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7年第7期 ID: 356185

[ 胡根林 文选 ]   

语文课程改革的现状与前瞻

◇ 胡根林

  编者的话:
  学术是一个不断累进的过程。“语文教育论著评析”专栏选取近年在语文教育研究诸领域有创新价值的代表性论文、论著,放置在语文教育研究发展历史和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予以评析。评析跟论文、论著构成对话关系,目的是传播语文教育研究已取得的成果,构筑语文教育研究的学术平台。
  主持人简介: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语文科课程论基础》、《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语文教学内容”重构》、《听王荣生教授评课》等,主编有《语文教育研究大系(1978—2005)》、《新课程教例与教案研究丛书》等丛书。
  
  (一)
  
  【评议论文】李海林《评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非理性倾向》,原载《中学语文教学》2006年第2期。
  【原文提要】当前语文课程改革逐步呈现出一种非理性倾向,主要体现为四个方面:对语文本体论问题的有意闪避;语文课程论立场的模糊和知识创新的缺失;语言观的陈旧因袭;孤军深入式的运作模式。这种非理性倾向已经给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带来了一些后果,我们应该坚决加以纠正,让语文课程改革走在理性的大道上。
  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已经开展五年了。五年来,不管是课程理念还是课堂实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出现的问题也不可小视。新课改到底取得了哪些经验,存在哪些问题,出现哪些困难,需要理论界和教学界的深入思考和及时总结。
  李海林的长篇论文《评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非理性倾向》就是一个这样的思考和总结。它从宏观的视角对当前语文课程改革提出了学理性批评与深刻反省,指出问题并深入分析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启迪意义。
  在作者看来,当前的语文课程改革,是一次整体改革,是针对语文课程基本范式的改革。对于这样一场全局性、范式层次上的改革,理性的高度介入,是改革成功的基本保障。但冷静、客观分析当前这场改革,却分明感到理性的缺席。他细致分析了当前语文课程改革存在的四方面“非理性倾向”:
  第一,课程改革的基础是本体论,语文课程改革的前提是要直面回答“语文是什么”这一本体论问题,而当前语文课程改革却对此有意闪避,回答“不清楚”“无实质意义”和“不具体”。在课标中,“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两句表述只是从形式上“统一”了过去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之争,并没有解决实质问题。这种本体论问题上的含混和有意闪避,导致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泛语文”和“反文本”倾向泛滥,冲击着语文课之为语文课的那根底线。
  第二,课程改革的实质在教学内容,语文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与重构,而当前语文课程改革课程论立场模糊,知识创新缺失,因而导致教学内容空洞、陈旧与虚无,教师们等米下锅。从学科特点看,语文是人类文化存在和发展的一个“背景”,语文课的教学内容寄附于一般文化活动和文化产品中(例如数学、物理、政治、历史等),因此,语文教学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要从一般文化活动中分离出教学内容。近百年语文教育史几乎所有的论争都在这个问题上纠缠不清,本次语文课程改革也有意无意忽略了这一问题,沿袭了原有的知识体系和教学内容,结果架空了语文课程与教学,使语文泛化成综合学科,在教学实践中充斥着“垃圾知识”。
  第三,语文课的主要矛盾是人与语言的关系,语言观是构建语文课程的逻辑起点。而当前的语文课程教学改革则对现代语言学基本理论存在隔膜,沿袭的是旧有的建立在主客观二元对立基础上的反映论语言观,把语言视作工具,把语言学习视作一个认识过程,把语言知识视作认识的主要成果。结果是换汤不换药,最终走向“工具性”和“思想性”两极对立的老路上,呈现为课堂教学中语言教育和人生教育的“两张皮”。
  第四,课程改革是一种社会行为、组织行为,社会的整体联动和组织化行为的强力介入,是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保障。这里所谓社会和组织,包括国家和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教研机构和学校四个层级,它们在课程改革中应当各自承担不同的责任。目前语文课程孤军深入式的运作模式导致了改革的举步维艰。就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来说,至少存在这些重要的制约因素,如学术界没有为语文教育改革提供合用的学术支撑、高校招生制度改革滞后、语文教材编写的非组织行为、新课程教师培训低效、教学研究机构和专业人员对学校和教师指导不力等等。
  以上是我们对这篇文章的解读。其中就具体观点来说当然有可以商榷的地方,但文章中呈现的问题意识确实十分可贵。平心而论,当前语文课程改革存在很多问题,这几乎是人所共知的事实。但究竟存在哪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关系怎样,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问题产生,很少有人能作系统辨析。作者基于对语文教学的长期关注和研究,凭借自身深厚的理论积淀和缜密的思辨力,从语文课程改革的基础(本体论)、实质(教学内容创新)、逻辑起点(语言观)和保障(社会整体联动和组织化行为的强力介入)四个角度,把原来缠绞一起,模糊不清的许多问题分拨开来,集中化、条理化,一下子使问题凸显、明晰。明确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本文的价值就在于把当前语文课程教学改革中问题明确起来,清晰起来,引起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设计者、领导者、研究者、实践者关注,并不断思考,一起来想办法解决。应该说,任何一场改革都是在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前进的。
  
