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系列“国培班”的培训过程中,学员们最感兴趣、收获也最大的培训形式是专家引领下的共同备课:7—10位学员围坐一起,在1-2位专家指导和引领下,就某篇课文畅谈自己备课中的困惑和想法,最后达成一些共识。这当中既有思维的碰撞,也有观点的争鸣,是一次交流,更是一场对话。“共同备课”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新模式,正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下面的课例或许能给我们启发。
地点: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参与人员:国培班·云南省语文骨干教师初中班部分教师:丁勇平、邱祥山、李龙华、李文勇、聂胜玲、马素云、邹玲
合作专家:胡根林(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语文教研员,华东师范大学课程系博士后)、申宣成 (河南省教育厅教研室教研员,华东师范大学课程系博士)
引导:安排10分钟自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考虑两个问题:
(1)初读的感受是什么?(2)“我”想教的内容是什么?
第一部分:关于“读到什么”的研讨
(一)合上课文,各自谈初读感受,要求说关键词、关键句。
邹玲(以下简称“邹”):我读后头脑里残留的词有:朴素、虔诚,孤苦、悲寂;残留的句子有:外婆的针线活好看;永不失传的温度。
丁勇平(以下简称“丁”):我印象比较深的词是“复制”,我在想:课文里“复制”什么呢?还有其它的一些感觉碎片:外婆手艺好、艺术品、保存、孤寂。
李龙华(以下简称“李1”):印象深的词是“保存”、“复制”;句子是“从冰凉到有温度”。
李文勇(以下简称“李2”):我初读感觉深的词是:做衣服“合身”,做人有“样式”,还有复制、注目、凝视,鞋垫、过时、孤寂;句子有:我隐隐触到了外婆永不失传的温度。
聂胜玲(以下简称“聂”):我记住的是外婆说的话:人在找一件合适的衣服,衣服也在找合适的人。印象最深的词是“临摹”——外婆临摹自然、妻子和“我”临摹外婆的手纹。
马素云(以下简称“马”):复制、临摹。
邱祥山(以下简称“邱”):读后留下印象最深的词是保存、孤寂、样式。和大家差不多。
胡根林(以下简称“胡”):很好,大家都很配合!综合一下,我们刚才提到的初读印象集中在这几个词上:保存、复制、临摹、样式、孤寂。
申宣成(以下简称“申”):课文中,保存什么?复制什么?临摹什么?什么样式?为什么会孤寂呢?
(二)打开课文,围绕初读印象展开讨论
1.“保存”什么?
邱:保存什么呢?保存的一般是私人文物,课文中可能指的是外婆绣的鞋垫和枕套,这上面有美丽的图案,图案是由外婆的手纹编织成的。外婆的手纹如果不保存,就可能要失传了。
马:保存的是外婆对“我”的爱。
胡:从外婆的手纹到外婆的爱,“保存”的东西从实变为虚化了。
丁:保存我们对外婆的记忆。
马:保存的是外婆对事业的郑重和虔诚;保存的是外婆那种安静的生活态度。
李2:表面上保存的是外婆的一件艺术品鞋垫,其实保存的是外婆的艺术灵感。
李1:刚才老师们说了不少,我觉得这里还可上升到对外婆人格、精神的“保存”。什么精神?对待自然,临摹、欣赏;对待生活,洒脱、平静;对待亲人,疼爱、关心。外婆给我们传递了一种人格美和精神美。
李2:保存的是外婆对美的追求。从课文中,我们读到外婆手纹记录了自己对美的种种感觉,而这启发了作者对美的初步认识。
胡:小结一下,刚才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很热闹,思维也高度紧张,我们讨论的结果是:“保存”什么,有几个层次:保存外婆的“手纹”为第一层次;保存外婆对我们的爱和我们对外婆的记忆,为第二层次;保存外婆对自然、对生活、对亲人的态度,由此而形成的人格魅力和美的追求,为第三层次。三个层次,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越来越深刻了。
2.“复制”什么?“临摹”什么?
