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7年第7期 ID: 356190

[ 余养健 文选 ]   

语文书,学生记住了什么?

◇ 余养健

  教书近30年,有一个问题总是让我感到很迷惑,即面对新一年级的学生,你若问他上一册语文书还记得哪些东西,许多同学都会一脸茫然,个别记性好的同学也只能回忆起几篇课文的题目,其他东西则所剩无几。呜呼悲哉,一册语文书,近百节的语文课,最后只让学生记住几篇课文的题目,我们的语文课还有什么意义?
  然而令人担忧的是,我们的语文课正朝着越来越没有意义的方向发展。在语文课上,有的老师发动学生对文本进行批判,有的老师引导学生对不着边际的问题进行讨论,有的老师启发学生提出一些很幼稚的问题还要大加赞赏,有的老师干脆什么也不说,让学生自己找问题、定目标,还美其名曰自主、合作、探究。如此折腾,看起来课堂轰轰烈烈,实际上学生一无所获,到头来能记住几篇课文的题目已经是很不错的了。
  学语文为什么会学得如此尬尴?洋洋洒洒十几万言的一本语文书为什么只有几个题目让学生记住?笔者思之再三,觉得最根本的问题是忽略了学语文的最重要的步骤——积累。众所周知,语文素养的提高需要大量的积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就把积累放在很重要的地位。其第二部分的“课程目标”明确指出:“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但遗憾的是,语文究竟要积累什么、怎样积累,却没有明确的界定。
  当然,关于“语文积累”,已有许多论者阐述得非常详尽,这里笔者无意重复别人的观点。笔者只想从实际出发,具体列出语文究竟要积累什么,怎样积累。现以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第一册为例进行阐述。
  这一册共有四大板块: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其中主要内容是“阅读鉴赏”因此笔者就以这一板块为例进行论述。
  在“阅读鉴赏”这一部分中,共有课文16篇。在这16篇课文中,我们可以让学生积累以下知识。
  
  一、神奇的汉字
  
  遒、遏、圮、荇、溯、菲、跫、扉、禊、觞、窈窕、壑、嫠、酾、槊、樵、麋、匏、灞、辋、曩、鲦、皋、檗、冢、喋、戮、揖、莅、鳏、撰、谄、淳、翌。
  以上是第一册中出现的比较陌生的字,教师应把它们列出,让学生反复读、反复写,然后再从字本身的意义、引申的意义、所包含的文化意义等方面进行阐释,让学生实实在在地积累一些汉字知识。
  如“樵”字解释为“柴”,但是“樵”为什么就是“柴”呢?《说文解字》对“樵”的解释是:樵,木也,从木,焦声。徐锴《系传》曰:“樵,散木也。散木不入于用也。”桂馥《义证》曰:“既不入用,惟堪作薪焚烧耳。”原来“樵”是一种无用的木头,无用的木头只能当柴火烧,所以一般字典才会将“樵”解释为“柴”。这是阐释字的本义。
  再如“菲”字,可联系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及《诗经·邶风·谷风》“采葑采菲,无以下体”等例句进行阐释,这是针对其文化含义。
  
