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7年第7期 ID: 356184

[ 程春梅 文选 ]   

梁启超语文审美教育思想浅析

◇ 程春梅

  梁启超曾感叹:“在今日学校各项课程之中,最为重要者固属国文,而同时教授最感困难,教师最感缺乏,学生除有生性特别嗜好外,最感觉干燥而无生趣者,亦惟国文。”①语文学科之所以会令人“最感觉干燥而无生趣”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语文教育活动中忽视了审美教育。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较早关注美育问题的一位学者,对语文学科的审美教育问题也作过积极的探索。他的“人格主义”教育理念下的审美教育思想值得我们借鉴。
  
  一、教育要培养“终生受用的趣味”
  
  梁启超的一生拿两件事做基础,一是责任心,二是兴味(即趣味)。他说他信仰的是趣味主义,他的人生观也是拿趣味做根底。他还说:“倘若用化学化分‘梁启超’这什东西,把里头所含一种原素名叫‘趣味’的抽出来,只怕所剩下的仅有个零了。”②正因为梁启超如此重视趣味对人生的意义,所以在教育上,梁启超也极力提倡趣味教育。趣味教育这个名词,并不是梁启超所创造,近代欧美教育界已通行了,但他们还是拿趣味当教育的手段,而梁启超进了一步,拿趣味当教育的目的。
  拿趣味当教育的目的,在语文教育上,首先就是要让学生自己领略语文的趣味。梁启超认为:凡趣味总要自己领略,自己未曾领略得到时,旁人没有法子告诉你。因此,他特别反对注射式教育。他说注射式的教育,教师把课本里的东西叫学生强记,好像嚼饭给小孩子吃,那饭已经是一点滋味没有了,还要叫他照样的嚼几口,仍旧吐出来看;那么,对于学生,这样的“吃饭”当然是一件苦不可言的事了。这样教下去,只怕永远教不出人才来。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教育方法。语文教育事业,从积极方面说,就在于唤起学生的语文趣味;从消极方面说,就要十分注意不可以摧残学生的语文趣味。对于原来对语文不感兴趣的学生,应该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趣味,对于对语文原有趣味的学生,老师应该把他的这种趣味加深加厚。中学生已经形成一定的审美观,有自己的审美趣味,要结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尊重学生的审美体验,引导学生自己领略语文之美。
  如何让学生自己领略语文学习的趣味,是有路径和办法的,即:无所为、不息、深入的研究和找朋友③。所谓“无所为”,就是学习是为了学习;“不息”,就是尽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经常自己琢磨学问;“深入的研究”,就是带着研究的精神钻研;所谓“找朋友”,就是交往志同道合的朋友,与好友切磋学问。这其实与今天新课程标准提倡的“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是一样的涵义。之所以要“无所为、不息、深入的研究、找朋友”,是因为这样能更好地激发学习的趣味,领略学习过程之美,其核心在于“审美趣味”。——今天的语文教学注意到了“自主、合作、探究”方法的优越性,但很多时候只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在使用,而没能注意到这种方法的核心意义,因此也就难以促进老师和学生行为的自觉。只有像梁启超说的,学生“自己领略”了趣味,才能真正见出语文学习的佳处。
  梁启超还指出:审美趣味有好坏、善恶的差别,“凡一种趣味事项,倘若是要瞒人的,或是拿别人的苦痛换自己的快乐,或是快乐和烦恼相间相继的,这等统名为下等趣味。”如果教育教得不如法,学生在学校里头找不出趣味,就会从校课以外乃至校课反对的方向去找他的下等趣味。而中学生处在人生的青少年时期,趣味是最浓的,成天乱碰乱进,若不引他到高等趣味的路上,他们便非流入下等趣味不可。因此,他说:“我们主张趣味教育的人,是要趁儿童或青年趣味正浓而方向未决定的时候,给他们一种可以终身受用的趣味。”④这些真知卓见对今天的语文教育工作者仍然有警醒价值。在当今社会,网络创作兴盛、文学写作也进入空前繁荣和混乱时期,进入学生视野的文艺作品良莠不齐,作为语文教师有责任为学生的审美趣味把关,要引导学生正确阅读和欣赏各种文艺作品,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文审美鉴别力,使学生抛弃丑的恶的“下等”的文艺作品和审美趣味;同时,还应把学生引领到真的善的美的语文审美上来,给学生终身受用的语文趣味。在梁启超看来,教育上培养“终身受用的趣味”,不仅有利于形成一个人趣味主义的人格,而且“能够令全社会整个永久是有趣的”。也就是说,健康、高尚的趣味的培养,不仅对个人有益,也对社会有益,是个人兴趣与社会责任的最佳结合点。
  
