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0年第2期 ID: 141120

[ 曹海东 文选 ]   

神童故事奇 雅俗共赏之

◇ 曹海东

  中国不仅是拥有众多人口的泱泱大国,而且也是人文荟萃、才俊辈出的灵杰之地,自古以来就多出早慧早熟、才智超群的少年儿童(即通常所谓“神童”),有关他们的故事也多至不可胜数。像人们耳熟能详的“甘罗十二为丞相”、“孔融让梨”、“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等,只是这类故事中很小的一部分,还有许多是人们不太熟知的。今程翔章、孙秋香、王朝晖三位同志,旁搜博讨,从古今相关资料中辑出众多的“神童”故事,编为《中华神童》一书(湖北人民出版社、九通电子音像出版社2009年7月联合出版),可以让人们集中地“见识”自己熟悉和不太熟悉的古今“神童”,欣赏到他们奇妙多彩的才智故事,了解到他们成才成长的背景和经历。
  笔者作为《中华神童》作者的友人,有幸先睹该书的文字,读后受益良多,诚感该书是一本雅俗共赏、少长咸宜、引人入胜的好书。下面,约略谈谈我在阅读该书之后的一些粗浅的认识和感受。
  第一,该书作者在“神童”人选的别择上颇费苦心,充分考虑到了时代、性别、才具、资料存佚等多方面的因素,能确保入选者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多样性。
  如前所述,中国古往今来的“神童”数不胜数,“神童”的故事也是繁若天星,因此,要在一本20多万字的著述中将中国“神童”及其故事收罗殆尽,肯定是不太现实的,而有必要加以遴选别择。就入选《中华神童》一书中的68位“神童”看,作者在遴选别择上的确是苦费心力,下了一番工夫。这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首先,入选书中的“神童”上自先秦,下迄近代,较为均衡地分布于这个漫长时间段中的各个历史时期;换言之,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近代,各个历史时期都有“神童”人物入选。这有助于较为完整地构筑起古今“神童”人物的形象长廊,比较全面地展示古今“神童”的面貌与风采。
  其次,在书中,先秦至近代的各个不同历史时期虽然都有“神童”人物入选,但相较而言,唐、宋、明、清及近代入选的人物在数量上要略为多一些。这样的安排和处理,也是十分合理的:一则唐、宋、明、清及近代在历史上持续的时间相对较长,所产生的“神童”本来就多于其他历史时期;再者,这几个时代有关“神童”的资料相对丰富、完备,便于编撰时寻检和利用,以写出血肉丰满的“神童”人物来。
  再次,女性“神童”在入选的68个人物中占有一定的比例。众所周知,在中国封建社会,妇女的社会地位低下,“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所以,载录古代女子生平事迹、成就贡献的文献资料较为稀少。而本书作者为了保证入选人物具有代表性、多样性,克服了重重困难,在有限的文献记载中披检爬梳,获得了一些有关女性“神童”的宝贵资料,从而使得一些重要的历史时期(汉魏、唐、宋、明、清及近代)都有女性“神童”入选本书之中,如甄后、徐惠、苏小妹、叶小鸾、秋瑾,等等。
  最后,入选书中的“神童”人物,其智力超常之处体现在方方面面,不拘于一。有的胸藏韬略,善于理政,如甘罗、晏殊等;有的巧思善辩,敏于应对,如刘弗陵、孔融等;有的精于诗文,文采绝伦,如曹植、王勃、梁启超等;有的工于琴棋,长于书画,如叶小鸾、夏完淳、王羲之等;有的文武双全,智勇兼具,如荀灌、耶律铸、秋瑾等。如此种种,不一而足,使入选书中的“神童”人物充分显现出了多样性和丰富性。
  第二,该书在写作上,能融思想性与艺术性于一体,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身,具有较强的可读性,适合各种不同层次的读者阅读。
