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2年第3期 ID: 136827

[ 胡根林 文选 ]   

什么样的语文作业最有意义?

◇ 胡根林

   长期以来,所谓“教学”,其实是个偏义复词,偏的是“教”,教师主要关注的是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因此,布置给学生的作业也往往就是课内“教”的强化和补充。作业内容侧重死记硬背,偏于机械训练,强调重复与模仿,很少关注学生的实际困惑或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创造能力、实践能力等;批阅过程侧重作业本身,忽视人的主观态度和情感倾向,缺少学生、教师与作业之间的真实互动。用“五多五少”来概括就是:现成内容多,实际编写少;机械巩固多,应用实践少;书面抄写多,口头作业少;统一任务多,自主选择少;简单批阅多,深入反馈少。
   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推动教学改革的深化,传统的作业观已不适应新课程实施的要求,必须进行深刻的变革。而作业的变革,如果仍立足于传统的教学理论视野,将很难找到突破口和生长点。新课程背景下语文作业应不再完全是课堂教学的附庸,而要成为重建与提升语文课程意义及人生意义的重要内容。从语文外延看,多样化的语文作业是构成学生课外、校外(家庭、社会)语文生活的重要时空,它饱含学生鲜明的价值追求、理想、愿望,成为学生课外、校外的一种语文生活过程和生活方式。学生对待作业的态度也应该成为一种生活态度,在作业过程中体验幸福和快乐、苦恼和辛劳。这样,作业就不再是强加给学生的负担,而是学生成长的一种自觉的学习需要,甚至是生活需要和人生需要。下面评述的三篇文章,一定程度上都体现了这方面的努力和追求。
  一
   【评议文章】王瑞楠《关于现代语文作业的实践与思考》,原载《教学管理》第5期
   【内容提要】现代语文作业的出发点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落实为学生的手、口、耳、思维、表情乃至肢体的综合活动,以达到培养学生理解、运用、创造创新乃至团结合作的目的。它不再是单纯地识记和理解,也不再是机械地反复操练,它注重突破纸和笔的限制而有效地借助现代学习媒体。
   在传统语文作业中,抄写词语、给词语注音、背诵、完成课后练习、练笔等一直占据着重要位置。虽然这些作业能起到一些巩固、训练的作用,但其弊端也颇明显:如重知识积累,轻能力培养;形式单一,内容单调;追求答案的唯一性,约束了学生思维空间;学生“单兵作战”,教师苦不堪言等。基于此,王瑞楠老师在《关于现代语文作业的实践与思考》中提出有别于传统语文作业的现代语文作业的概念。他认为,所谓现代语文作业,其出发点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落实为学生的手、口、耳、思维、表情乃至肢体的综合活动,以达到培养学生理解、运用、创造创新乃至团结合作的目的。它不再是单纯地识记和理解,也不再是机械地反复操练,它注重突破纸和笔的限制而有效地借助现代学习媒体。
   毋庸讳言,“现代语文作业”这个概念失之于空疏,然而,在课改背景下提出这个概念,还是有一定意义的。它最大的意义在于提出了一种新的语文作业设计理念。作者为这种作业设计理念概括出四个特点,提出五种样式。
   哪四个特点呢?首先,以人为本,给学生选择的自由。强调尽可能多地给学生以选择的空间,这包括选择作业内容、选择作业完成的手段。一句话,老师只要求学生到达目的地,至于走哪条路,怎么走,完全放手给学生。其次,能力立意,一切着眼于运用和提高。所布置的作业很少有单纯的记忆或抄写,大都具有综合性,需要调动多方面知识和能力方能完成,从而达到一箭双雕或一箭多雕的目的。再次,手段多样,现代技术成为学习手段。强调作业手段的多样化,如要求学会网络搜索、下载、存盘、发送、编辑、录入、录音等等;作业手段的多样化,带来作业呈现形式的多样化,有书面的,有口头的,有借助于音乐或画面来展示的,也有借助于语言、表情、动作等来表现的,还有分工协作,发挥个人在集体中的作用。改变学生做,教师改的形式,代之以学生做——学生展示——师生共同学习、欣赏、纠正、完善。
