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读课文该如何教,本不是一个问题。自读,自然应该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以教师适时点拨为辅。这样的安排,按理说,是最有利于体现新课程的自主、合作、探究精神的。然而,长期以来的教学实践中,绝大多数的自读课,要么被当成精读课进行研磨,要么蜻蜓点水般三言两语一带而过。凡此种种,自然是课程定位不准确所导致的。
肖盛怀老师的《散步》课堂实录,其课堂重心始终定位在问题的发现、思考、讨论中,这就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中的主体。这种安排,可以说是十分精当的。它的精当,不但表现在教师对自身功能定位的准确上,还表现在教材难易程度与三维教学目标的落实上。肖老师的课,体现了新课程背景下自读课教学的一种良好走势。
一、“自读”课型的落实与学生主动性的培养
从教材编者的编辑意图来看,自读课的存在价值,主要是检测。一是检测精读课文中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二是检测运用精读课文所获取的知识解决新文本的能力。这种以检测与运用为核心的课堂结构形式,对学生的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为只有在学生思维充分活跃,课堂活动真正以学生为主体的情况下,一切问题才会暴露,一切能力才会提升。
肖老师的课堂,总体上看,是把握住了自读课的精要的。首先,肖老师对于《散步》这个文本的切入,就跳出了常规精读课文从整体感知入手,再进入细节研磨的固有结构形式,而是选取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角度直接铺开。新课导入后,肖老师即目标明确地引导学生明了自读课的学习方法,并组织起了合理有效地问题探究活动。这种设计,将问题的发现权交给了学生,将问题的解答权同样交给了学生。这就跳出了老师强势牵引下的被动思考的局限,使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肖老师的这节课,是通过两个预设话题贯穿起来的:
话题之一:
下面,你们默读课文,思考,哪些问题你自己可以自学到,不用老师讲。也就是说,通过自主阅读,你读懂了哪些内容?
话题之二:
同学们能够自己把文章的情节、主题、词句等方面都读的很透彻,说明我们完全有能力来自主学习课文。下面我们看看,你认为哪些需要老师讲解一下,也就是说,你有疑问的,请你们提出来,同学们一起来探讨探讨,看能不能弄清楚,好吗?
这是两个总纲性质的预设。这两个问题,立足于学生对文本本身的认真思考与领悟,引领起整个课文的自主阅读与自主发现。整节课中的其他各类思考、提问与交流,都是这两个问题的派生,是主干上生长出的枝叶。这种少而精的纲领性预设,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课堂活动的目标,使活动具有了鲜明的目的性;另一方面,又在框架内,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探究空间,使学生的思考与领悟能力,能在个性化阅读的基础上获得相对提升。
教师的问题少了,精当了。学生需要思考和发现的问题自然就多了起来。自读课就是这样,去除了教师的强势引导之后,学生也就被推到了探究发现的“前沿阵地”中。所以,在肖老师的这两个问题引领下,整个课堂活动呈现出了思维的高度活跃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二、关键词汇、文本难点与文本意义的落实
《散步》是一篇主题明晰、中心突出的精短散文。这篇文章,在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孝道”的同时,也将一种责任意识、一种和谐意识纳入了文本意义之中。把握并理解这点,是阅读本文的关键。
为了落实这个重点内容,肖老师首先采用了引导学生捕捉文本关键词的方法:
师:你读的很好。这里有一个词,很准确的引出了文章的故事以及情节,你看看,是哪个?
生:分歧。
师:对!面对分歧,我做出了如何的决定呢?
生:决定顺从母亲的意思。
师:课文中有一个词语,很形象地写出了当时我的心情以及原因,找找?
生:委屈。
师:课文中对委屈专门做了解释,同学们看看文下的注解,一起读读。
生:受到不应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这里是使儿子受到委屈的意思。
师:为什么要让儿子受委屈呢?难道他不疼爱自己的儿子?
生:因为母亲老了,身体不好,并且随时都有可能离开我。这在前面有交代的,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
生:文中第二段有一个字“熬”用的很好,它体现了母亲的身体不好,也为后文作了铺垫。
师:你能从一个字上来读出文章的精髓,很有欣赏的眼光啊,好!
借助于文本中的重要语汇来强化文本意义的理解,是语文教学的一种必然。无论是精读还是自读,立足文本本身意义的探究,总是语文课保持特有的语文味儿的一个关键所在。
当然,仅仅把握了几个关键语汇,还是无法真正读懂一个文本的。要想真实地理解作品,还需要在自主阅读活动中建立起良好的阅读“场效应”。这种“场效应”,首先来自文章的整体感知,其次来自文本内在逻辑内在结构的合理梳理,再次来自同学间的相互启发相互补充。
所以,接下来的环节中,肖老师安排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课堂活动:学生置疑。这是整节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意义的要点,也是梳理课文内在结构与逻辑的要点。这个环节中,学生提出了下面这些问题:
生:在母亲与儿子出现分歧的时候,为什么“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生:为什么要写第四段?不要这段行不行?为什么?