  (二)
  
  【评议论文】李海林《语文课程改革的进展、问题及前瞻》,原载《语文建设》2006年第3期。
  【原文提要】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语文课程改革当前正处于高原期。它取得了一些成绩,如在教学取向、教学观念、师生关系、学习方式等方面都有了重要的进展;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是“课程内容”问题。语文课程改革的核心,应该是语文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的重新构建和调整,但人们对此认识不清。当务之“要”是强调语文知识的创新,通过知识创新构建新的课程内容、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带动改革全局,尽快推进到突破期。
  语文课程改革目前走到了哪一步,取得了哪些成绩,解决了哪些问题,语文课程改革出现了什么性质的问题,在什么地方走了岔路,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语文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是什么,当务之要是什么,一段时期内将呈现怎样的发展态势……这些都是关系语文课程改革全局的大问题,对之作出理性而审慎的回答不仅必要,而且显得极为迫切。李海林《语文课程改革的进展、问题及前瞻》一文,以宏阔的视野、严密的思辨和冷静的态度,对上述问题逐一作了比较详细的回答。其中“前瞻”部分提到“突破口”是文章的精华之处,值得进一步阐发。
  文章认为,对于语文课程改革来说,语文知识创新具有“居高临下”的牵引和推动力的作用,是缩短“高原期”,推进到“突破期”的突破口。其理由分列如次:
  1.语文知识创新是构建语文课程内容的前提。现在语文课程与教学最大的问题是“该教的没有教,不该教的又教得太多”,原因就在于语文知识缺乏创新。
  2.语文知识创新是编写语文教材的前提。现在语文教材最大的问题是新瓶装旧酒,课程内容没有更新。
  3.语文知识创新是语文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改革的依据。只有知识创新了,教学内容变了,教学方法的变革才有实际的意义。
  编者的话:
  学术是一个不断累进的过程。“语文教育论著评析”专栏选取近年在语文教育研究诸领域有创新价值的代表性论文、论著,放置在语文教育研究发展历史和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予以评析。评析跟论文、论著构成对话关系,目的是传播语文教育研究已取得的成果,构筑语文教育研究的学术平台。
  主持人简介: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语文科课程论基础》、《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语文教学内容”重构》、《听王荣生教授评课》等,主编有《语文教育研究大系(1978—2005)》、《新课程教例与教案研究丛书》等丛书。
  
  (一)
  
