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1年第7期 ID: 136582

[ 胡根林 文选 ]   

以文会友,以友求仁

◇ 胡根林

  编者按:
  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全国具有语文教育方面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校仅此几家:北京师范大学(导师:郑国民/刘淼)、浙江大学(导师:刘正伟)、福建师范大学(导师:孙绍振/潘新和)、华东师范大学(导师:倪文锦)、上海师范大学(导师:陶本一/王荣生)、湖南师范大学(导师:周庆元)、山东师范大学(导师:曹明海),其中有的博士点由于导师退休或工作调动的原因已经或即将停止招生;这些学校总共培养的和正在培养的语文教育方面的博士(博士生)不超过50位。因此,就语文教育而言,博士(博士生)或博士后是稀缺人才,他们在学术领域中应该成为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他们的研究应该为推进语文教育科学化、民族化发挥更大的作用。让我们关注这支高端队伍的培养,支持语文教育走向学术繁荣!
  
  春日的北京,百花盛放,笑语迎宾。
  依托“中国文学海外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平台,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与文艺学研究中心联合举办,2011年4月29日,我国首届语文教育博士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隆重召开。来自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二十余位博士、博士后围绕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前沿问题汇聚一堂,切磋论道,玉振金声。北京师范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论部分教育硕士,北京海淀区、丰台区的语文教研员以及《中学语文教学》、《语文建设》等语文媒体的朋友约50人出席论坛并参与了讨论。
  上海师范大学的王荣生教授、四川师范大学靳彤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的张秋玲博士、首都师范大学王倩副教授、中小学教师远程教育研究院李镗研究员等作为嘉宾,对各位青年学人的发言作了精彩的点评。
  论坛在简短的开幕式后即进入主题发言。每个主题发言结束后,发言者总要经受来自点评嘉宾和其他与会同学、老师手术刀式的犀利追问。会后,有人坦言,“这比博士论文答辩还要残酷!”但就是在这种你来我往、唇枪舌剑的学术讨论与辩论中,大家“以文会友、以友求仁”,不仅推进了对语文课程和教学的认识,而且拓展了学术和实践方面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本次论坛,作为主要发言人的有14位,其论题涉及教育哲学、教育史、教育心理学等多个学科,兼及课程、教材、教学多个层面,列表如下:
  这里摘编每位主发言者的基本观点以显示论坛的基本面貌:
  ◇ 李冲锋:在文本的世界里,小说包含着相互关联的三部分内容:表现意图(作者意图)、表达对象(人物、情节和环境等)、表达方式(语词、句式、语气、结构、修辞、视角、细节、手法等)。通常的小说教学,离不开这些内容。但真正的小说教学不能止于文本世界,而要教会学生进入文本世界的方式,即解读方式。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写作背景、文体特征,实现对作品的整体感知、自我体悟,并在反复阅读中学会怎么读这篇小说、这类小说。
  ◇ 曾洁:技能训练并不就是机械操练,它有心理学依据。从心理学上看,技能训练有三种模式:一是建立联结的训练,二是模式识别的训练,三是动作步骤的训练。技能训练的关键:一是强化练习,二是对知识的理解,三是对模式的识别及对动作步骤的反身抽象。被“诬名化”的技能训练,造成了技能与人文之间的对立,促推了对感悟体验式教学的无限追捧,最终导致语文教学“去尊严”的存在,我们应有理有据将其“终结”。
  ◇ 孙慧玲:长期以来,文选型教材一直是我国高中语文教材最主要的教材样式,教材编制中如何呈现选文成为教材编者必须面对的问题。结合国内外出版的教材及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可以看到我国高中语文教材选文呈现的三个发展趋势:1.教材容量较以往大大增加;2.开始偏重技能、方法、策略等的训练设计;3.尝试对选文全方位利用。
  ◇ 吴欣歆:要使课堂从表层交流走向深层合作,必须强调:在选择内容上要有协商的过程和角色的分配;在制定计划时,要从关注自身转向关注他人,从单一因素转向多种因素;在实施过程中要制定合作的规则;整合成果时要关注多种因素和多种可能性,总结经验阶段要对照他人,反思自身。只有这样,才能拓展思维的广度、强化思维的组织、关注思维的交互。
  ◇ 周子房:写作学习活动的关键特征是任务化。融合写作技能训练的任务可分为三种:传递经验类、解释说明类和劝导说服类。为了完成特定的任务,写作教学中必须要给学生提供适当的情境:一种是对象型情境,提供写作对象,明确写作任务;一种是功能型情境,说明写作目的,明确写作任务。离开了这种具体情境的写作不是真正的写作,模糊这种具体情境的写作教学不是真正的写作教学。
  ◇ 孙薇薇:“小语境”是蕴含一定背景信息的一段话,它具有解释、制约、激活语文知识的作用。建议命题者改变凌乱无序、脱离言语实践单纯的字、词、句等的单独考查项目,转为要求学生根据语境选择或填写适当的字词、成语或古诗文等,因为“儿童需要的是一个从普通语言的上下文获得新概念和词语的机会”(托尔斯泰语)。
