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0年第2期 ID: 141078

  

作文教学的四个着力点

◇ 王 建

  写作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老大难”。多年来,我们做了许多努力,但收效不高。其实,我们还有可作为的空间,这个空间来自学生。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努力。
  
  一.在观念上要突破写真实和有意义的束缚
  
  文学源于生活,许多教师指导作文时,要求学生不说假话,不“胡编乱造”。但我认为:从生活到文学,应有一个理性的转化过程,即思考和再现的过程。写作不能仅仅把学生限制在“写真实”的圈子中。虚构不一定虚假,真人真事也不一定“真实”。因此,教师应该允许学生适当的虚构,鼓励联想和想象。
  “有意义”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究竟写什么才“有意义”呢?是老师一厢情愿地认为的那些所谓“健康向上”的东西?我们生活在多元文化环境中,冲突在所难免,教师不一定都对,学生不一定都错。因此,一味地要求学生作文有“意义”,有时就略显滑稽。青少年观察世界往往着意于“有趣”和表现心灵。有趣就可以写出来,还可以写得很精彩。从“有意义”到“有趣”“写心灵”,是一个突破。有了这个突破,学生的精神世界就一下子就拓宽了。
  “写真实”和“有意义”本身并没有错。学生生活底子薄,社会阅历浅,理性思考不成熟,很难像成年作家一样去体验现实生活。教师的责任是努力启发他们的心智,开拓他们的视野,培养他们的想象力。
  
  二.引导学生积累和感悟同行,生成语感
  
  语文老师一直很重视“积累”这一环节,意识到学生感悟、语言生成等都必须以大量阅读积累为基础。所谓“词源笔下三千牍,武库心中十万兵”,只有积累才能使学生读书时“感慨万端,触景生情”,说话时“妙语连珠,出口成章”,写作时“文思泉涌,妙笔生花”。除强调阅读外,还想了很多办法,如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从活动中丰富写作素材等等。但我认为,学生仅仅靠平时的积累是不够的。因为积累是基础,感悟是中介,生成语感才是指归。只读不悟,那就像鲁迅所言,成了书橱。仓储累积,死水一潭,有何用处?
  一个人的语文素养的形成有赖于丰厚的语言积累,同时伴随着语感领悟,二者在不断碰撞、交汇中将语感积淀于心,形成语文素质。所以我们在引导学生用一双慧眼来积累自己及周围生活的闪光点、动情点、矛盾点、快乐与迷惘点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去感悟生活,这样,才能给学生的写作带来无穷的快乐和取之不尽的宝藏。
  
  三.帮助学生建立读者意念,触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需要能生成目的,目的能推动行动,行动能优化心态。兴趣是写作的内部动力,而兴趣的产生,归根到底取决于需要。帮助学生建立假想的读者意念,指给学生一个切近的目标,就让他们产生一种作文的需要感。否则,学生不知道写给谁看,老处在混沌状态中,长年累月篇复一篇地写给语文老师看,哪里有什么兴趣可言呢?向学生时不时地指出不同的读者,也可以促进教师指导方法的多样化,有助于改变那种为作文而作文的尴尬局面。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生作文往往把握不住人物之间的关系(包括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因此,在他们笔下,一份“要读好书”的发言稿形同于社论。而直截了当地提出要考虑具体的读者,有利于引起他们对语言分寸感的重视,较好的处理作者与读者的关系。
  
  四.改变批改、讲评方式,提高学生的创作积极性
  
  叶圣陶先生说:“学生作文教师改,跟教师命题学生作一样,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能不能把古来的传统变一变,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呢?”叶老的话启发我们不可越俎代庖,应把组织互改和自改作为作文教学流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这样也符合课标要求。当然不能将修改作文的权利贸然交给学生。要让学生明白:“互改”可取他人之长,又能从“旁观者”的视角发现自己作文中的问题。通过自改,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好文章主要是靠自己改出来的。
  此外,习作讲评是写作教学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它是作文批改和指导的继续。过去有一种错觉,认为评讲就是跟着学生的习作跑,习作中有什么问题就讲什么问题。在操作中,教师罗列学生作文中的优点与缺点,往往比较琐碎,不成系统,效果也不理想。我认为要想使讲评有作用,就要站在育人高度,在学生未思或误思之处着力。切忌用“不能这样、不能那样”的绳索束缚学生,和学生交流 “这样写会更好”。每次讲评,有明确的重点,兼及其余。
  作文教学好比浩瀚的海洋,个人的力量与之相比显然是相当渺小的,但我始终相信,只要我们都在努力,作文教学会出现羽化成蝶的美景。
  
  王建,教师,现居江苏南京。

作文教学的四个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