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作文教学经过几代人数十年的不懈努力,应该说比较成熟了,但实际情况不是这样。中外写作教学——从中小学的作文到高等院校的写作——效果极差。有关资料表明,几年前,美国和中国中学生分别只有12.5%和10%左右的作文水平符合国家的《教学大纲》要求。到了大学阶段,学生的写作仍然是一个问题,据一些大学对刚入学的大一学生的问卷调查,只有12.5%同学对写作感兴趣。华中理工大学对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进行调查,许多人的文章写得不成样子,甚至文不从,字不顺。(马正平主编《高等写作学教程第2册·当代写作思维训练教训》)普通人一离开学校,就几乎与写作绝缘。这些让专家和老师深感困惑的现象说明,作文教学无疑存在着众多的矛盾。只有认清了这些矛盾,才能有效地进行作文改革和教学。我们认为,当今作文教学中存在着以下三大矛盾:
一、社会日益增长的写作需要与低效无效作文教学之间的矛盾
现在已经进入信息社会时代,文字是信息的主要载体。写作应该像懂外语、会计算机、能驾驶汽车一样,是现代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因此,我们的作文教学是全民教育而不仅是个别的精英教育;是每个学生写作能力的“无中生有”,不仅是优秀学生写作的“锦上添花”;它是让每个学生都具有写作这个能力的素质教育,而不仅是在考试中得到像样的分数。社会日益增长的写作需要决定了我们的作文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社会。但我们的作文教学似乎只注意到应试教学,把大量的精力用在猜测试题的变化上,围着试题的变化进行作文教学,无暇顾及现代社会的需要。
由于目标茫然,作文教学就变得低效甚至无效。学生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作文启蒙,经过漫长的四年的小学作文训练,六年中学、四年大学写作训练,到底让学生具有了怎样的写作能力呢?能否言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这个矛盾是作文教学中的主要矛盾。这个矛盾要求我们的作文教学,应该跳出学校教学这个圈子,要放眼整个社会,要从社会的需要来审视我们的作文教学。千万不要让写作行为止步于离开学校那一天。
二、写作形式、题材、风格、流派等方面的多样性与作文教学内容单一性之间的矛盾
写作形式、内容、风格、流派等方面已经百花齐放了,还在不断地发展,我们作文教学却熟视无睹。作文教学的形式、内容太单一了,更不用说风格、流派之类的东西。一叶障目,不识泰山。“叶”指的是应试作文;“泰山”指整个写作世界。整天都在喊创新作文,结果仍毫无新意。如果我们的作文教学不跳出应试作文教学这个单一的圈子,培养写作能力、提高写作素质、作文创新都是空话。令人纳闷的是,我们一直用成功作家的写作经验和经典文学作品来指导学生的写作,但是为什么我们的作文教学不敢谈文学创作?从“作文——新概念作文——文学作品”之间的关系看,没法分清它们之间有多大的差别。有创意的一篇作文本身就属于文学作品。“新概念作文”明显属于“文学作品”。“新概念作文”写作的高手,如韩寒、郭敬明等已成为有影响力的作家。为什么我们的作文教学不能与文学创作接轨?是文学创作高不可攀吗?另外,还有一个值得人思考的现象,一方面写作教学研究者、作文教师在苦苦求寻培养学生写作的正确路子,可“山重水复疑无路”;另一方面,作家的人数和创作数量却空前繁荣,真可谓“柳暗花明又一春”。我们的作文训练与文学创作训练仿佛是两条没有牵连的平行线。
当然,我们并不是说要用文学作品来要求学生的作文,不是说作文教学就是为了培养作家。作文教学的范围要宽泛得多,要尽可能满足社会的不同需要,为未来的作家打下基础是作文教学的一个方面而已。
三、主动的、开放性的素质作文教学与被动的、限制性的应试作文教学之间的矛盾
主动的、开放性的素质作文教学与被动的、限制性的应试作文教学的矛盾是一个非常尖锐的矛盾。大家都认为素质作文教学好,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不可不学。可一落实到具体教学中,还是走应试教学的路子,为了分数,觉得应试作文不得不学。应试作文教学最大特点是“限制”。从时间、字数、体裁、题材、主题、结构等方面予以限制。教师期盼着应试能力提高了,写作素质就自然提高了,把“写作的素质教育”变成了培养“应试写作的能力教育”。主次颠倒,效果不容乐观。应该把提高学生的写作素质作为主要教学任务,写作素质提高了,还怕应试吗?我们应清楚,素质作文教学法的研究远远落后于应试作文教学法的研究。近几年,特别是“快速作文”、“简快作文”的出现,应试作文教学法“空前繁荣”,而素质作文教学则近乎原始状态,不少打着“素质作文”的作文教学法其实质仍是应试作文。这个矛盾把学生和老师都搞胡涂了,常常找不着北,找不到着力点。要么在迷茫中乱撞,要么在迷茫中放弃。不少高中二、三年级基本上放弃了常规作文教学,通过讲评、写作一个接一个的单元考试、月考、统考中的作文题来完成作文教学。现在高中有不少学生干脆放弃了作文训练,认为费时费力训练也只能得四五十分(60分作文题)。改变被动的、限制性的应试作文教学模式是当前作文教学改革刻不容缓的事情。
[作者通联:四川南充芦溪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