生:在第二段中“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这句中,“信服”可不可以去掉?为什么?
生:老师,可不可以把这个“信服”该为“幸福”?
这几个问题,突出了文本的核心内容。既关注了文章的点睛之笔——“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又思考了文章的结构与逻辑。体现出了一定的阅读深度。
该如何解决这些自主阅读中发现的问题呢?最好的方法当然是合作探究。所以,肖老师在这里充分发动学生运用旧有知识来思考新问题。能让学生通过探究解决的,教师则只作“壁上观”,让学生去不断补充完善对问题的理解;而对学生探究中无法解决的,也只是通过牵连旧知识来“激活”学生的思维,只在学生思维力实在无法达到的高度,教师才进行适时的点拨。
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尊重。一种对教学规律的尊重,对学生主动学习精神的尊重,对自读课型的尊重。正是因为这种尊重,才使得肖老师的这节课,充满了师生间的和谐与共振。而这,也促使着学生一步步走进文本的真实语境中,慢慢抵达文本内核。文本意义也由此实现。
三、文本拓展与主题意义建构
《散步》中的情感,含蓄而深沉,绵长而淡雅。如何让文本情感与学生情感间形成共鸣,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建立起良好的亲情观,是《散步》文本教学中的一个重点。
为了落实这个重点,肖老师在组织学生探究文本内容之后,适时安排了文本的拓展: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家庭生活中,与本文类似的故事其实很多,今天学了这篇文章后,你重新审视那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的时候,你有了什么新的感受呢?
请同学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家庭中的故事。
可能是遭遇过太多的这类拓展设计,我对亲情类文本教学中的拓展,总是抱了一种怀疑与挑剔的心态。2006年春,在徐州参加全国中语会举办的教学观摩活动,四个以亲情文字为母本进行教学活动的老师,每个人都在课的后半部分,进行了“精彩”的煽情活动。其结果是,每节课,都把学生弄得热泪涟涟。然而,我却总在琢磨,流过眼泪的孩子,果真就一下子懂得珍惜亲情了吗?我看未必。因为这种泪水,大多还是建立在一时感性的基础上,还缺少了心灵中的真正理解。
自读课文该如何教,本不是一个问题。自读,自然应该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以教师适时点拨为辅。这样的安排,按理说,是最有利于体现新课程的自主、合作、探究精神的。然而,长期以来的教学实践中,绝大多数的自读课,要么被当成精读课进行研磨,要么蜻蜓点水般三言两语一带而过。凡此种种,自然是课程定位不准确所导致的。
肖盛怀老师的《散步》课堂实录,其课堂重心始终定位在问题的发现、思考、讨论中,这就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中的主体。这种安排,可以说是十分精当的。它的精当,不但表现在教师对自身功能定位的准确上,还表现在教材难易程度与三维教学目标的落实上。肖老师的课,体现了新课程背景下自读课教学的一种良好走势。
一、“自读”课型的落实与学生主动性的培养
从教材编者的编辑意图来看,自读课的存在价值,主要是检测。一是检测精读课文中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二是检测运用精读课文所获取的知识解决新文本的能力。这种以检测与运用为核心的课堂结构形式,对学生的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为只有在学生思维充分活跃,课堂活动真正以学生为主体的情况下,一切问题才会暴露,一切能力才会提升。
肖老师的课堂,总体上看,是把握住了自读课的精要的。首先,肖老师对于《散步》这个文本的切入,就跳出了常规精读课文从整体感知入手,再进入细节研磨的固有结构形式,而是选取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角度直接铺开。新课导入后,肖老师即目标明确地引导学生明了自读课的学习方法,并组织起了合理有效地问题探究活动。这种设计,将问题的发现权交给了学生,将问题的解答权同样交给了学生。这就跳出了老师强势牵引下的被动思考的局限,使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肖老师的这节课,是通过两个预设话题贯穿起来的:
话题之一:
下面,你们默读课文,思考,哪些问题你自己可以自学到,不用老师讲。也就是说,通过自主阅读,你读懂了哪些内容?
话题之二:
同学们能够自己把文章的情节、主题、词句等方面都读的很透彻,说明我们完全有能力来自主学习课文。下面我们看看,你认为哪些需要老师讲解一下,也就是说,你有疑问的,请你们提出来,同学们一起来探讨探讨,看能不能弄清楚,好吗?
