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月份我有幸随同广大高三教师一起参加了北京大学教授的高考辅导讲座,其中一位老师问了教授一个问题:“你们的学生也厌恶学语文吗?”教授肯定的回答证明了一个事实,不论各校大部分学生都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如何让我们的学生做一个“乐之者”,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是每一位语文教学工作者深思并探索着的问题。下面就我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
一.精彩导入 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个人的内心所产生的情感,触动了别人的心灵,有了相同或相似的感受,这就是感情共鸣。”在语文课堂教学一开始如果能唤起学生的感情共鸣,活跃学生情绪,创设出愉悦的氛围,就能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的学习中,所以教师首先应该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导语设计时,充分利用文章的背景资料,或社会生活中富有教育意义的人和事,或古典名著、优美诗文、格言警句、经典歌曲等前人的思想和智慧结晶,激发起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
例如我在教授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时,精心设计了导语,我引用了2008年的高考作文命题材料,这个材料来自美国作家伯罗蒙塞尔的作品,这篇作品译入我国经改编收入小学四年级课本,题为《自然之道》,讲的是万事万物的生长都要遵从自然的法则,不可人为的参与,否则好心未必能办好事,我发现伯罗蒙塞尔的“自然之道”和柳宗元的植树之道,甚至是为官之道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所以我采用这个材料作导入,既能激发学生去思
考问题,又能紧扣文章的主题,还能让学生认识到教材学习的重要性,原来高考“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
二.课前演讲 培养兴趣
新修订的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教育不只是为了应对考试,它还是一门能让学生的整体素质能力提高的课程,如果能让学生认识到口才对他的今后人生的发展有多么重要,然后为学生提供一个活动空间,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放开手脚去开拓创新,大胆去尝试,无形中会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所以我们要改变观念,更换思维,不能45分钟都让老师占用,应该留出一些时间给学生,给他们一个展示个性的空间,让老师和同学们都能看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曾说过:“学生的潜能就像空气,可以压缩于斗室,也可以充斥于广厦,你给他多大的空间,他就有多大的发展。”所以在教学中,我开展了课前5分钟演讲活动,内容不必局于一种形式,可以是散文的朗诵,可以是一种人生观点的阐述,也可以是对一首诗的品析,评价宗旨是要能展示出自己的个性,发挥自己的长处,不论学生上台有多少缺点,老师简短的评价都要尽量找出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并鼓励他们再接再厉。为了应对自己的演讲,同学们无形中会增加自己的课外阅读量,培养了他们课外探求知识的兴趣。
三.拓展空间 读出兴趣
在《语文学习》的杂志封面上有这样一句话:“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话含义是丰富的,但它至少说明一点: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所以仅凭课堂内是学不好语文的,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深化的渐进过程,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旧知帮助理解新知,新知也会反过来促进旧知的深入理解;学习者的背景知识越多,生活经历越丰富,学习者的思维敏捷度就会越高,接受知识的灵敏度就越大。课堂内的时间是有限的,老师在课内向学生传授一些新知识,然而这些新知还需要学生在课外不断巩固提高,加深对它的理解认识,这就需要学生能积极地开展好课外阅读,课外阅读能引起学生兴趣,更关键的还在于课外阅读能大大提高课内学习的效率。这是由语文的学习内容和语文学习的特殊性决定的。然而如今高中生阅读的现状不容乐观,首先是来自整个社会的观念,那就是考大学要的是实实在在的分数,读课外书能拿高分吗?于是家长首先就围追堵截,剥夺了孩子拥有书的一切途径。在学校绝大多数的任课老师,甚至班主任也视课外书如毒蛇猛兽。在这样的情形下,“唯升学率为高”的红旗高高飘扬,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啊,可想而知,我们的学生对书特别是大多文学类书籍的陌生就一点也不奇怪了,阅读兴趣更是无从谈起。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们必须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让学生从课外阅读中获得学习的兴趣。所以我充分利用学生自习时间,引导学生读好书,介绍各种书籍给我们带来的乐趣,并鼓励大家读书,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这种做法调动了许多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其实也让他们从书中获得了做人的道理,读出了学习语文的兴趣。于漪说:“读写是语文的双翅,读得少,读得不得法,无疑是对语文教学的釜底抽薪。”所以别让不读书拖住你教学的步子。
语文教学任重而道远,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入门的向导。”我们能开启这扇兴趣之门吗?我尝试去做了,有时它很奏效,有时它又很让我失落,但不管怎样做了我们就会有收获。以上只是本人在教学中总结出的点滴体会,还望领导和老师能批评指正。
陆秀琴,教师,现居甘肃高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