  二、美妙的句子
  
  1.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沁园春·长沙》)
  2.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3.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诗两首》)
  4.大堰河,是我的保姆。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她是童养媳,大堰河,是我的保姆。(《大堰河——我的保姆》)
  5.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中外短诗五首》)
  6.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中外短诗五首》)
  7.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兰亭集序》)
  8.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也。(《赤壁赋》)
  9.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10.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
  11.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记念刘和珍君》)
  12.我想念过去同我一起散步的人,在绿草如茵的时节,她常常弯着身子,或者坐在地上拔除杂草,在午饭前后她有时逗着包弟玩。(《小狗包弟》)
  13.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襟了。(《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14.他讲着讲着,忽然停下来;“对不起,我这里有个小动物。”他把右手伸进后脖领,捉出了一个跳蚤,捏在手指里看看,甚为得意。(《金岳霖先生》)
  15.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16.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短新闻两篇》)
  17.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猪猡”。(《包身工》)
  18.“时代变是应该的,但干活做人的道理不能变。”(《寻找时传祥》)
  19.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飞向太空的航程》)
  以上是第一册中所出现的美妙的句子(当然还不只这些),教师也应当列出这些句子,让学生反复吟咏、感悟。当然教师还要对这些句子的含义进行阐释。现以一例说明: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戴望舒《雨巷》)
  在一条悠长而又狭窄的雨巷中,有一个孤独的人撑着油纸伞静静地彷徨着。凄清冷漠、幽怨惆怅充盈着他的心,但他仍然不停地彷徨着,他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姑娘也许是梦中的人,也许是心中的痛;也许只是一种无望的期待,也许只是一团无形的愁怨。总之,她并不一定是一种具体的存在,而只是一个目标的象征,正如在水一方的伊人,可望而不可及。
  《雨巷》的第一句,就把我们带到悠远凄迷的境地,让我们被朦胧而又幽深的美紧紧地包裹着。但即使在朦胧中我们也能感受到诗人那种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所交织着的双重情调,雨巷是一种象征,姑娘是一种象征,象征手法的完美运用使这句诗充满了艺术魅力。再加上复沓、比喻等手法的运用,又使它增添了音乐感,读来宛转悦耳、清幽动人。
  
  三、悠远的意境
  
  1.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沁园春·长沙》)
  2.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雨巷》)
  3.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再别康桥》)
  4.你的门前的长了青苔的石椅。(《大堰河——我的保姆》)
  5.郊原如海房舍如舟。(《风雨》)
  6.流觞曲水。(《兰亭集序》)
  7.清风明月。(《赤壁赋》)
  8.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9.绿草如茵的时节,她常常弯着身子,或者坐在地上拔除杂草,在午饭前后她有时逗着包弟玩……(《小狗包弟》)
  教书近30年,有一个问题总是让我感到很迷惑,即面对新一年级的学生,你若问他上一册语文书还记得哪些东西,许多同学都会一脸茫然,个别记性好的同学也只能回忆起几篇课文的题目,其他东西则所剩无几。呜呼悲哉,一册语文书,近百节的语文课,最后只让学生记住几篇课文的题目,我们的语文课还有什么意义?
  然而令人担忧的是,我们的语文课正朝着越来越没有意义的方向发展。在语文课上,有的老师发动学生对文本进行批判,有的老师引导学生对不着边际的问题进行讨论,有的老师启发学生提出一些很幼稚的问题还要大加赞赏,有的老师干脆什么也不说,让学生自己找问题、定目标,还美其名曰自主、合作、探究。如此折腾,看起来课堂轰轰烈烈,实际上学生一无所获,到头来能记住几篇课文的题目已经是很不错的了。
  学语文为什么会学得如此尬尴?洋洋洒洒十几万言的一本语文书为什么只有几个题目让学生记住?笔者思之再三,觉得最根本的问题是忽略了学语文的最重要的步骤——积累。众所周知,语文素养的提高需要大量的积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就把积累放在很重要的地位。其第二部分的“课程目标”明确指出:“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但遗憾的是,语文究竟要积累什么、怎样积累,却没有明确的界定。
  当然,关于“语文积累”,已有许多论者阐述得非常详尽,这里笔者无意重复别人的观点。笔者只想从实际出发,具体列出语文究竟要积累什么,怎样积累。现以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第一册为例进行阐述。
  这一册共有四大板块: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其中主要内容是“阅读鉴赏”因此笔者就以这一板块为例进行论述。
  在“阅读鉴赏”这一部分中,共有课文16篇。在这16篇课文中,我们可以让学生积累以下知识。
  
