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9年第9期 ID: 135916

[ 胡根林 文选 ]   

文学定篇的组合类型(二)

◇ 胡根林

  现代语文教材的基本特征之一是组织性,集中体现为教学单元内部的组织性。教学单元作为语文教材中课程组织的基本单位,其内部的组织性指的是各种课程要素妥善安排形成单元结构,使之在单元系统中形成合力,以有效实现单元目标的特性。我们这里讨论文学“定篇”组合的内容模式,主要就是以教学单元内部的要素组合为前提的。
  通常来说,文学单元所包含的要素有“定篇”、知识、活动。根据不同要素间的组合关系,文学“定篇”可以形成三种基本组合类型:“定篇”与“定篇”的组合;“定篇”与知识的组合;“定篇”与活动的组合;
  在上述三种基本组合类型基础上,还可进一步形成两种拓展组合类型:“定篇”与知识、活动的组合;“定篇”与定篇、知识、活动的组合。
  在上述基本组合类型之下,每一种还可以作进一步细分。这些基本组合类型和拓展组合类型所形成的结构化“课程组织”对于“定篇”课程内容存在不同程度、不同性质的影响,我们结合具体例子来讨论这种影响。
  
  一、“定篇+定篇”组合类型
  
  从现有的语文教材看,两个或两个以上文学“定篇”组合之后,大致可以形成并列、主辅和对照三种结构化关系。
  1.并列型
  如上教社新课标高中试编本语文教材(必修)第二册第二单元以“定篇”处理的两课3篇课文:第5课美国诗人惠特曼的代表作《啊,船长,我的船长哟!》,第6课中国现代诗人艾青的《艾青诗二首》——《我爱这土地》和《大堰河——我的保姆》。编者把这三首诗歌组合在一起,其基本意图是让学生“学习诗歌的阅读和欣赏”,“学习如何感受诗歌的韵律”。如何感受诗歌的韵律呢?编者通过“整合与建构”板块予以提示:首先是理解核心意象的内涵,其次是体会诗歌的抒情旋律,最后是感受诗行排列的艺术。这三个要点贯穿于上述每篇课文的整个学习过程之中,成为它们最基本的课程内容。因此,所谓“感受诗歌的韵律”实际上是通过感受《啊,船长,我的船长哟!》的韵律,感受《艾青诗二首》中的《我爱这土地》和《大堰河——我的保姆》的韵律来实现的。就学习者而言,他们对任何一首诗的韵律感受都是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他们在多次独特的感受中逐步强化了对“感受诗歌韵律”这一共同课程内容的认识和体验。
  2.主辅型
  如北师大新课标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活况味”主题单元)以“定篇”处理的2课三篇课文:第1课莫泊桑的小说《项链》,第2课《诗两首》——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和邵燕祥的《假如生活重新开头》。编者把中外诗文做这样错杂的组合是有深意的。在对应的教参“单元教学要点”中,编者要求学习者对《项链》的主题进行多元解读,要求“借助本单元的有关诗文进一步认识《项链》的内涵”。也就是说,在本单元各篇课文相对独立的基础上,《项链》是它们照应的中心。之所以形成这样的照应,是因为这三篇诗文都体现了“生活况味”,都探讨了面对生活不幸时应持有怎样的人生态度的问题。这种照应主要体现在《诗二首》课后的“阅读练习·探究”题中:你能否从这两首诗的角度评说玛蒂尔德夫妇的悲喜剧?
  3.对照型
  上例所提到的第2课《诗两首》——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和邵燕祥的《假如生活重新开头》,这两篇的组合就存在对照关系:相同点——两诗都表达了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通达辩证的人生哲理、亲切温暖的情感;标题和诉说对象也相似。不同点——普希金诗立足现在和过去,谈正确对待生活带给“你”的不幸,邵燕祥诗则面向未来,不后悔过去的正确选择;普希金诗直接抒情、抽象词语多,邵燕祥诗则借助朝阳等一系列具象的词语进行抒情。这种对照型组合关系在北师大新课标初中语文教材中极为常见,如把同样写重阳节的毛泽东的《采桑子·重阳》和杜甫的《登高》组合在一起(7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把同样写亲情的朱自清的《背影》和梁晓声的《慈母情深》编排在一处(7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等。真正践行了比较阅读“是这套课本第一个原创性的设计”的基本原则。
  从课程组织的角度来看,课程垂直组织要求体现“连续性”特点。所谓连续性(continuity),就是将选出的各种课程要素在不同学习阶段予以重复①,使它不断得到巩固。在这里,不管是并列型、主辅型还是对照型,“定篇”与“定篇”组合所形成的结构化“课程组织”对“定篇”课程内容的影响基本上都是一致的,那就是通过重复所并列、照应和比较的“定篇”的课程内容要素达到使之强化的目的。如上述例子中,《艾青诗二首》强化了《啊,船长,我的船长哟!》中关于“感受诗歌的韵律”的三项课程内容要素;《诗两首》强化了《项链》中关于面对人生不幸时应持有的积极人生态度;邵燕祥的《假如生活重新开头》强化了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中诗歌主题、结构方式和表现技巧等课程内容要素。
  
