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1年第9期 ID: 136657

[ 胡根林 文选 ]   

语文教学需要引入新型评价方式

◇ 胡根林

  传统的考试模式向来关注结果的可比较性和公平性,很少考虑对学习的加强和支持。它鼓励学生对事实性知识的掌握,鼓励再生他人的观点,激励浅层的学习,忽视复杂能力的学习。而当考试具有高利害关系时,教师常被鼓励去追求更高的分数,为不适当的考而教,而不是更好地理解学生学习上的困难,一些消极的甚至不合伦理的实践就成为学生学习中的常态。
  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对传统考试模式提出了广泛而深刻的质疑,并在学科教学中引入不少冠以“表现性评价”(Performance Assessment)、“真实性评价”(Authentic Assessment)或者“另类评价”(Alternative Assessment)之名的新型评价方式。这些评价方式关注高层次学习所要求的批判性思考和知识整合,要求评价任务本身是技能或学习目标的真实例子,而不是替代物,期望学生通过思考形成个性化理解,而不是从多个选项中选出正确答案。
  在语文教学领域中,“对学习的评价”显然还是主流,但“为学习的评价”也引起了大家关注。“为学习的评价”强调教学、学习和评价三位一体,评价被看成镶嵌在教—学过程之中的一个成分。在这种支持学习的评价模式中,新型评价方式越来越要求发挥其积极作用。下面评述的三篇文章,都是这方面的尝试。
  一
  【评议文章】林丽娟《阅读成长档案袋评价的优势》,原载《新语文学习·教师版》第4期。
  【内容提要】在阅读教学实践中,采用“档案袋”评价法,不仅可以展示学生阅读方面学习成长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自觉性、自主性,也为学生增加了自我评价的环节,为个人反思提供依据,具有实践优势。
  在支持学习的评价模式中,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因此,对语文阅读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帮助学生建立信心。
  过去我们对学生所进行的评价,都是终结性评价,即在某一种学习活动完成到一定阶段时,对最终成果作出判断。这种评价静态、功利,它所面向的是昨天,对昨天的学习给予肯定或否定,其弊端在于不注重学生的努力过程,对学生的成长有一定的消极作用,不利于培养其健康的心理。基于此,林丽娟在《阅读成长档案袋评价的优势》一文中提出“阅读成长档案袋评价”这一新型评价方式,强调过程的评价,强调评价要动态、发展、面向未来,突出评价的积极作用,促进教与学的共同发展。
  在作者看来,在阅读教学中采用档案袋评价法具有如下优势:
  其一,突出了学生个性。
  首先,让学生自行设计档案袋的过程就是个性自我展示的过程。有的学生是用电脑设计的封面,有的是剪贴的封面,有的是自己绘制的封面。在这些封面上学生分别写上了“品味生活”、“如诗如画的人生”、“我从这里看世界”、“阅读的成长足迹”等标题;其次,师生共同制订的评价内容给学生提供了个性发展的机会。老师引领学生规划新学期的阅读蓝图,学生设计出自己在档案袋里要装的内容,并写出目录。每学期的阅读活动评出阅读最佳小组和最杰出个人;再次是家长的评价侧重学生个性的发展。期末,将学生制作的阅读成长档案袋在家长会上进行展示,让每个家长看到自己孩子的点滴进步,看到孩子的个性。
  其二,对教学助益不小。
  用阅读成长档案袋可以考查学生能否利用课余时间扩大阅读面,增加原始资料的积累,从而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也可以在此基础上考查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知识学会感悟和体验,培养语感,收集自己的奇思妙想,体现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学生成为选择档案袋内容的决策者,档案袋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机会,使学生能够学会自己整理、学习和归纳。
  其三,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阅读成长档案袋不仅可以考查学生学业成绩,还可以考查学生综合素质,如学习态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阅读习惯和情感的体验等,帮助学生悦纳自己,培养文学热情。每个学生搜集的资料不同,反映的阅读成长轨迹也不同,其成长的独特性在评价过程中就得到了显示。阅读成长档案袋评价既是一种过程性评价,也是一种发展性评价,它是学生一种多渠道摄入、多形式发展的方式,是对传统的阅读模式的一种挑战。
  目前,在一线教学中,有不少语文教师都看到了上述的阅读成长档案袋评价的优势,开始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尝试。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阅读成长档案袋作为过程性评价工具,在实践中宜定期展示与讨论;要充分调动学生自己、老师、家长、同学等不同评价主体的参与;要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允许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做出解释、说明;提供机会让学生自我评价、自我反思、自我取舍。
  二
  【评议文章】董蓓菲《非标准阅读记录评价案例分析》,原载《全球教育展望》第11期。
  【内容提要】非标准阅读记录评价是一种诊断学生个体阅读能力水平的表现性评价。教师借助学生朗读、问答等活动获取阅读信息,运用错误线索分析,归纳阅读失误类型,归因阅读困难,可以实现基于阅读心理结构和阅读理解心理过程理论的真实性评价,为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学提供科学的依据。
  一名学生在阅读时应有怎样的达标行为表现?如何诊断班级中每个学生的阅读能力水平并给予有效的教学支持?这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需求的教学信息资源。董蓓菲《非标准阅读记录评价案例分析》一文所评介的美国“非标准阅读记录评价”是一种成熟的阅读能力诊断方法,它对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在英美发达国家,1-3年级课堂里的“学习中心”设置,4-12年级的“专用教室”教学都力图实施个性化的阅读教学。而实施个性化教学的前提是个体阅读能力诊断。这种基于个别诊断而实施的个性化教学是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教学。
  所谓非标准阅读记录(Informal Reading Inventory,简称IRI)评价,是一种通过描述学生个体在完成特殊阅读任务中的行为表现来诊断学生个人阅读能力水平的评价方式。其操作环节如下:教师根据词汇表,选择合适的阅读片段(也可以自己设计适龄阅读材料)——要求学生回答“概念问题”——要求学生朗读片段——要求学生口头回答阅读理解的问题——要求学生概述或复述所读内容。在测试过程中,教师要录下学生朗读和回答的所有内容。完成这一切以后,教师根据录音进行错误线索分析(miscue analysis),分析学生阅读失误的类型,从而诊断出学生理解困难的原因亦或阅读策略的缺失。这样,教师借助由浅入深的不同难度等级的阅读片段,诊断出学生个体阅读能力水平,再针对学生阅读理解存在的问题,制定后续教学计划,帮助学生成为有能力的阅读者。具体来说:
  1.提出概念性问题。在学生朗读片段之前提一些概念性的问题以了解学生对将要朗读的话题的熟悉程度、所具有的背景知识,以及对朗读片段中出现的词汇、短语的理解程度。这个过程既是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也是帮助学生做好阅读准备,搭建阅读理解的脚手架。
  2.学生片段朗读。IRI从初级到基础级乃至高级,在每个年级水平的阅读片段中都包含记叙和说明两种文体。
  3.提出理解性问题。学生朗读完片段后,教师提出一系列的阅读理解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是事实性的,有的是解释性的,有的答案在文中有明确陈述,称之为“外显问题”(explicit questions);有的答案则未有陈述,需要读者依据文中信息予以推断,称之为“内隐问题”(implicit ques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