  二、文学是情感教育的法宝
  
  情感问题是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审美活动是受情感支配和影响的。梁启超大力提倡“情感教育”。他认为:“天下最神圣的莫过于情感:用理解来引导人,顶多能叫人知道那件事应该做,那件事怎样做法,却是被引导的人到底去做不去做,没有什么关系;有时所知道的越发多,所做的倒越发少。用情感来激发人,好像磁力吸铁一般,有多大分量的磁,便引多大分量的铁,丝毫容不得躲闪,所以情感这东西,可以说是一种催眠术,是人类一切动作的原动力。”⑤但梁启超同时也指出:情感的作用固然是神圣的,但他的本质不能说都是善的都是美的;情感也有很恶的方面,也有很丑的方面。情感是盲目的,到处乱碰乱撞,好起来好得可爱,坏起来也坏得可怕。因此,“情感教育的目的,不外将情感善的美的方面尽量发挥,把那恶的丑的方面渐渐压伏淘汰下去”。⑥他其实阐明了一个重要观点:作为语文教师,对学生的语文情感进行适当的引导和教育是非常必要的,甚至应该把情感教育放在第一位。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就要特别注意情感的陶养。语文教师把学生美的善的情感培养起来了,自然就使其具有了较高的审美能力。
  培养审美情感,要利用“文学”这一“法宝”。梁启超说:“情感教育最大的利器,就是艺术:音乐、美术、文学这三件法宝,把‘情感秘密’的钥匙都掌住了。”⑦在梁启超看来,文学教育的本质就是审美教育。因而,文学教育在整个语文审美教育中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并成为语文审美教育的主体。文学的审美教育作用主要表现在:其一,在文学作品中,情感是一种重要媒介,可对欣赏者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其二,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具有共鸣性,文学作品能把作家自己的生命体验、审美心理、思想情感“打进别人的情阈里头”而产生共鸣;其三,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都是美文典范,里面表现出来的真善美的情感是人们广泛认同的。梁启超在论述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的时候举李义山《碧城》第一首为例说:“这些诗他讲的是什么事,我理论不着。拆开一句一句叫我解释,我连文义也解不来。但我觉得他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一种新鲜的愉快。我们若还承认美的价值,对这种文学是不容轻轻抹杀啊!”⑧这就告诉我们教师要重视文学的审美教育功能,用教材中善美的作品来引领学生的审美情感,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新鲜的愉快”。这种“新鲜的愉快”实际上是由两方面的感悟带来的:一是对文学作品中语言文字的感悟,这是语感的愉悦;一是对文学作品中真善美的感悟,这是情感的愉悦。语文教师审美教学的真正目标,其实就是要让学生体会到语文学习的这两种“愉悦”。教师是否能让学生产生这两种愉悦的感受,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教学的成败。
  
  三、教师要有教育趣味
  
  成功的语文审美教育,不仅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和审美情感,更是提升教师自身的教育趣味和教育情感。要想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和审美情感,教师先要有教育趣味和教育情感。梁启超认为:在教育界立身的人,应该以教育为唯一的趣味。他说,孟子有“君子有三乐”的名言,认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比皇帝还要快乐的事。教育事业好像种花一样,用一分心有一分效果,因为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生命是并而为一的。同时,教育是趣味最真最长的职业,没有别的职业的趣味能比得上教育。别的职业是一重趣味,教育家是两重趣味,因为教师一面教育学生,一面做学问,可以做到教学相长。梁启超还认为,教师要培养教育趣味,只需沉浸到教学中即可。因为只要你日日学,自然不厌,只要你日日诲人,自然不倦。只要教师沉浸到了教学中,以教学为己事,以教学为乐事,就会尝着教育的甜头。趣味这样的东西,总是愈引愈深,最怕是尝不着甜头,尝着了教育的甜头,教师“一定不能自己”,所以真肯诲人的人自然会有教育趣味。
  梁启超曾感叹:“在今日学校各项课程之中,最为重要者固属国文,而同时教授最感困难,教师最感缺乏,学生除有生性特别嗜好外,最感觉干燥而无生趣者,亦惟国文。”①语文学科之所以会令人“最感觉干燥而无生趣”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语文教育活动中忽视了审美教育。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较早关注美育问题的一位学者,对语文学科的审美教育问题也作过积极的探索。他的“人格主义”教育理念下的审美教育思想值得我们借鉴。
  