  【评议论文】李海林《评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非理性倾向》,原载《中学语文教学》2006年第2期。
  【原文提要】当前语文课程改革逐步呈现出一种非理性倾向,主要体现为四个方面:对语文本体论问题的有意闪避;语文课程论立场的模糊和知识创新的缺失;语言观的陈旧因袭;孤军深入式的运作模式。这种非理性倾向已经给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带来了一些后果,我们应该坚决加以纠正,让语文课程改革走在理性的大道上。
  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已经开展五年了。五年来,不管是课程理念还是课堂实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出现的问题也不可小视。新课改到底取得了哪些经验,存在哪些问题,出现哪些困难,需要理论界和教学界的深入思考和及时总结。
  李海林的长篇论文《评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非理性倾向》就是一个这样的思考和总结。它从宏观的视角对当前语文课程改革提出了学理性批评与深刻反省,指出问题并深入分析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启迪意义。
  在作者看来,当前的语文课程改革,是一次整体改革,是针对语文课程基本范式的改革。对于这样一场全局性、范式层次上的改革,理性的高度介入,是改革成功的基本保障。但冷静、客观分析当前这场改革,却分明感到理性的缺席。他细致分析了当前语文课程改革存在的四方面“非理性倾向”:
  第一,课程改革的基础是本体论,语文课程改革的前提是要直面回答“语文是什么”这一本体论问题,而当前语文课程改革却对此有意闪避,回答“不清楚”“无实质意义”和“不具体”。在课标中,“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两句表述只是从形式上“统一”了过去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之争,并没有解决实质问题。这种本体论问题上的含混和有意闪避,导致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泛语文”和“反文本”倾向泛滥,冲击着语文课之为语文课的那根底线。
  第二,课程改革的实质在教学内容,语文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与重构,而当前语文课程改革课程论立场模糊,知识创新缺失,因而导致教学内容空洞、陈旧与虚无,教师们等米下锅。从学科特点看,语文是人类文化存在和发展的一个“背景”,语文课的教学内容寄附于一般文化活动和文化产品中(例如数学、物理、政治、历史等),因此,语文教学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要从一般文化活动中分离出教学内容。近百年语文教育史几乎所有的论争都在这个问题上纠缠不清,本次语文课程改革也有意无意忽略了这一问题,沿袭了原有的知识体系和教学内容,结果架空了语文课程与教学,使语文泛化成综合学科,在教学实践中充斥着“垃圾知识”。
  第三,语文课的主要矛盾是人与语言的关系,语言观是构建语文课程的逻辑起点。而当前的语文课程教学改革则对现代语言学基本理论存在隔膜,沿袭的是旧有的建立在主客观二元对立基础上的反映论语言观,把语言视作工具,把语言学习视作一个认识过程,把语言知识视作认识的主要成果。结果是换汤不换药,最终走向“工具性”和“思想性”两极对立的老路上,呈现为课堂教学中语言教育和人生教育的“两张皮”。
  第四,课程改革是一种社会行为、组织行为,社会的整体联动和组织化行为的强力介入,是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保障。这里所谓社会和组织,包括国家和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教研机构和学校四个层级,它们在课程改革中应当各自承担不同的责任。目前语文课程孤军深入式的运作模式导致了改革的举步维艰。就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来说,至少存在这些重要的制约因素,如学术界没有为语文教育改革提供合用的学术支撑、高校招生制度改革滞后、语文教材编写的非组织行为、新课程教师培训低效、教学研究机构和专业人员对学校和教师指导不力等等。
  以上是我们对这篇文章的解读。其中就具体观点来说当然有可以商榷的地方,但文章中呈现的问题意识确实十分可贵。平心而论,当前语文课程改革存在很多问题,这几乎是人所共知的事实。但究竟存在哪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关系怎样,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问题产生,很少有人能作系统辨析。作者基于对语文教学的长期关注和研究,凭借自身深厚的理论积淀和缜密的思辨力,从语文课程改革的基础(本体论)、实质(教学内容创新)、逻辑起点(语言观)和保障(社会整体联动和组织化行为的强力介入)四个角度,把原来缠绞一起,模糊不清的许多问题分拨开来,集中化、条理化,一下子使问题凸显、明晰。明确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本文的价值就在于把当前语文课程教学改革中问题明确起来,清晰起来,引起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设计者、领导者、研究者、实践者关注,并不断思考,一起来想办法解决。应该说,任何一场改革都是在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前进的。
  
  (二)
  
  【评议论文】李海林《语文课程改革的进展、问题及前瞻》,原载《语文建设》2006年第3期。
  【原文提要】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语文课程改革当前正处于高原期。它取得了一些成绩,如在教学取向、教学观念、师生关系、学习方式等方面都有了重要的进展;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是“课程内容”问题。语文课程改革的核心,应该是语文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的重新构建和调整,但人们对此认识不清。当务之“要”是强调语文知识的创新,通过知识创新构建新的课程内容、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带动改革全局,尽快推进到突破期。
  语文课程改革目前走到了哪一步,取得了哪些成绩,解决了哪些问题,语文课程改革出现了什么性质的问题,在什么地方走了岔路,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语文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是什么,当务之要是什么,一段时期内将呈现怎样的发展态势……这些都是关系语文课程改革全局的大问题,对之作出理性而审慎的回答不仅必要,而且显得极为迫切。李海林《语文课程改革的进展、问题及前瞻》一文,以宏阔的视野、严密的思辨和冷静的态度,对上述问题逐一作了比较详细的回答。其中“前瞻”部分提到“突破口”是文章的精华之处,值得进一步阐发。
  文章认为,对于语文课程改革来说,语文知识创新具有“居高临下”的牵引和推动力的作用,是缩短“高原期”,推进到“突破期”的突破口。其理由分列如次:
  1.语文知识创新是构建语文课程内容的前提。现在语文课程与教学最大的问题是“该教的没有教,不该教的又教得太多”,原因就在于语文知识缺乏创新。
  2.语文知识创新是编写语文教材的前提。现在语文教材最大的问题是新瓶装旧酒,课程内容没有更新。
  3.语文知识创新是语文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改革的依据。只有知识创新了,教学内容变了,教学方法的变革才有实际的意义。

语文课程改革的现状与前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