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7年第7期 ID: 356182

[ 李子华 文选 ]   

现代化视阈中口语交际教学的理论依托

◇ 李子华

  一、现代化对口语交际教学的要求
  
  现代化理论指出:人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现代化视野中的语文课程改革,需要适应、切合现代化对语文教育的需求,即要适应社会现代化对人才的需要,促进人的现代化。口语交际教学作为语文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更要适应社会现代化对学生的口语交际素养提出的更高要求。在21世纪,伴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到来,口语交际作为社会交际的最基本最便捷的工具日益受到重视,口语交际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现代社会的高社交化,要求人们学会文明社会的交际用语,把话说得使人愿听,使人爱听,让人感到动听,培养与人和睦相处、遇事应付自如的口才;现代社会的高效率化,要求人们讲话清晰、简捷、易懂,谈话也要注意时间,讲求效率;现代社会高信息化,要求人们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效地接受和传达信息,无论说话和听话都要思维敏捷、针对性强、语脉清晰、语言鲜明。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口语交际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必须要紧密结合社会现代化对人们口语交际素养的各种需求。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顺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需要,从现代社会对未来公民素质的要求出发,明确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这个规定,比起以前的相关规定,既具时代特征,以人的发展为本,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大语文教育观。口语交际整合了以前的听与说,其功能又超越了听与说,从口语交际的角度提出要求,涵盖面更广,体现了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交际工具的性质。语文教师必须站在社会现代化的高度给予口语交际教学以足够的重视。
  但是迄今为止,我国的口语交际教学和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与现代化的要求差之甚远。语文教师对口语交际教学的认识存在着许多偏差,如对口语交际教学地位的认识存在片面性、对口语交际教学内涵的认识存在肤浅性、对口语交际教学内容的理解存在模糊性、对口语交际教学序列的构建上存在着盲目性等等。学生的口语交际素养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口语交际兴趣的随意性、口语交际态度不端正、口语交际习惯不良,甚至口语交际中存在着懦弱、胆怯、自卑等一些不良个性等等。口语交际教学成了语文教学中最薄弱的环节,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也成了语文能力中最差的方面。之所以出现以上情况,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是由口语交际教学缺乏理论的指导造成的。基于现代社会的口语交际教学指导理论的缺乏,导致口语交际教学一直处于无序和低效的状态。
  