这是两个总纲性质的预设。这两个问题,立足于学生对文本本身的认真思考与领悟,引领起整个课文的自主阅读与自主发现。整节课中的其他各类思考、提问与交流,都是这两个问题的派生,是主干上生长出的枝叶。这种少而精的纲领性预设,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课堂活动的目标,使活动具有了鲜明的目的性;另一方面,又在框架内,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探究空间,使学生的思考与领悟能力,能在个性化阅读的基础上获得相对提升。
教师的问题少了,精当了。学生需要思考和发现的问题自然就多了起来。自读课就是这样,去除了教师的强势引导之后,学生也就被推到了探究发现的“前沿阵地”中。所以,在肖老师的这两个问题引领下,整个课堂活动呈现出了思维的高度活跃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二、关键词汇、文本难点与文本意义的落实
《散步》是一篇主题明晰、中心突出的精短散文。这篇文章,在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孝道”的同时,也将一种责任意识、一种和谐意识纳入了文本意义之中。把握并理解这点,是阅读本文的关键。
为了落实这个重点内容,肖老师首先采用了引导学生捕捉文本关键词的方法:
师:你读的很好。这里有一个词,很准确的引出了文章的故事以及情节,你看看,是哪个?
生:分歧。
师:对!面对分歧,我做出了如何的决定呢?
生:决定顺从母亲的意思。
师:课文中有一个词语,很形象地写出了当时我的心情以及原因,找找?
生:委屈。
师:课文中对委屈专门做了解释,同学们看看文下的注解,一起读读。
生:受到不应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这里是使儿子受到委屈的意思。
师:为什么要让儿子受委屈呢?难道他不疼爱自己的儿子?
生:因为母亲老了,身体不好,并且随时都有可能离开我。这在前面有交代的,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
生:文中第二段有一个字“熬”用的很好,它体现了母亲的身体不好,也为后文作了铺垫。
师:你能从一个字上来读出文章的精髓,很有欣赏的眼光啊,好!
借助于文本中的重要语汇来强化文本意义的理解,是语文教学的一种必然。无论是精读还是自读,立足文本本身意义的探究,总是语文课保持特有的语文味儿的一个关键所在。
当然,仅仅把握了几个关键语汇,还是无法真正读懂一个文本的。要想真实地理解作品,还需要在自主阅读活动中建立起良好的阅读“场效应”。这种“场效应”,首先来自文章的整体感知,其次来自文本内在逻辑内在结构的合理梳理,再次来自同学间的相互启发相互补充。
所以,接下来的环节中,肖老师安排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课堂活动:学生置疑。这是整节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意义的要点,也是梳理课文内在结构与逻辑的要点。这个环节中,学生提出了下面这些问题:
生:在母亲与儿子出现分歧的时候,为什么“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生:为什么要写第四段?不要这段行不行?为什么?
生:在第二段中“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这句中,“信服”可不可以去掉?为什么?
生:老师,可不可以把这个“信服”该为“幸福”?
这几个问题,突出了文本的核心内容。既关注了文章的点睛之笔——“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又思考了文章的结构与逻辑。体现出了一定的阅读深度。
该如何解决这些自主阅读中发现的问题呢?最好的方法当然是合作探究。所以,肖老师在这里充分发动学生运用旧有知识来思考新问题。能让学生通过探究解决的,教师则只作“壁上观”,让学生去不断补充完善对问题的理解;而对学生探究中无法解决的,也只是通过牵连旧知识来“激活”学生的思维,只在学生思维力实在无法达到的高度,教师才进行适时的点拨。
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尊重。一种对教学规律的尊重,对学生主动学习精神的尊重,对自读课型的尊重。正是因为这种尊重,才使得肖老师的这节课,充满了师生间的和谐与共振。而这,也促使着学生一步步走进文本的真实语境中,慢慢抵达文本内核。文本意义也由此实现。
三、文本拓展与主题意义建构
《散步》中的情感,含蓄而深沉,绵长而淡雅。如何让文本情感与学生情感间形成共鸣,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建立起良好的亲情观,是《散步》文本教学中的一个重点。
为了落实这个重点,肖老师在组织学生探究文本内容之后,适时安排了文本的拓展: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家庭生活中,与本文类似的故事其实很多,今天学了这篇文章后,你重新审视那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的时候,你有了什么新的感受呢?
请同学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家庭中的故事。
可能是遭遇过太多的这类拓展设计,我对亲情类文本教学中的拓展,总是抱了一种怀疑与挑剔的心态。2006年春,在徐州参加全国中语会举办的教学观摩活动,四个以亲情文字为母本进行教学活动的老师,每个人都在课的后半部分,进行了“精彩”的煽情活动。其结果是,每节课,都把学生弄得热泪涟涟。然而,我却总在琢磨,流过眼泪的孩子,果真就一下子懂得珍惜亲情了吗?我看未必。因为这种泪水,大多还是建立在一时感性的基础上,还缺少了心灵中的真正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