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7年第7期 ID: 356201

[ 许晓红 文选 ]   

立足课

◇ 许晓红

  顾振彪先生曾说,我们的课本选编的都是“文化气息浓厚,思想内容深邃,语言富有魅力,能启人智慧,开人心窍的精品。”可以说,不好好地利用文本是一种浪费,作文教学完全可以以文本为突破口,指导方法,打好基础,激发兴趣,开凿源头活水,引来涓涓细流。正如刘国正先生所说:“课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最主要的依托,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应成为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同样作文教学也必须扎根于文本这块沃土,下面谈谈利用文本资源进行作文教学的几种做法:
  
  一、立足文本,进行仿写
  
  朱光潜曾说过:“文艺不必止于创造,却必始于模仿”,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也曾说:“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摹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此话道出了语文学习的真谛,也告诉我们仿写是写作入手的有效方法,现行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素有定评的名篇佳作,教师可以加以精选,作为例文加以仿写训练,可分为全仿和点仿。全仿是从整体上模仿范文作文的方式,点仿是局部模仿范文的作文方式,可以仿语言、仿结构,甚至仿标题等。要根据范文的不同特点而确定仿写点,每一次仿写都要有明确的目的。
  当然,仿写不应是终点而应是起点,仿写不是机械地学其皮毛,而要仔细揣摩、有机运用,要引导学生从范文的思想内容,构思立意或表现手法等方面受到启发,加以引申、模拟、构思自己的作文,达到创新的目的。古人云:“浅者偷其字,中者偷其意,高者偷其气。”说的正是这个道理,为了使仿写摆脱“依葫芦画瓢”的局面,仿写应把握以下三点:
  1.取其旨,叙自己的事。就是指取他人的旨趣,表达自己的心声,必以自己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为依托,才能给人以真实、亲切、自然之感,如有学生学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后,写作《我要活着》,叙述自己幼时丧父、家境贫困,母亲又患绝症的遭遇,表达了要珍惜生活、坚忍地活着的主题,写得真切感人,超出原有的作文水平,这其实是作家与学生的一次心灵碰撞,自然能擦出思想的火花。
  2.摹其思,写自己的话。“思”即构思,是作者在选材、布局、表达等方面的设计安排,课本中有些作品的构思巧妙,令人叹服,引发学生模仿的欲望,如《项链》的结尾给学生启发很大,也尝试着写作事件波澜起伏,结尾出人意料的小小说,把握了小小说的精髓。
  3.仿其形,立自己的意。就是说借用既成文体的形式(外壳),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写作意图,如学了《石钟山记》和《游褒禅山记》,可以借用先叙后议,以游论世的形式,写作《登太湖山》,也可以对文句形式进行模仿,如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中说:“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学生据此形式仿写为:“成绩已使我目不忍视,排名尤使我耳不忍闻”,这种语句用在文中凝练而生动,成为文章鲜活的亮点。
  仿写训练,可以引发拓展学生的思路,掌握作文技巧,丰富学生词汇,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是作文教学一个切实可行的有效方法。
  
  二、立足文本,重新创造
  
  立足于文本的重新创造,就是指故事新编,这种写法源自鲁迅,具体讲就是立足于课文,按照话题,重新编造故事,近年来高考中出现的许多满分作文都是凭此获得的。如2003年的《楚王的忏悔》、2004年的《宝钗鸣冤》、《孔雀东南飞新传》等,写作故事新编必须要以文本为依托,只有熟悉人物和故事,新编出来的故事才能与原故事中人物的言行、性格以及语言风格相吻合,熟悉故事是编写故事的前提,但是既然是新编,却又不能拘泥于原文,必须出新,编出新情节,表达新主旨,要借旧人旧事写出自己的思想,新编的故事要给人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感受,这种写法,极大的激发学生创作和阅读原著的兴趣,能有效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达到高考作文发展等级中“创新”的要求,产生了不少佳作。
  这类作文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①续写式。既在人们熟知的情节后面作续写,如《阿Q后传》、《十年后的玛蒂尔德》、《西游后记》等,这类文章往往摆脱了时空的限制,让古今中外人物一起走入文章,令人耳目一新。
  ②扩充式。即对原文的“空白”进行扩充,原故事只是一个由头,如依据杜甫的《咏怀古迹》一诗,写作《昭君怨》,对诗中没有涉及的昭君盼汉、怨汉的心理进行细腻地刻画,依据《信陵君窃府救赵》中描绘如姬的文字,写作《如姬传》。
  ③翻案式。即写出与原作品立意不同甚至相反的故事,为原文人物鸣不平,如学了《红楼梦》,有学生写了《宝钗鸣冤记》,大胆突破人们褒黛贬钗的定势思维。
  ④链接式。将古今中外文学画廊里的典型人物或中外历史上的传奇人物链接起来,穿越时空限制,通过一个主题把他们拼接起来,有同学有写作《诚信》时,请来了葛朗台、阿Q、玛蒂尔德,“一个见利忘义、贪婪攫取,一个金钱障眼、混混沌沌,一个虽债台高筑仍能自力更生,在一场金钱官司中,他们各显其性。”这类文章写出文章,写法大胆,思路新颖,立意深刻,显示出写作者深厚的文学修养和巧妙的构思。
  故事新编已被广大师生接受,无可否认,这确实是作文出新的一个好方法。
  文章对于作文教学的重要性已无须赘言,它应该成为我们语文教学重要的训练基地,放弃文本,无疑是入宝山而空手归的不智之举。
  [作者通联:浙江黄岩院桥中学]

立足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