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7年第7期 ID: 356203

[ 张晓勇 文选 ]   

胡屠户在塑造范进形象中的作用

◇ 张晓勇

  胡屠户作为一个奚落训斥的近亲,他不帮助范进,他也不会选择离开。就像范进的影子,随时都会在其左右。范进的一举一动,他都了如指掌。范进进了学,他即时来贺。就连范进是如何进的学,他都一清二楚,说是“宗师看见你老,不过意,舍与你的”①。“到范进真中了举,还必须要他的一巴掌,耳光响亮,范进才如梦初醒,神智回复。这是多么大的讽刺!范进做了“老爷”,胡屠户摇身一变,由奚落训斥者转变为吹捧献媚者、依赖者、投靠者、寄生者、伴随者、前倨后恭者,一声一声“贤婿”、“老爷”不断地叫,什么“才学又高,品貌又好”、“体面”……不断地吹嘘,而且“……跟在后面……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到了门口,胡屠户高声叫道:‘老爷回府了,”②没有矫揉造作,也不感觉害羞脸红,一切都在自然情理之中。此一时也,彼一时也。胡屠户的转变并没有什么困难,他不像范进,在剧烈的变化面前发狂发疯。
  胡屠户的变化归根结底源于范进的改变。胡屠户是一个镜子式的人物,对于一面镜子来说,它本身是无所谓变化的,对象变了,它的内容也就必然改变。况且镜子是不会离开对象的,它在与对象的关系中互相依存,烛照出对象的全部需求和欲望。
  只有从叙事的角度,分析其叙事功能,才能找到解读的钥匙。可以说,胡屠户就是作者设置的叙事的见证。他一方面见证了范进生活的可怜与可悲,范进追求的龊龊与可鄙;另一方面也见证了社会制度、社会习俗、社会意识的反动与恶劣。这是一个双重的隐喻。胡屠户的一切语言表达和行为做派就是整个社会的见证。吴敬梓借用胡屠户这样一个“特定”的“镜子”,“出于一个特定的目的”,在一个特定的场合给读者展示了一个“特定”的故事。③作者正是考虑到人物生存环境的复杂并为其提供成长的契机,所以尽可能展示这类人物的种种败行劣迹,从而强化叙事。比如胡屠户骂范进的几处。范进进了学,算是有点“脸面”,但胡屠户依然骂他是“现世宝”、“穷鬼”,“癞蛤蟆想吃天鹅屁”,“尖嘴猴腮”……骂得“狗血淋头”“夹七夹八”;即使范进中了举,胡屠户为了打醒范进,扮演平时的恶行,也是“凶神一般走到跟前,说道‘该死的畜牲!你中了吗?’”④对于范进是活脱脱一个恶魔。可见胡屠户在此之前决不是简单的奚落训斥者,他抬手就打,张口就骂,施虐发泄,无所不用其极,而范进忍辱负重,恐惧受虐,已经形成习惯。
  总之胡屠户的存在对范进无疑是一个噩梦。在未中举前他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是范进的扼杀者、摧残者。这一点单就作者设置这个人物的名号和职业特点就有暗示意义。镜子式人物的存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为了给主要人物制造麻烦的,就像《红楼梦》里刘姥姥在大观园里碰上的镜子,它会使人物碰壁、迷惑。在小说叙事中,这类人物充当了一面镜子。就镜子本身来说,它是没有原则,没有自我的,它能随物赋形,变化都在所映照的对象。所以张天翼就很准确地归结道:“他们当了一辈子镜子……”⑤
  那么镜子照出的到底是什么呢?我们可不可以大胆推测,正是由于被照者无品无行,没有原则、没有信仰、灵魂龌龊,镜中人才丑陋如此。古人言:“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观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映照自我、剖析自我、认识自我,拷问灵魂中隐藏的恶。难怪果戈理在《钦差大臣》剧本的扉页上别有意味地留下一句格言:“脸丑莫怪镜子”。
  读者不要受胡屠户败行劣迹的迷惑而忽视主要人物范进的灵魂世界,镜子照出的不单是现象本身,镜子照出的是人物的整体。可以这样说,人物本身潜在的欲望和心理通过“镜子”无意识地反映出来了。范进有那个社会给他的欲望,胡屠户就顺着欲望的台阶爬上来,他也淋漓尽致地满足了范进的欲望,自然地映照出范进的欲望,范进并不以为奇怪,还随便“包了两锭”银子,给了丈人,在丈人“千恩万谢,低着头,笑迷迷”的接受中体验了欲望的实现。所以在对胡屠户的把握与关注中我们更深入地体验了主要人物范进的心理。
  就分析胡屠户的叙事意义来看,应该强调三个方面的读解。首先,在分析评价胡屠户形象时不能简单定性。任何对胡屠户的简单定性都无助于理解作者的用心,也无助于理解这个人物的丰富性。他就是一面镜子,他所映照的内容既是他自己又不是他,他既深邃又空洞,任何的判断既不能增益他的丰富又不能减少它的空洞。其次,胡屠户具有强大的叙事功能。在展开和完成叙事过程中,胡屠户具有淋漓尽致的表演,他的表演从叙事上看不是表演自己,而是从社会的底层,从读书人范进的对立面来映照范进的价值与意义。作为镜子,他不仅是反观,最终要达到与对象的和谐一致。第三,“镜子”式人物胡屠户的身上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他代表了社会习俗、风俗、习惯、文化、观念、道德、意识等等内容,集中了社会文化和庸众对读书人的看法态度,包含着多层次、多侧面、复杂而矛盾的观念内涵,胡屠户就是这些内容的化身,所以从社会历史的角度分析这一人物,他应该有非常复杂的内蕴。正是在上举三个方面的启发下,为我们重新梳理以往的评价提供了方法,这有助于对叙事文本的深入把握。
  
  注释
  ①②④吴敬梓:《儒林外史》,海南出版社1995年版。
  ③(美)詹姆斯·费伦:《作为修辞的叙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⑤张天翼:读《儒林外史》,文艺杂志,1942年第一期。
  [作者通联:甘肃镇原
  陇东学院]

胡屠户在塑造范进形象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