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应该是主体乐意的一种表达心灵的方式。因此,想要让学生能写出自己的作文,就必须要让他们能够将心中所想“倾吐”出来。那么如何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导引,以使其“不吐不快”呢?本文试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有蓄积,方有倾吐
倾吐,首先得有东西,否则,别说吐,就是挤恐怕也难以挤出什么来。在学生眼里,作文最大的困难不是作文技巧,而是素材的匮乏。这当然不是说学生己经掌握了写作技巧,而是对他们来说,首先要解决写什么,然后才会想到怎样写。我们必须正视这样一个事实,相当部分的学生对写作技巧或是无暇顾及或是根本没有体会。如果学生连文章都写不出来,那些技巧之类岂不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吗?
因此,我们必须改变“讲”作文,“教”作文的作法,把解决作文素材作为突破口,作文素材从哪里来?来源于对生活认识的积累。因此,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热爱并投入生活,从而丰富生活认识的储备,就成了作文时倾吐的重要源流。叶圣陶曾形象指出:“写作材料的来源普遍于整个生活里,整个生活时时在那里向上发展,写作材料自会滔滔汩汩地无穷尽地流注出来。”这正是叶老教给我们指导学生作文的正确的指导思想。所以教学中应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积极引导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或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现实生活,开发和利用各种课内外教学资源,让学生阅读社会这本“无字之书”;并让学生养成写日记写心得的习惯,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这样有了充足的“源”,自然就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水”了。
“腹有诗书气自华”。对于我们在校学生来说,生活认识的蓄积,还主要来源于阅读书籍等间接吸收知识的方式。因此,作为教师,能否有效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必将成为能否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重要因素。我们必须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这样学生逐渐就形成了资源库,作文的基础也就形成了。
二、有情境,方想倾吐
我们知道,情绪是写作的启动基因。提升学生写作自觉性是作文教学的基础,创设情境便是有效的方法之一。情境作文教学以情境创设为手段,以情趣激发为核心,注重改善影响学生写作能力的内在因素和外部因素,把作文教学与智能训练、语言表达、性情陶冶、思想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变单一封闭式教学为多元开放式教学,引导学生用眼观察,用心感受丰富多彩的写作情境,从而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来。
情境大致有五种:实体情境、模拟情境、语表情境、想象情境、推理情境。这就要我们在平时教学的过程中运用各种方法,创设不同的情境,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抽象地去认识文章,而是要给学生以形象,以此培养学生对景、情、理的感知。
我们应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参加一些贴近自然,贴近社会,贴进生活的活动。可以引导学生走出校门,参加社区劳动、新闻调查、人物专访、参观名胜古迹、田园风光、工业园区,访问市场商厦、旧城新村、科技台站,进行歌咏比赛、智力竞赛、田径运动会,举行升旗仪式、演讲会、颁奖会等,让学生在缤纷的大千世界中观察生活,更多地吸收感性信息,丰富写作素材。
走出教室是创设情境的较好方式,但可操作性不是很强,适用范围显得较为狭窄。教室里同样可以创设情境。可以充分利用媒体形象性、再现性、可控性的特点,将人、事、物、景等写作材料通过实物、图片、录音、投影、录像、电脑等多媒体进行再现,让声光色像充分刺激学生感官,唤起学生的记忆或再造想象。这不仅营造了情境氛围,激发了学生兴趣,还弥补了学生认识与实际的焦距,缩短了时空,把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融汇于五彩斑澜的画面之中。比如笔者曾经先给出一大组关于西部教育现状的图片给学生,然后让他们写诸如“珍惜”“幸福”“苦难”等主题的时候,学生明显心有感悟,下笔也就迅捷得多了。音乐也可以起到渲染氛围的作用,写《我的妈妈》时,让学生饱含深情地唱《烛光里的妈妈》等曲子,他们心中便会涌起对妈妈的感激之情,慈祥勤劳的妈妈如何关爱自己的生动场景就会闪现于眼前,笔下妈妈的形象就会更加丰满、感人。