  二、“定篇+知识”组合类型
  
  从“定篇”和知识的组合情形来看,大致有三类:引导型、补充型和扩展型。
  1.引导型
  如《美国语文》②第五部分的第1课《乌龟》(节选),课前有一段关于“主题”的文学知识:
  约翰·斯坦贝克关于一只乌龟一生中的一个小插曲的故事表现了一个重要的主题,或者说对生活的深刻观点。作品的主题很少直接陈述出来,相反,它是通过人物的评论和行动、情节中的事件和作者对于诸如象征之类的文学手法的应用而间接地揭示出来的。有时候,甚至很小的细节也能在表达主题的时候起到重要作用。
  这一文学知识对约翰·斯坦贝克的小说《乌龟》(节选)的教学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其直接的例证来自于诸多问题的设计,如“文学聚焦”版块中的三个问题:(1)从哪些方面来说,乌龟的经历可以与人类的经历联系起来?(2)解释野燕麦种子的重要意义。它和故事的主题有怎样的联系?(3)利用你对前面两个问题的回答来陈述这个故事的主题。还有“点子库”版块中的“写作”:写一篇简短的文章,分析《乌龟》的主题。从故事中引用段落和细节来支持你的解释;“项目”:和一个搭档一起缩写《乌龟》,表达它的主题思想。画一幅卡通画并写下说明,来表达那个信息。这些问题设计所体现的课程内容,其基本要素都是关于文学作品的“主题”的。
  对“定篇”课程内容起引导作用的知识多出现在单元主题词、单元导语、阅读指导、背景介绍之中,它们一方面具有“先行组织者”的功能,在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与将要学习的文学“定篇”之间架起桥梁;另一方面又具有内容定向的作用,引导“定篇”课程内容的基本走向。
  2.补充型
  对“定篇”课程内容起补充作用的知识多出现在注释、附录、知识卡片之中。如人教社高中语文教材(必修)第一册第二单元的首篇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我们从其课后练习分析,可以发现这篇课文的课程内容主要有两个要点:一是主题——从分析本文中的“我”入手;二是语言特色,如比喻、用词等。练习之后,编者还附录了摘自《中国现代散文欣赏辞典》的几段关于《荷塘月色》的评析文字,评析的内容除了该文的语言特色外,还涉及其独具特色的圆型结构。这个知识片段在《荷塘月色》的学习中,显然弥补了其练习设计的不足,对既定的课程内容起到了补充的作用。
  3.扩展型
  单元后面附录的知识短文在一定程度上对“定篇”的课程内容都具有扩展的作用。如人教社高中语文教材(必修)第五册第四单元,该单元介绍的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共选编了弗兰茨·卡夫卡的《变形记》、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墙上的斑点》、萨缪尔·贝克特的《等待戈多》(节选)和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节选)四篇西方现代主义名作,涉及表现主义、意识流、荒诞派和魔幻现实主义四种文艺流派。在该单元后面有一篇摘自金元浦《外国文学史》的《西方现代主义小说、戏剧简介》,它从文学发展的角度比较系统地介绍了表现主义、意识流小说、存在主义文学、荒诞派戏剧和魔幻现实主义等流派,并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作了较为全面的概括。这篇知识短文,使上述各篇的课程内容从“点”拓展到“面”,深化了学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