  统览全书,不难看出,富有传奇色彩的“神童”机智故事在书中占有主导地位,构成了该书的主体内容;而且,作者记述“神童”的机智故事,在尊重历史真实的前提下,运用文学语言、文学手段进行了艺术再创造、再加工。因此,阅读该书,读者首先会被书中一个个奇妙精巧、情趣盎然的“神童”故事所吸引,感到兴味十足。例如,书中所述莫宣卿的故事:“一位姓梁的知县路过开建县,听说了莫宣卿的神童之名,便特地去拜访。见面后,梁知县问道:‘你就是乡亲称颂的莫家公子吗?’莫宣卿当即回答:‘是,大人。’这位梁知县误听为他自称‘大人’,心中很不高兴。于是,稍作思索,便出了一句上联诘问:‘廿日小孩岂称大?’莫宣卿一听,知道这是一个合字对,将‘廿’、‘日’、‘大’三个字合在一起,组成他的本姓‘莫’字,且出言不逊。他听说这位知县姓梁,便也出了一个合字对作答:‘三两木头不成官。’这句下联构思非常巧妙:将‘三’、‘刅’(‘两’字的俗写)和‘木’字合为知县的本姓‘梁’字,意思是说,你这个知县一见面就出言侮辱人,实在不像一个官。”书中记述的故事,大多类此:委婉生动,妙趣横生,富于艺术的感染力,能够引发人的阅读兴趣。当然,细心地读过该书,又不难看到,作者不是想把“神童”故事当作奇闻趣事讲讲,以满足人们对“神童”的好奇心,以博取读者漫阅闲览后开心一乐,而是想让读者在“悦读”故事的同时获得种种有益的信息和启迪。因此,作者在绘声绘色地讲述“神童”故事的过程中,也总是有意识地融进古今历史文化方面的知识,不动声色地表达自己对“神童”成才成长之经验教训的思考。譬如说,作者讲述故事时,就经常直接或间接地介绍诗词歌赋、楹联对句、民俗地理、科举考试等方面的知识,从一个侧面展现了中华历史文化的面貌和精神,能满足读者的求知欲,可助读者提高文化艺术素养。像上文提及的“合字对”,就是一个具体的例子。又譬如说,作者讲述故事,很注重描说“神童”人物成才成长的背景和经历,以昭显“神童”人物所以成才成器之故,能启人心窍,示人门径。如写白居易幼时“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直至“口舌成疮,手肘成胝”,以示成才成器离不开勤身笃学;写宋濂在乡贤张继之的保荐下负笈庠府,学业大进,以示成才成器也需外界的帮衬和扶掖。如此之类,不一而足。
  正因为该书具有上述特点,所以相信它能够吸引广大读者的阅读兴趣,拥有较为广泛的受众面;相信它既适合成年人阅读,也适合少年儿童学习,既可为文化层次较高的读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又能给粗通文墨的读者以种种教益。
  第三,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该书也有美中不足的地方。譬如说,该书作为一本可读性较强的读物,用文字叙说了很多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这当中的部分文字内容,如果利用插图的形式将其转换为具象可感的画面,以图画的传形功能来补益文字的达意作用,则会使本书增色不少,能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阅读诉求。可惜的是,本书没有一帧插图。又譬如说,该书所写的68个“神童”人物,在记述文字上明显地存在着多寡详略不一的现象。像解缙、杨慎、戴大宾等人,作者花费的笔墨较多,对他们事迹的记述较为详尽、细致;而书中匡衡、孙亮、司马绍等人,相对来说就写得粗简一些。当然,出现这种失衡的情况,也不能苛求作者,因为有些人物的生平资料传诸今日,实在是有限,叫人难以措笔,亦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总体而言,该书的优点甚多,即便有缺憾,也不过是白璧微瑕。因此,笔者乐为撰文推介。在笔者看来,该书特别值得广大年轻父母一读。在今天,广大读者,特别是年轻父母,无不希望自己的后代成龙成凤、成才成器,将来堪担大任;要达成这一愿景,无疑需让自己的孩子在少儿阶段接受良好的教育,有如古人所言:“人生百年,立于幼学。”而该书所记述的“神童”故事,所展示的“神童”成长经历,其中蕴涵着许多有关少儿教育的经验教训,正可为今天望子成龙的人们取法,借鉴,让他们在少儿教育上获取有益的参照。其实,三位作者撰写该书的根本意图也在于此,他们在该书的《前言》中曾说:“今天,中华民族正处在一个伟大的时代。优越的社会条件和社会环境,为人才的产生与成长,提供了理想的沃土;而家长的望子成龙,精心培养,也为孩子营造了安定、和谐的家庭环境。为了给社会各界人士在少年儿童的培养方面提供借鉴,吸取经验教训,对少年儿童进行民族传统和崇高美德教育,激励少年儿童勤奋好学,奋发向上,早日成才,我们编写了这本小书。”作者有此美意,又复加以精心结撰之功,我相信广大读者(特别是年轻父母)读过此书,定会从中获得不少有关少儿教育的启示和教益。
  
  曹海东,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神童故事奇 雅俗共赏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