丰富的写作素材,是写作心境的保证。“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也是学生写作的源泉。我们应该开拓作文题材,使之与五光十色的现代生活相适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适应,使学生看到四周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从而心境开阔,真正做到有物可写、有事可叙、有人可赞、有情可抒,激发起他们热爱生活的真挚情怀。
三、有思想,方能倾吐
青少年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有了自己的认识而后才能有所倾吐。而作为我们现在的学生,人生阅历尚浅,接触社会的机会又可以说是少之又少,在这种状况下,我们要求学生写文章表达他们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认识,就无异于赶鸭子上架了。要想让学生有所倾吐,就需从根本入手,提升他们对生活的认识,让他们面对一些想象能有所思考或者思索,也就是需要我们采用一定方法让他们变得有思想,有深度。
教学中,我通常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其一,培养思考习惯,丰富生活认识储备。生活离不开思考。所谓“行成于思”正点明了“思”的重要作用。看到玫瑰,有人欣赏它的美丽,有人责怪它的多刺,但有人却由此悟出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多重性。因而必须辩证地看待问题。灯光给人希望,白杨坚强不屈,凡此种种,无不是思想的结晶。在日常教学中,就是要注重对同学们思考的训练力度,只有在深入思考之后写出来的文章才是深刻的,才是发自作者内心的,而不是无病呻吟了。潜能迁移指的正是这种由日常生活现象引起的某种形式的思考,习惯的自然发生,在某种程度上是由定势思维在起着积极的作用。具备这种思维习惯,是能促使生活认识增值,从而写作时能有效倾吐的心理意识和思维技能所提出的高层次要求。基于此,一次作文教学中,要不断地点醒学生的这一认识,以促使其不断发展和成熟。
其二,开设论坛,促进探索,加强求异、发散等创造性思维训练。论坛的形式有多种,可以举行辩论会,就某些问题进行论辩式探索。如针对当前社会上的“追星”热现象、禁不得批评而跳搂自杀问题、中学生活主旋律的内涵等中学生生活中的热点焦点进行论辩。此外,还可以举办专题讨论会等多种形式的论坛,提升他们对问题的认识深度和广度,让同学们更多地透过现象去关注人内心的律动以及作为“人”的本质所在,关注人物的个性、品格的光芒所在,关注事物的独特之处,从而有效地引发了学生的倾吐欲望,据此写出的文章,内容充实深刻,处处显示出同学们思辨的锋芒。
四、有方法,方会倾吐
学生要倾吐,必须要积累。有了积累之后还必须要有一定的方法,才能让心中的蓄积为我所用,而这也是学生在写作中所欠缺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注重学生的积累之后,还需要抓住立意、取材、构思、行文等环节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能有所凭借。
从大的方面来说,要注重审题立意、定体拟题、选材组材、谋篇布局等基本写作能力的训练;另外教师还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写作技能的指导。
立意方面,要引导学生对一个问题要从多角度去考虑,不可以用“事件要有意义,观点要正确”来束缚学生的手脚,而要主张“我手写我口”,让学生写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另外,对文体的要求要让学生明确把握,对每一种文体的结构、语言的一些注意点加以强化,这样同学们可以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提倡预先告诉学生下次作文的范围和要求,让学生事先收集必要的材料。茅盾说过:“伟大的作家,是以有史以来的全部智慧作为他们创作的准备的。”这样有一个充分的准备,做到胸有成竹,作文时自然就得心应手了。有时甚至可以允许那些作文基础差的学生仿照范文写作。
但值得注意的是一定要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领会掌握,切忌教师作机械灌输,而扼杀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和宝贵的创新意识。而联想、想象、比较等能使材料增值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更是作文时有效倾吐的重要前提,因而要加倍重视。
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把握作文的特点,讲求一定的方法,注重从作文的根本入手,注重学生的写作实践,这样作文教学才会显出一番别样面目。
[作者通联:江苏西亭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