  一、教育要培养“终生受用的趣味”
  
  梁启超的一生拿两件事做基础,一是责任心,二是兴味(即趣味)。他说他信仰的是趣味主义,他的人生观也是拿趣味做根底。他还说:“倘若用化学化分‘梁启超’这什东西,把里头所含一种原素名叫‘趣味’的抽出来,只怕所剩下的仅有个零了。”②正因为梁启超如此重视趣味对人生的意义,所以在教育上,梁启超也极力提倡趣味教育。趣味教育这个名词,并不是梁启超所创造,近代欧美教育界已通行了,但他们还是拿趣味当教育的手段,而梁启超进了一步,拿趣味当教育的目的。
  拿趣味当教育的目的,在语文教育上,首先就是要让学生自己领略语文的趣味。梁启超认为:凡趣味总要自己领略,自己未曾领略得到时,旁人没有法子告诉你。因此,他特别反对注射式教育。他说注射式的教育,教师把课本里的东西叫学生强记,好像嚼饭给小孩子吃,那饭已经是一点滋味没有了,还要叫他照样的嚼几口,仍旧吐出来看;那么,对于学生,这样的“吃饭”当然是一件苦不可言的事了。这样教下去,只怕永远教不出人才来。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教育方法。语文教育事业,从积极方面说,就在于唤起学生的语文趣味;从消极方面说,就要十分注意不可以摧残学生的语文趣味。对于原来对语文不感兴趣的学生,应该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趣味,对于对语文原有趣味的学生,老师应该把他的这种趣味加深加厚。中学生已经形成一定的审美观,有自己的审美趣味,要结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尊重学生的审美体验,引导学生自己领略语文之美。
  如何让学生自己领略语文学习的趣味,是有路径和办法的,即:无所为、不息、深入的研究和找朋友③。所谓“无所为”,就是学习是为了学习;“不息”,就是尽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经常自己琢磨学问;“深入的研究”,就是带着研究的精神钻研;所谓“找朋友”,就是交往志同道合的朋友,与好友切磋学问。这其实与今天新课程标准提倡的“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是一样的涵义。之所以要“无所为、不息、深入的研究、找朋友”,是因为这样能更好地激发学习的趣味,领略学习过程之美,其核心在于“审美趣味”。——今天的语文教学注意到了“自主、合作、探究”方法的优越性,但很多时候只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在使用,而没能注意到这种方法的核心意义,因此也就难以促进老师和学生行为的自觉。只有像梁启超说的,学生“自己领略”了趣味,才能真正见出语文学习的佳处。
  梁启超还指出:审美趣味有好坏、善恶的差别,“凡一种趣味事项,倘若是要瞒人的,或是拿别人的苦痛换自己的快乐,或是快乐和烦恼相间相继的,这等统名为下等趣味。”如果教育教得不如法,学生在学校里头找不出趣味,就会从校课以外乃至校课反对的方向去找他的下等趣味。而中学生处在人生的青少年时期,趣味是最浓的,成天乱碰乱进,若不引他到高等趣味的路上,他们便非流入下等趣味不可。因此,他说:“我们主张趣味教育的人,是要趁儿童或青年趣味正浓而方向未决定的时候,给他们一种可以终身受用的趣味。”④这些真知卓见对今天的语文教育工作者仍然有警醒价值。在当今社会,网络创作兴盛、文学写作也进入空前繁荣和混乱时期,进入学生视野的文艺作品良莠不齐,作为语文教师有责任为学生的审美趣味把关,要引导学生正确阅读和欣赏各种文艺作品,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文审美鉴别力,使学生抛弃丑的恶的“下等”的文艺作品和审美趣味;同时,还应把学生引领到真的善的美的语文审美上来,给学生终身受用的语文趣味。在梁启超看来,教育上培养“终身受用的趣味”,不仅有利于形成一个人趣味主义的人格,而且“能够令全社会整个永久是有趣的”。也就是说,健康、高尚的趣味的培养,不仅对个人有益,也对社会有益,是个人兴趣与社会责任的最佳结合点。
  