  ◇ 胡根林:进入新课改以来,语文课堂教学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目标——模糊不清;内容——随意散漫;组织——错乱无序;评价——跟着感觉走。因此,基于问题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要从这四方面切入,并逐渐形成四种趋势: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基于内容关联的教学;基于资源整合的教学;基于评价设计的教学。这里要特别强调评价改革的意义:在“目标”“内容”“组织”和“评价”四个环节中,因为有基于设计的评价环节,使得整个语文课堂教学成为一个在反馈基础上不断往复递进的动态系统。
  ◇ 张华杰:为了获得初中文言文常用实词的字量和字种,先建设两个语料库,其一是自民国以来的初中语文教材语料库;其二自2005年来历年中考文言文试卷语料库。通过统计,从第一个语料库中得到历代教材样本间重合字种1172字(为字表A),从第二个语料库中得到去重文言文字种1427字(为字表B),两个字表进行交互字种统计,得到重合字961个,去掉干扰字334个,所得字表C即为目标字表。然后以字频和覆盖率为基本依据,对目标字表进行分级,实现常用文言实词的分层学习。
  ◇ 申宣成:任务是指个体在特定的情境中,为解决问题、履行职责或实现特定结果而实施的一系列活动,具有目的性、情境性、策略性和反思性。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关键是要实现结构化的任务设计,引导学生想活动、能活动、会活动、有反思。为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各种完成表现性任务的各种支架,如知识支架、思维支架、资源支架等。
  ◇ 李重:现代语文教育前后经历了三次重心位移:20世纪前半叶,从文言文教学转向白话文教学,语文教育回到语言教学本身;20世纪后半叶,从语言教学转向言语教学,语文学科中心本位的形成;21世纪初,从言语教学开始迈向言语生命智慧教育,语文教育回归到人本身的和谐发展。言语生命智慧教育致力于打通“语言、世界(自然、社会、人文)与人的生命活动”之间的内在关联,在大开放、大综合、全程互动的真实言语情境中培育人的生命智慧,真正体现全面育人的教育观,这将是语文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
  ◇ 袁彬:“国培计划”意在提高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但从前一阶段实施的情况看,“国培计划”很少考虑学员的实际需求。因此,建议:培训过程中主办方要强化学情意识,培训前、培训中,甚至培训后要探测和追踪学情;课程设置也要考虑社会需要、组织需要、岗位需要和学员个体需要,明确国培的“国家身份”。
  ◇ 孟青: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王尚文、李海林等学者为代表的语感教育思想研究沿着人—语言(言语)—语感的路向演进,在此基础上,需要确立人—文本—文感的语文教育哲学的取向。文感本身是人获得和把握文本的方式;文感可以充分弥补语感研究的不足;文感将研究的对象集中在文本之中,强调对文本整体的直觉感知;文感不仅强调阅读文感,更加强调写作文感的培养,以及阅读文感向写作文感的转化;文感是高年级学段学生所要重点培养的语文能力。
  ◇ 高晶:对于学科教学知识,已有的文献集中在概念及结构、原材料的研究上,现在的趋势是深入学科,进入特定的教师群体之中。我的研究目前集中在文体教学知识上,基本框架是:从研究一般的学科教学知识到研究具体的语文教学内容问题、语文教师的现实困惑(这篇课文教什么、怎么教),在此基础上建立文体教学知识的观测点:通过观测优秀课例,形成文体教学知识;通过优秀课例与普通课例的对比,优化文体教学知识;通过共同备课,捕捉教师的言语、行为来改善其内在的文体教学知识。
  ◇ 林秀艳:语文教师教学知识,在组成要素上分为:内容知识(课程、教材、学生、资源)、教法知识(教学环节、教学策略、教学活动)、外显知识(教学氛围、教学效益)。它们内部存在交融性和层递性。优秀教师总是在不断调整教学理念、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不断探讨怎么优化教学流程和在教学策略过程中不断反思,以寻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一天紧锣密鼓的汇报和点评,是思想的盛宴,是智慧的分享。龚自珍诗云:“游山五岳东道主,拥书百城南面王。万人丛中一握手,使我衣袖三年香。”我们相信,每位青年学人此次的京城之行,必将留下永久的书香,成为学术旅程中又一个重要的驿站。
  大学既是象牙塔,又是发动机;既是学术的殿堂,又必须对社会有所贡献。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语文教学步入了深水区,很多问题都没有现成答案,需要我们在理论上不断推进认识,在实践中自觉探索创新举措,语文教育的博士、博士后要成为语文学科创新的一支重要力量。我们相信,在这种背景之下,举办这样层次高、前沿性强的学术盛会,对于推动语文教学走科学化、民族化的道路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作者通联: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

以文会友,以友求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