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简介: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执行主持简介:胡根林,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据统计,在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有三分之一到一半的时间是用在评价以及与评价相关的活动上。这些评价活动与教学活动难以区分,本身就具有一体化的特点。正因如此,美国著名的教育评价学者斯蒂金斯(Stiggins,R.)认为,如果评价不能在日常的课堂实践中有效地运行,那么其他层面(学区、州、国家和国际)上的评价完全是浪费时间和金钱①。也就是说,课堂层面良好的教学实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层面良好的评价实践,没有好的评价就没有好的教学。
“以学定教”的关键点是教师通过对学情的评价来确立“学生立场”。在课堂教学中,这种学情评价体现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上。课前对学生进行“可能”的预估,是为了能做出应对相关“可能”的预案分析,以便遇到突发情况时能做出合理的处置和有效的引导;课中对学情进行实时探测,是为了及时了解学生所思、所想、所为,并以此为依据合理地调整教学问题和适时地调控教学进程;课后对学情进行评估,则不仅可以及时补救教学中的不足,还可以为今后的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预估学情,增强教学设计的针对性
[评议文章]水瑶琼《依据学情表进行小说内容的取舍》,原载《文理导航》第4期。
[内容提要]针对教师细读与学生细读之间的桥梁问题和小说教学内容的随意性问题,可以依托学情表来对小说内容进行取舍。内容合理的学情表应涵盖小说内容、突出单元要求、体现普遍疑点;学情表分析应合情,掌握学生的兴趣点、认知点和发展点,然后进行小说内容的取舍,在合理合情的基础上,来确立教学目的、重难点,进行教学流程的贴身化设计。
在教学设计系统中,“学情分析”向来是影响学习系统最终设计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但是很长时间以来,它所起的作用只是语文教师教案的一种点缀。语文教师真正下功夫的是判断这篇课文在单元中地位的所谓教材分析,真正看重的是这篇课文怎么教的所谓教法揣摩。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确定,是教材分析的结果,和学情分析无关。对于学情,普遍的情况是不知分析什么,也不知怎么分析。
这几年,在新课改的推动下,“学情分析”在语文报纸杂志上出现的频率明显多了起来,人们开始把它作为一个问题去研究,关注“学情分析”分析什么和怎么分析。在众多的介绍经验性做法的文章中,水瑶琼《依据学情表进行小说内容的取舍》是比较突出的一篇。
在小说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面对众多的教学内容有一种无从下手之感。作者提出,教师必须深入了解学情,通过分析学情,真正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已有知识经验和心理认知特点等诸多要素,然后根据学情来对小说内容进行取舍。而让学生课前完成学情表,教师对学生所做的内容进行研究分析,是了解学情的最好方法,是进行小说教学内容取舍的最佳手段,是唯效教学的有效体现。
如何借助学情表来确定小说教学内容呢?作者提出了两个原则:
其一,学情表内容要合理。教师在设计学情表内容时,为使学情表真正反映学情,学情表的内容应涵盖小说内容,突出小说的单元要求,能挖掘出体现学生普遍存在的疑点问题,甚至让学生来提问题,使学情表设计趋于合理、有效。
其二,学情表分析要合情。学生在完成学情表后,教师应对学生所做题目情况进行深入分析,以掌握学生的着眼点、认知点和发展点,然后进行小说内容的取舍,在合情的基础上来确立教学目的、重难点,进行教学流程的贴身化设计。
这里,我们注意到,作者虽然说的是“学情分析”,但有很大一块涉及教学内容的分析、选择和确定。