  二、现代化视阈中口语交际教学的多学科理论依托
  
  口语交际作为新兴的一门学科,实际上是在多种学科的理论依托上逐步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口语交际能力,是人的各种能力要素的综合体现,口语交际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涉及到多学科理论知识,口语交际教学必须在多学科理论指导下进行,才能实现口语交际能力训练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现代化视阈下,口语交际教学的理论不仅仅依靠教育学、心理学等传统学科理论,还应从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和新兴的边缘学科中吸取有益的营养。信息学、文化学、公共关系学、美学等相关学科对口语交际教学具有不可忽视的理论指导作用。语文教师只有加强这些学科理论的学习,并用其理论指导口语交际教学,才能真正实现“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的目标。
  1.语言学原理与口语交际教学
  口语交际教学的研究对象是口语表达这一言语现象。离开了语言,人际交往中的口语表达这种言语现象就无法出现,因此口语交际学只能属于语言学科。现代社会的交际日益广泛,促使语言学的研究领域在不断拓宽,语言研究已从语言本身扩展到言语应用的方方面面,并特别重视语言功能和言语规律的研究。随着当代应用语言学的发展,隶属于应用语言学范畴、指导人们言语实践的口语交际学与语言学的其他分支学科,如语用学、修辞学、语体学、语义学、人际关系语言学等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研究人们口语交际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口语交际教学也必须以语言学理论作为指导。
  语用学研究人们怎样运用语言符号进行交际,认为语言交际功能的实现与语言使用者在具体的环境中对语言的运用有关,强调使用语言要考虑到保证对方理解话语的环境条件以及语境对话语理解的影响方式等。
  修辞学研究人们选择、安排或加工语言本身的各种材料,以恰当表达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原则、方法和规律,尤其强调语言运用要与题旨、情景相适应。
  语体学从社会交际的角度研究语言运用中表现出来的不同风格的特点,特别注意特定交际环境对语言使用的制约性,强调不同类型的语体有不同的系列言语特点以及与之相配合的修辞要求与方法等。
  人际关系语言学研究人际交往中人们如何运用语言处理人际关系和人们在一定的人际关系中如何运用语言,特别强调人际关系对语言使用的影响等等。
  这些语言学研究的理论成果,对探讨口语交际活动的构成规律以及口语交际教学的原则、方法等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信息学原理与口语交际教学
  信息就是关于生活主体同外部客观之间的有关情况的消息,它是社会一切知识和消息的总和。在现代社会,信息就是资源,就是财富,就是竞争力。口语交际与信息的关系密切,口语交际教学必须要在信息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
  首先,从口语交际的过程来看,口语交际活动的全过程实质上就是传递和接受信息的全过程。在口语交际过程中,说话人把想到的东西用语言说与对方,这称之为“信息输出”;对方把所了解的意义接受进去,便是“信息输入”。这一过程形成了信息的沟通,所以通常把信息功能看作是口头言语的最重要功能,成功交流的最终衡量标准实际上是看是否传达和接收了信息。口语交际教学中一定要注重有效信息的传递,并根据信息学的有关要求组织口语交际教学。
  其次,从信息活动的过程来看,口语交际的进程,就是信息传递的进程,说话者就是信息传播者,说话者的口头语言和体态语言正是信息的传播媒介,而听话者正是信息的受体,交流对方的反应正是信息的反馈。在这个信息的环路中,信息不仅是口语交际的内容和材料,而且常常是交际者萌发口语交际动机的原因,口语交际总为一定的目的和动机所驱使。所以,信息是萌发动机的激素。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口语交际动机的信息源,以尽可能多地激发学生的口语交际动机。
  再次,从信息与知识的关系来看,信息是一种社会化的知识,信息是知识的来源;知识由大量的信息提炼转化而成。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无论是说话者还是听话者,都离不开一定的知识水平,没有知识的底蕴,就没有口语交际,也就是说,离开了信息,就无所谓口语交际了。对于同一信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认识程度,能产生不同的效应:有的人置若罔闻,熟视无睹;有的人则能激起浓厚的兴趣,产生强烈的冲动,积极思考,寻求解决的办法。这与交际者各自的知识积累、兴趣爱好、阅历修养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通过大量信息的接受以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量。
  另外,信息学的信息输出的合作原则和变异原则、信息密度理论、信息反馈理论、信息计量理论等等都对口语交际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现代化对口语交际教学的要求
  
  现代化理论指出:人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现代化视野中的语文课程改革,需要适应、切合现代化对语文教育的需求,即要适应社会现代化对人才的需要,促进人的现代化。口语交际教学作为语文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更要适应社会现代化对学生的口语交际素养提出的更高要求。在21世纪,伴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到来,口语交际作为社会交际的最基本最便捷的工具日益受到重视,口语交际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现代社会的高社交化,要求人们学会文明社会的交际用语,把话说得使人愿听,使人爱听,让人感到动听,培养与人和睦相处、遇事应付自如的口才;现代社会的高效率化,要求人们讲话清晰、简捷、易懂,谈话也要注意时间,讲求效率;现代社会高信息化,要求人们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效地接受和传达信息,无论说话和听话都要思维敏捷、针对性强、语脉清晰、语言鲜明。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口语交际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必须要紧密结合社会现代化对人们口语交际素养的各种需求。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顺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需要,从现代社会对未来公民素质的要求出发,明确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这个规定,比起以前的相关规定,既具时代特征,以人的发展为本,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大语文教育观。口语交际整合了以前的听与说,其功能又超越了听与说,从口语交际的角度提出要求,涵盖面更广,体现了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交际工具的性质。语文教师必须站在社会现代化的高度给予口语交际教学以足够的重视。
  但是迄今为止,我国的口语交际教学和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与现代化的要求差之甚远。语文教师对口语交际教学的认识存在着许多偏差,如对口语交际教学地位的认识存在片面性、对口语交际教学内涵的认识存在肤浅性、对口语交际教学内容的理解存在模糊性、对口语交际教学序列的构建上存在着盲目性等等。学生的口语交际素养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口语交际兴趣的随意性、口语交际态度不端正、口语交际习惯不良,甚至口语交际中存在着懦弱、胆怯、自卑等一些不良个性等等。口语交际教学成了语文教学中最薄弱的环节,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也成了语文能力中最差的方面。之所以出现以上情况,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是由口语交际教学缺乏理论的指导造成的。基于现代社会的口语交际教学指导理论的缺乏,导致口语交际教学一直处于无序和低效的状态。
  