  一、神奇的汉字
  
  遒、遏、圮、荇、溯、菲、跫、扉、禊、觞、窈窕、壑、嫠、酾、槊、樵、麋、匏、灞、辋、曩、鲦、皋、檗、冢、喋、戮、揖、莅、鳏、撰、谄、淳、翌。
  以上是第一册中出现的比较陌生的字,教师应把它们列出,让学生反复读、反复写,然后再从字本身的意义、引申的意义、所包含的文化意义等方面进行阐释,让学生实实在在地积累一些汉字知识。
  如“樵”字解释为“柴”,但是“樵”为什么就是“柴”呢?《说文解字》对“樵”的解释是:樵,木也,从木,焦声。徐锴《系传》曰:“樵,散木也。散木不入于用也。”桂馥《义证》曰:“既不入用,惟堪作薪焚烧耳。”原来“樵”是一种无用的木头,无用的木头只能当柴火烧,所以一般字典才会将“樵”解释为“柴”。这是阐释字的本义。
  再如“菲”字,可联系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及《诗经·邶风·谷风》“采葑采菲,无以下体”等例句进行阐释,这是针对其文化含义。
  
  二、美妙的句子
  
  1.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沁园春·长沙》)
  2.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3.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诗两首》)
  4.大堰河,是我的保姆。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她是童养媳,大堰河,是我的保姆。(《大堰河——我的保姆》)
  5.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中外短诗五首》)
  6.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中外短诗五首》)
  7.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兰亭集序》)
  8.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也。(《赤壁赋》)
  9.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10.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
  11.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记念刘和珍君》)
  12.我想念过去同我一起散步的人,在绿草如茵的时节,她常常弯着身子,或者坐在地上拔除杂草,在午饭前后她有时逗着包弟玩。(《小狗包弟》)
  13.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襟了。(《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14.他讲着讲着,忽然停下来;“对不起,我这里有个小动物。”他把右手伸进后脖领,捉出了一个跳蚤,捏在手指里看看,甚为得意。(《金岳霖先生》)
  15.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16.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短新闻两篇》)
  17.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猪猡”。(《包身工》)
  18.“时代变是应该的,但干活做人的道理不能变。”(《寻找时传祥》)
  19.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飞向太空的航程》)
  以上是第一册中所出现的美妙的句子(当然还不只这些),教师也应当列出这些句子,让学生反复吟咏、感悟。当然教师还要对这些句子的含义进行阐释。现以一例说明: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戴望舒《雨巷》)
  在一条悠长而又狭窄的雨巷中,有一个孤独的人撑着油纸伞静静地彷徨着。凄清冷漠、幽怨惆怅充盈着他的心,但他仍然不停地彷徨着,他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姑娘也许是梦中的人,也许是心中的痛;也许只是一种无望的期待,也许只是一团无形的愁怨。总之,她并不一定是一种具体的存在,而只是一个目标的象征,正如在水一方的伊人,可望而不可及。
  《雨巷》的第一句,就把我们带到悠远凄迷的境地,让我们被朦胧而又幽深的美紧紧地包裹着。但即使在朦胧中我们也能感受到诗人那种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所交织着的双重情调,雨巷是一种象征,姑娘是一种象征,象征手法的完美运用使这句诗充满了艺术魅力。再加上复沓、比喻等手法的运用,又使它增添了音乐感,读来宛转悦耳、清幽动人。
  
  三、悠远的意境
  
  1.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沁园春·长沙》)
  2.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雨巷》)
  3.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再别康桥》)
  4.你的门前的长了青苔的石椅。(《大堰河——我的保姆》)
  5.郊原如海房舍如舟。(《风雨》)
  6.流觞曲水。(《兰亭集序》)
  7.清风明月。(《赤壁赋》)
  8.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9.绿草如茵的时节,她常常弯着身子,或者坐在地上拔除杂草,在午饭前后她有时逗着包弟玩……(《小狗包弟》)

语文书,学生记住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