  二、文学是情感教育的法宝
  
  情感问题是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审美活动是受情感支配和影响的。梁启超大力提倡“情感教育”。他认为:“天下最神圣的莫过于情感:用理解来引导人,顶多能叫人知道那件事应该做,那件事怎样做法,却是被引导的人到底去做不去做,没有什么关系;有时所知道的越发多,所做的倒越发少。用情感来激发人,好像磁力吸铁一般,有多大分量的磁,便引多大分量的铁,丝毫容不得躲闪,所以情感这东西,可以说是一种催眠术,是人类一切动作的原动力。”⑤但梁启超同时也指出:情感的作用固然是神圣的,但他的本质不能说都是善的都是美的;情感也有很恶的方面,也有很丑的方面。情感是盲目的,到处乱碰乱撞,好起来好得可爱,坏起来也坏得可怕。因此,“情感教育的目的,不外将情感善的美的方面尽量发挥,把那恶的丑的方面渐渐压伏淘汰下去”。⑥他其实阐明了一个重要观点:作为语文教师,对学生的语文情感进行适当的引导和教育是非常必要的,甚至应该把情感教育放在第一位。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就要特别注意情感的陶养。语文教师把学生美的善的情感培养起来了,自然就使其具有了较高的审美能力。
  培养审美情感,要利用“文学”这一“法宝”。梁启超说:“情感教育最大的利器,就是艺术:音乐、美术、文学这三件法宝,把‘情感秘密’的钥匙都掌住了。”⑦在梁启超看来,文学教育的本质就是审美教育。因而,文学教育在整个语文审美教育中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并成为语文审美教育的主体。文学的审美教育作用主要表现在:其一,在文学作品中,情感是一种重要媒介,可对欣赏者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其二,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具有共鸣性,文学作品能把作家自己的生命体验、审美心理、思想情感“打进别人的情阈里头”而产生共鸣;其三,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都是美文典范,里面表现出来的真善美的情感是人们广泛认同的。梁启超在论述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的时候举李义山《碧城》第一首为例说:“这些诗他讲的是什么事,我理论不着。拆开一句一句叫我解释,我连文义也解不来。但我觉得他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一种新鲜的愉快。我们若还承认美的价值,对这种文学是不容轻轻抹杀啊!”⑧这就告诉我们教师要重视文学的审美教育功能,用教材中善美的作品来引领学生的审美情感,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新鲜的愉快”。这种“新鲜的愉快”实际上是由两方面的感悟带来的:一是对文学作品中语言文字的感悟,这是语感的愉悦;一是对文学作品中真善美的感悟,这是情感的愉悦。语文教师审美教学的真正目标,其实就是要让学生体会到语文学习的这两种“愉悦”。教师是否能让学生产生这两种愉悦的感受,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教学的成败。
  
  三、教师要有教育趣味
  
  成功的语文审美教育,不仅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和审美情感,更是提升教师自身的教育趣味和教育情感。要想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和审美情感,教师先要有教育趣味和教育情感。梁启超认为:在教育界立身的人,应该以教育为唯一的趣味。他说,孟子有“君子有三乐”的名言,认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比皇帝还要快乐的事。教育事业好像种花一样,用一分心有一分效果,因为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生命是并而为一的。同时,教育是趣味最真最长的职业,没有别的职业的趣味能比得上教育。别的职业是一重趣味,教育家是两重趣味,因为教师一面教育学生,一面做学问,可以做到教学相长。梁启超还认为,教师要培养教育趣味,只需沉浸到教学中即可。因为只要你日日学,自然不厌,只要你日日诲人,自然不倦。只要教师沉浸到了教学中,以教学为己事,以教学为乐事,就会尝着教育的甜头。趣味这样的东西,总是愈引愈深,最怕是尝不着甜头,尝着了教育的甜头,教师“一定不能自己”,所以真肯诲人的人自然会有教育趣味。

梁启超语文审美教育思想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