  二、现代化视阈中口语交际教学的多学科理论依托
  
  口语交际作为新兴的一门学科,实际上是在多种学科的理论依托上逐步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口语交际能力,是人的各种能力要素的综合体现,口语交际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涉及到多学科理论知识,口语交际教学必须在多学科理论指导下进行,才能实现口语交际能力训练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现代化视阈下,口语交际教学的理论不仅仅依靠教育学、心理学等传统学科理论,还应从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和新兴的边缘学科中吸取有益的营养。信息学、文化学、公共关系学、美学等相关学科对口语交际教学具有不可忽视的理论指导作用。语文教师只有加强这些学科理论的学习,并用其理论指导口语交际教学,才能真正实现“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的目标。
  1.语言学原理与口语交际教学
  口语交际教学的研究对象是口语表达这一言语现象。离开了语言,人际交往中的口语表达这种言语现象就无法出现,因此口语交际学只能属于语言学科。现代社会的交际日益广泛,促使语言学的研究领域在不断拓宽,语言研究已从语言本身扩展到言语应用的方方面面,并特别重视语言功能和言语规律的研究。随着当代应用语言学的发展,隶属于应用语言学范畴、指导人们言语实践的口语交际学与语言学的其他分支学科,如语用学、修辞学、语体学、语义学、人际关系语言学等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研究人们口语交际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口语交际教学也必须以语言学理论作为指导。
  语用学研究人们怎样运用语言符号进行交际,认为语言交际功能的实现与语言使用者在具体的环境中对语言的运用有关,强调使用语言要考虑到保证对方理解话语的环境条件以及语境对话语理解的影响方式等。
  修辞学研究人们选择、安排或加工语言本身的各种材料,以恰当表达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原则、方法和规律,尤其强调语言运用要与题旨、情景相适应。
  语体学从社会交际的角度研究语言运用中表现出来的不同风格的特点,特别注意特定交际环境对语言使用的制约性,强调不同类型的语体有不同的系列言语特点以及与之相配合的修辞要求与方法等。
  人际关系语言学研究人际交往中人们如何运用语言处理人际关系和人们在一定的人际关系中如何运用语言,特别强调人际关系对语言使用的影响等等。
  这些语言学研究的理论成果,对探讨口语交际活动的构成规律以及口语交际教学的原则、方法等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信息学原理与口语交际教学
  信息就是关于生活主体同外部客观之间的有关情况的消息,它是社会一切知识和消息的总和。在现代社会,信息就是资源,就是财富,就是竞争力。口语交际与信息的关系密切,口语交际教学必须要在信息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
  首先,从口语交际的过程来看,口语交际活动的全过程实质上就是传递和接受信息的全过程。在口语交际过程中,说话人把想到的东西用语言说与对方,这称之为“信息输出”;对方把所了解的意义接受进去,便是“信息输入”。这一过程形成了信息的沟通,所以通常把信息功能看作是口头言语的最重要功能,成功交流的最终衡量标准实际上是看是否传达和接收了信息。口语交际教学中一定要注重有效信息的传递,并根据信息学的有关要求组织口语交际教学。
  其次,从信息活动的过程来看,口语交际的进程,就是信息传递的进程,说话者就是信息传播者,说话者的口头语言和体态语言正是信息的传播媒介,而听话者正是信息的受体,交流对方的反应正是信息的反馈。在这个信息的环路中,信息不仅是口语交际的内容和材料,而且常常是交际者萌发口语交际动机的原因,口语交际总为一定的目的和动机所驱使。所以,信息是萌发动机的激素。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口语交际动机的信息源,以尽可能多地激发学生的口语交际动机。
  再次,从信息与知识的关系来看,信息是一种社会化的知识,信息是知识的来源;知识由大量的信息提炼转化而成。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无论是说话者还是听话者,都离不开一定的知识水平,没有知识的底蕴,就没有口语交际,也就是说,离开了信息,就无所谓口语交际了。对于同一信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认识程度,能产生不同的效应:有的人置若罔闻,熟视无睹;有的人则能激起浓厚的兴趣,产生强烈的冲动,积极思考,寻求解决的办法。这与交际者各自的知识积累、兴趣爱好、阅历修养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通过大量信息的接受以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量。
  另外,信息学的信息输出的合作原则和变异原则、信息密度理论、信息反馈理论、信息计量理论等等都对口语交际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现代化视阈中口语交际教学的理论依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