李1:“复制”在此处的意思是把外婆的人格美和精神美延续传承下来。
丁:对外婆做人心境——仁慈、安详和宁静进行传承。
邹:继承的是外婆做事的原则——外婆做衣服前要洗手,这个细节揭示了外婆认真、执着的做事态度。
邱:我觉得“保存”和“复制”的内容基本一样,保存是目的,复制是手段。
丁:“临摹”的意思是现场模仿。
李1:临摹,有“复制”的意思,还有保存的意思,它是一种保存的过程。
李2:如果“临摹”和“复制”联系起来,临摹的是外婆的手纹,水仙啦、潜水的鱼啦、荷花啦,复制的是外婆的孤寂和悲苦,外婆对生活仁慈、安详的态度。
邹:和复制相比,临摹更具有时代意味,继承基础上有创新,学该学的。
3.“样式”指什么?
丁:我的理解,“样式”就是标准,外婆做衣服的标准和做人的标准。
邹:外婆做衣服,始终整整齐齐、端端正正的。
马:外婆的“样式”,就是朴素的人生观。
邱:我注意到课文第五自然段提到的几个词,朴素、虔诚、庄严。我觉得“样式”就是一种生活态度。
马:外婆做针线活都必须坐在光明敞亮的地方,说明她做人光明磊落。
申:大家的讨论很有建设性,我们回顾一下,大概可以这样来概括“样式”所指:做衣服,做人的朴素、虔诚,庄严的生活态度。
胡:用课文中的话说,这种样式就是仁慈、安详和宁静的生活态度。仁慈——对他人;安详——对事情;宁静——面对自己内心。
第二部分:关于“教什么”的研讨
(一)讨论课文的主题
胡:在前面讨论基础上,我们看看课文表达了什么感情。
邱:怀念。
李:敬佩、崇敬
马:憧憬和向往。
胡:怀念什么?敬佩什么?憧憬什么?请具体点。
邱:怀念外婆这些人及外婆的手纹。
李:敬佩外婆的为人和做事态度。
马:憧憬外婆的生活态度。
胡:我注意到邱老师用“外婆这些人”的表述,是不是说外婆其实代表了很多人。
邱:是的,外婆代表了一代人。那一代人生活悲苦、孤寂,物质生活极度匮乏,但仁慈、安详、宁静,蕴藏着一种精神力量。
胡:有见地。本文表达了什么感情呢?也许可以这样概括:本文揭示了外婆这代人在困境中保持仁慈、安详、宁静的生活态度,抒发了“我”对外婆的怀念之情。
(二)讨论教学内容
申:本文的文体定位为抒情散文,它的教学内容是什么呢?
胡:就说“我”想教什么吧。
李1:作为抒情散文,我考虑教的内容是:a 教文本表达的情感;b教表达这种情感的载体。围绕“手纹”,从针线活的神态,对自然的态度等等,把重心放在外婆做针线活上。
申:刚才有老师提到,本文表达的是怀念之情,也有敬佩和憧憬之情,用外婆做针线活这个点能否把两者贯穿起来呢?
邱:我想设计这样的主问题:“我”对外婆的情感是什么?首先想补充点材料介绍一下外婆生活的那个年代,让学生理解到:外婆这代人是怎样在贫穷和困苦中保持那种仁慈、安详和宁静的生活态度的。我认为这是外婆手纹背后的精神载体。
胡:邱老师补充材料介绍写作背景,用意是提供一条学生理解作者情感的线索。这是不是散文教学必须要考虑的?
邱:是必须要考虑的。
胡:我也这样认为。我们说小说写完了,“作者死了”,因为它是虚构的,文本的意义就在文本之内。但散文这种文体对谁写的,写谁的,有必要引起关注,因为散文求真,文本的意义并不全在文本之内,与所反映的生活之间有内在的互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