身心健康的实效,才能与我们的语文课堂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傅爱仙,教师,现居浙江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