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所谓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指能激发、支持、促进学生内部学习过程的系列事件。换言之,就是能够引起“有意义学习”的连续活动。而“意义”不是存在于“文本内的”和外在于学习者的东西,“当学习者运用某种内在的认知操作来主动解释其经验时,意义就出现了”,“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奥苏伯尔语)。如何探测和评估学生的学习起点,是当前语文教学非常值得探索的课题。本期刊登的“探索基于起点评估的语文教学”专题由胡根林博士主持,希望能引起一线教师的关注和参与。
在上一专题“基于起点评估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论述了对“学习起点评估”这一问题的初步思考。其中所举的两个案例,其一是梁茜老师教《边城》一文采用问题归类的方式来评估学生学习起点,其二是彭晓老师教《最后一次讲演》采用问题反馈来评估学生学习起点,两个案例就是两种起点评估的方式。其实,起点评估的方式还有很多,比如座谈会、作业反馈、小测验、课中提问等。
在这个专题中,我们想进一步讨论“学习起点评估”的核心问题——怎样把握学生学习的疑难之点。对于学习内容,学生可能会有很多疑问,字词句篇语修逻文都有,如果给他们足够的时间,每个学生都可以提出十几个问题,一个班级就是几百个问题。教师除了学会对这些问题进行恰当归类,还应能辨析其中哪些问题是主要问题甚至核心问题。何为主要问题或核心问题?根据什么来判断呢?这是需要深究的。
【生活经验与认知特点】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一个陌生人被我们偶然瞥了一眼,而后在茫茫人群中当他再次出现时,我们竟然还能把他分辨出来。某位明星的肖像漫画,尽管画家已作了极度夸张和变形的处理,但公众还是一眼就把他给认出来了(如下图)。
为什么能做到这点?这与人类认知有关。在认知心理学中有个核心问题叫模式识别(Pattern Recognition)。模式是指由若干元素或成分按一定关系集合而成的某种刺激结构或刺激的组合;模式识别是指把输入刺激(模式)的信息与尝试记忆中的信息进行匹配,并辨认出该刺激属于什么范畴的过程。围绕模式识别大概有四种理论,一种叫模板匹配理论,一种叫特征匹配理论,一种叫原型匹配理论,还有一种叫结构优势描述理论。其中特征匹配理论和原型匹配理论都把特征作为刺激信息的基本单位,认为外部刺激在人的长时记忆中是以各种特征来表征的,在模式识别过程中首先要对特征的表征进行分析,抽取刺激的有关特征,然后对特征加以合并与长时记忆中的各种刺激特征进行比对,一旦获得最佳匹配外部刺激将得以识别。也就是说,人类认知的过程是围绕对象特征展开的。我们尽管对陌生人只瞥了一眼,但就这一眼抓住了他的外貌特征以致过目不忘;肖像漫画也一样,画家所作的变形再大,但人物的特征始终没变。假如人物特征变了,其他方面画得再像,我们仍然会觉得不像人物本身。
目前模式识别已经从理论转化为技术,广泛应用于人工智能领域,为提高机器人的智能起了重要作用。它启发我们:人类学习的过程是与把握学习内容的特征或者关键属性密切相关的。
【两个核心概念】
一、学习内容
据有人考察,“学习内容”(object of learning)这一概念源自布伦塔诺(Brentamo,1874)的“意向性”原则②,认为人类所有的精神活动均是指向某种事物的,人的经验必然是有某事物作为对象的经验,同样的,人们在思考和学习时,也不能离开具体的事物。也就是,人是不能独立于所思考的对象来发展思维的,所谓学习,必定是学习某事物。脱离所学的事物,也就无法谈论学习了。
具体到课堂教学,学习内容就是指教师希望学生理解掌握或体验的知识、技能、态度。我们在谈学习内容时,一方面要澄清学习内容所指的事物是什么,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学习者如何理解它。
在教学过程中,学习内容可分四个层次:应该学的内容、实际要学的内容、实际在学的内容和体验到的内容。《课堂学习研究》中所提的学习内容的三种类型“预期的学习内容”、“实践出来的学习内容”和“体验到的学习内容”③与后三种学习内容虽表述不同但所指是一致的,而“应该学的内容”则特指语文学习中文本(主要是篇章)为载体的学习内容。以目前的状况而言,语文教师和其它学科教师备课工作最大的不同是,语文教师需要花大工夫来解读课文,并根据自己的理解或教参的意见来选择和确定这篇课文应该教、应该学的内容。
对学习内容的这种层次的划分意味着,面对具体的学生,学生要学什么、实际在学什么以及最后学到什么是有差异的,教师不能笼而统之,不加区别地教同样的内容和用同样的方法去教。换而言之,尽管教师可以让学生有可能学会某事物,但我们却不能假设学生可以通过预期的相同方式领会它。
二、关键属性
在确定了学习内容后,我们需要进一步确认该项学习内容的关键属性。
属性是对象的性质及对象之间关系的统称。如事物的形状、颜色、气味、美丑、善恶、优劣、用途等都是事物的性质;大于、小于、朋友、热爱、矛盾等是事物的关系。事物的属性有的是特有属性,有的是共有属性。特有属性是指为一类对象独有而为别类对象所不具有的属性,通称为特征。人们就是通过对象的特征来区别和认识事物的。如两足、无毛、直立行走、能思维、会说话、能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进行劳动是“人”的特征,从而将“人”与其他高等动物区分开。而有五官、四肢、有内脏和血液循环等则不仅为人所具有,也为其他高等动物所具有,我们称为共有属性。有些是本质属性,有些是非本质属性。本质属性是决定一事物之所以成为该事物而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属性。某事物固有的规定性和与其他事物的区别性是本质属性的两个特点。如能思维、会说话、能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进行劳动,是“人”的本质属性。而人的其他特有属性,如无毛、两足、直立行走等则是非本质属性的,它仅有区别性而无质的规定性。
就一项学习内容而言,其属性是多方面的。因课堂学习一般都有明确的目的,故课堂的效率首先关注到的是学习内容的特有属性而非共有属性,学习内容的本质属性而不是非本质属性。这是就学习内容本身而言的。作为教师,我们还应关注另外一方面,就是学生面对学习内容时,什么属性对他而言是关键属性。
当一个人身处某种情境,他必然会认为事物的某些属性比其他属性跟他的关系更为密切,这些属性对他而言就是关键属性。于是,整个情境便会出现一个相对他而言的“关联结构”。由于一个人怎样理解某件事物,取决于他注意到了什么关键属性,所以事情的“关联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将会出现什么样的学习。
所谓学习起点的评估,就是教师要在众多的属性中,分辨出哪些属性是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困难的关键属性。以此为基础,来考虑如何安排学习顺序、用于讲解的学科知识以及充当支架作用的背景知识、示例或情境创设等。
【如何辨识学习内容的关键属性】
语文学习中,有两类不同的学习内容,一类是明示的专项知识或技能,可称为“明示学习内容”;一类是隐含的以文本(主要是篇章)为载体的知识、技能、态度等,可称为“隐性学习内容”。它们在关键属性的辨识步骤上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
高玉宝和郭永贤提供的香港小六中文科“比喻的欣赏与运用——以新诗为例”的案例④是课堂学习研究中语文学科比较有代表性的案例。按其学习内容来分,属于“明示学习内容”的类型。这个案例分拟定课题、设计前测并确定学习内容、教学设计、课堂实践、教学反思等几个阶段。这里我们集中分析一下前两个阶段,看看学习内容的关键属性是怎么被辨识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