如文章提出学情表的内容应涵盖小说内容时,对小说的教学内容作了这样的归类:常识性内容,如小说的作者、题材、流派风格,小说的要素,小说的“描写”、“线索”、“环境”、“细节”、“铺垫”、“伏笔”、“照应”、“悬念”、“误会”等等有关的基本知识;理解性内容,如课文内容,结构特点,情节发展步骤,表现手法,人物形象,环境描写,人物语言品析,时代背景和创作意图,主题等;欣赏性内容,如培养具体分析作品情节结构、叙事方式、人物塑造、表现方法、语言特色、创作风格等方面的文学审美能力;研究性内容,如深入理解作品产生的文化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探究作品的情感与思想的蕴涵及其社会价值,多角度多元地理解作品的主题或人物,搜集相关作家作品的评论研究资料。作为学情表,就应该涵盖小说的这四方面内容,对学生的小说内容掌握情况有个全面的认识。
又如作者对小说单元要求的强调。文章提到,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要求是通过人物的言行,结合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把握人物的个性特点,并能对各篇课文的语言特色有一定的体会。因此,在设计时侧重于了解学生对人物个性与语言特色的掌握情况。
这提示我们,学情分析决不只是学生情况分析那么简单,学情分析意味着对教学内容的分析、选择和确定,可以认为,学情分析和教学内容的确定是一体两面的工作。在学情分析中,势必要考虑教什么,而在考虑教什么时,必须要考虑具体的学情。当然,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学情分析和教学内容确定可以分成两个环节来操作,一般先把握“定”的部分——根据文本体式来选择教学内容,然后把握“不定”的部分——根据学情来确定具体的教学内容,并作出难易深浅的专业判断。
此外,这篇文章还提示我们,即便是依据学情表来预估学情,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方式,同一种文体不同的篇目也有不同的方式。好的学情分析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因为学生的学习永远是具体的,因此学情分析也永远是具体的,和教学内容息息相关。脱离具体的教学内容的学情分析不见得毫无意义,但作用必然非常有限。
二、探测学情,提升教学应对的灵活性
[评议文章]周仕龙、王小东《学情·学堂·学养——《指南录后序》探究式学习反思心得》,原载《上海教育科研》第6期。
[内容提要]从《指南录后序》探究式教学中悟出:课堂教学最关键的一个是“学”,落实三门主课程目标也要以“学”为纲,要“视学情为上帝,以学堂为舞台,置学养为标杆,让学生学习着并快乐着。”在探究式学习中,要把学养作为开发的资源。
如果说教学设计环节的学情分析是静态的,是以拿出可行的预案为目的的,那么教学实施环节的学情探测则是动态的,是为合理地调整教学问题和适时地调控教学进程提供依据的。相比较而言,教学实施环节的学情探测对教师的学养和课堂的应对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周仕龙、王小东《学情·学堂·学养——〈指南录后序〉探究式学习反思心得》一文,提供了这方面的一些思考。
作者认为,在维系一节课质量的诸要素中如果要找出最关键的一个字,毫无疑问,它应该是“学”字,如果要找出最关键的一个词,毋庸置疑,它必然是“学习”。
课前,作者先搜集学生问题。就课文第一自然段而言,一个同学列出的问题是:1.“时北兵已迫修门外”的“迫”是什么意思?2.“莫知计所出”应怎么理解?3.文中先说“北邀当国者相见”,而后来文天祥为什么却“辞相印不拜”、“以资政殿学士行”?而另一个学生的要求则是:问题太多,需要提供原文的译文对照阅读。分析这两个同学所提出的问题后,教师决定,上课前,先找来需要提供译文的同学,和他一起从网上下载了相关译文,引导他在对比中进行了疏通。课上,他让学生查阅《古汉语词典》明确了“迫”为“迫近”之意,组织大家对比原文和译文,介绍了宾语前置的现象。并提示学生抓住“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来认识文天祥临危受命的勇气和往使图归的机智,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懂得文天祥辞相而行是胸怀大计、力图力挽狂澜、不辱使命的战略选择。第一节课主要就是课文开头一段的学习,虽仅研究了三个问题,发放了一份材料,却让学生普遍感到学得紧凑而完整、轻捷而有效。应该说,这是学情探测获得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