   从现有教学资源出发,他还开发出五种作业样式:
   第一种,配乐朗诵。为了让学生重视课文朗读,也便于检查学生这方面的训练效果,他要求学生课外配乐朗诵,把朗诵的成果刻成磁盘或盒带,有条件的还可以发送到他的邮箱,课间在班级播放大家的朗读录音。
   第二种,影视卡拉OK。要求同座或邻座组成一个小组,选择电影、电视剧中人物台词较多的一个片段,请微机老师帮助,隐去演员台词(最好是保留音乐),组员各选择其中一个角色,对着影视画面配音,它类似于卡拉OK,不同在于一个是唱,一个是说。
   第三种,中英对译。学习外国文学作品时,指定一段要求学生翻译成英文,或者借来英文原著,从中找出一段要求译成中文。作业收上来之后,有时选出几本请英语老师帮忙批改,找出一些共性的毛病;有时干脆就请英语老师到课堂上讲评。
   第四种,文言写话。为了让学生掌握一定量的文言实词、虚词以及常见的文言句式,老师布置一些文言写话的题目,要求大家写一段文言,内容自定,但必须把这几个文言词写进去,且必须是规定的义项。或者是在课本或报刊中选择一些白话文语段,请学生改写成文言。
   第五种,研究性作业。布置一个有研究价值的题目,根据组员的兴趣以及收集某方面资料的难易程度,全班分几组,5-6人为一个组,设组长一名,组长召集组员开会,确定选题,明确分工。给大家一周的时间,时间一到,要求各组提交研究报告,挑选好的课上展示,其余的在“学习园地”展出,让大家共同欣赏、评价、学习。
   目前,在一线教学中,有不少教师在进行这种作业改革,但很多时候理念很新很好,却不能提出行之有效的作业样式。王瑞楠老师在《关于现代语文作业的实践与思考》一文中提到的五种作业样式,尽管其实际学践效果还有待检验,但不管从作业内容还是形式,都具有“语文味”,比较充分地体现了语文课程的特点,非常不容易。我们期待着有更多的老师能进行这种探索,不仅能提出一些具有操作意义的新型作业样式,而且能记录其试用的实际效果,在试用过程中及时总结经验,不断提高它们的适用性。
  二
   【评议文章】沈寿鸿《基于生活视域的语文作业设计策略》,原载《语文教学研究》第7期
   【内容提要】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作业设计中要注重与生活的链接,增加作业中的含“今”量。同时提供多方面的解题思路和多元化的答案,举一反三,调动学生的发散思维,给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和创造性解答问题提供更多的机会。
   我们经常把“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似是而非的话挂在嘴边,其实“语文”有学校语文和社会语文之别,有语文生活和语文课程之别。但这并不意味着作为课程的语文和作为生活技能的语文两者之间没有联系。既然如此,语文作业的设计,自然具备这样的功能,引导学生运用课内学过的语文知识解决作业中出现的新问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迁移,得到发展。沈寿鸿老师《基于生活视域的语文作业设计策略》一文,就是从作为课程的语文与作为生活技能的语文两者之间存在这种内在联系出发,提出了基于生活视域的语文作业设计的四种策略。
   其一,在鲜活的语言材料学习中积累知识。
   沈老师认为,语文课要突出现代应用意识,力求将语文学科知识与当代科技、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现状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练习中感悟生活,在练习中提高语文素养。他举了两例,一是教学剧本 《一厘米》,一位老师安排了这样的练习:如果电视剧《一厘米》 即将上演,请你为它拟写一则广告词,可以是一段话,可以是几个富有概括力的句子,也可以是一组不连续的主题词。另一个是在专题“广告多棱镜”学习中,让学生结合“生态绿洲,荷乡宝应”为家乡宝应荷藕产品写一则商业广告词,要求主题鲜明,感情真挚,构思新颖,语言简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