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8年第7期 ID: 356526

[ 胡根林 文选 ]   

百年语文“教学文体”分类的审视与反思

◇ 胡根林

  明确文学与文章的分野,尽管以当前的眼光看,并不是一个难题,然而在百年语文教育中,这一过程却极为曲折。这里我们从“教学文体分类”这种独特的视角来对这一过程加以考察。
  20世纪初期,现代语文教育取代古代传统教育,逐渐形成一套以文章作法知识为核心的现代语文读写体系。此体系根深蒂固、枝繁叶茂,至今仍盛行于世,而这个体系确立的基础就是现代教学文体的分类。
  
  一、现代语文教学文体分类的演变
  
  (一)现代语文教学文体分类的提出
  梁启超是现代语文教学文体分类理论的奠基者。20世纪初,社会革故鼎新,文化处于剧烈的变革过程之中。应新式国文教学之需,梁启超从教学着眼对古今文章进行了重新分类,确立了“文章教学分类学”。其分类依据有二:一是功能,二是内容的繁简难易。以此为准,梁启超将广义的文章分成三类:记述文(即记载文)、论辨文和情感文。又按照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的原则,作了进一步划分:
  记述文有四类:一、记物件之内容或状态;二、记地方之形势或风景;三、记个人之言论行事及性格;四、记事件之原委因果。论辨文则分五类:一、说谕。即对特定的对象发表一种意见,劝其信从,如命令布告、公私短函之类。二、倡导。标举一种主张或见解,扼要申述理由,以供研究讨论,如一般倡议之类。三、剖释。对某种事理或倡导之说,进行较为详密的分析论证。四、质驳。据理反驳他人的说谕倡导或剖释,要讲究驳诘问难的充分根据。五、批评。有破有立,在批评中彰显自己的是非观,是上述各类的综合运用。①
  从相关资料记载看,梁启超特重“记述”、“论辨”之文,这与其对中学国文教育的目标设定密切相关。他认为,“中学目的在养成常识,不在养成专门文学家,所以他的国文教材,当以应用文为主而美文(笔者注:就是梁氏所提的‘情感文’)为辅”。从学生角度看,“以会作应用之文为最要”。由此教育目标而带出他在教学文体上更高一层的分类:“应用文”与“美文”(“情感文”)。对于“应用文”,他在《为什么要注重叙事文字》一文中有明确的解说:
  应用文的分类,大约不出议论之文和记述之文两大部分,通俗一点说,就是论事文和叙事文②。
  而“美文”(“情感文”)属类,从以下引文可见:
  我以为一般中学教材,应用文该占百分之八十以上,纯文学作品不过能占一两成便了。此一两成中,诗词曲及其他美的骈散文又各占去一部分,小说所能占者最多不过百分之五六而已。③
  也即是说,“美文”有三大部类:诗词曲、文学性骈散文与小说。
  梁启超这个文章分类框架(如表1),一方面是凭借自身丰富的读写经验,另一方面也是借道日本,取法西方,在当时中学以上的国文教学研究中具有开创意义,它为设计出合理的、符合教学原则的教学体系,提供了一种现实的可能性。
  表1:梁启超的文章分类框架
  (二)教学文体分类的发展
  
  在梁启超之前或之后,也有一些文章学著作对教学文体作过分类。如1905年出版的龙志泽的《文字发凡》,将文章分为“记事文”、“叙事文”、“解释文”、“议论文”四种;1906年出版的陈望道的《作文法讲义》,将文章分为“记载文”(“描写文”)、“记叙文”、“解释文”、“论辨文”(“议论文”)和“诱导文”;夏丏尊的《文章作法》(1926年)列出了“记事文”、“叙事文”、“说明文”、“议论文”四体。尽管这些分类大体不脱梁启超的“记载(记述)”、“论辨”两大范围,但在用词上,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表述似乎更容易被大家接受。与文体名称通约化过程相一致,30年代以后,从“记叙文”中正式分化出“抒情文”来(笔者注:“抒情文”的概念其实早在梁启超1925年的《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中就有,但当时梁启超之谓“抒情文”,其内涵相当于“韵文”,因此,后来在东南大学演讲时,将抒情文从所归属的散文体的“文章种类”中摘出,把“表情”完全当作了“韵文”的专利。)同样的记叙文,仅仅以记叙事物为目的,当然是记叙文;如果其中有一股感情灌注着,作者的目的原在抒写着一段感情,那就是抒情文了④。这样一来,语文教学的整个文体系统,从表达方式出发有了更细致的分类。而在更高一级分类上,“普通文”的概念逐渐为大家熟悉和接受。
  叶圣陶《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曾这样论述:
  五四以后,通行读白话了,教材是当时产生的一些白话的小说、戏剧、小品、诗歌之类,也就是所谓文学。除了这些,还有什么可以阅读的呢?……其实国文所包的范围很宽广,文学只是其中一个较小的范围,文学之外,同样包在国文的大范围里头的还有非文学的文章,也就是普通文。这包括书信、宣言、报告书、说明书等等应用文,以及平正地写状一件东西载录一件事情的记叙文,条畅地阐明一个原理发挥一个意见的论说文。⑤
  这里的“普通文”显然就是梁启超所说的“应用文”,是与“文学文”(梁启超之谓“美文”)相对举的,它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论说文以及应用文等。
  这一时期的教学文体分类面貌在20世纪30年代初由当时教育部颁行的《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有比较充分的体现,参见下表:
  表2:1936年《初级中学国文课程标准》文体分类教学情况表
  
  1935年,开明书店出版了一套颇具特色的语文教材,即由叶圣陶、夏丏尊合编的初中教材《国文百八课》,它的问世标志着梁启超所提出的“文章教学分类学”从理论走向实践,初步成形。这套教材采取文章学的系统,其主线十分鲜明,即“大纲目仍然是按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顺序讲解”。梁启超主张记述文和论辨文交错循环加深,而叶圣陶认为,叙述与议论不能平列,它们的地位不一样,“叙述是议论的基本,议论是从叙述进一步的功夫”(《作文论》)。因此,这套教材由双体循环改作三体递进,即从“记叙”到“说明”到“议论”,建构了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三体依次递进的读写序列。
  在选文方面,《国文百八课》也颇能体现梁启超“文章分类学”的精髓。就其已经印行的四册(另两册因抗战爆发没能印行)教材,共有选文144篇,其中语体86篇,文言58篇。在86篇语体文中,以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为主。第一册开头几篇先讲书信,然后用9课的篇幅讲记叙文;第二册仍然讲记叙文,先讲了三种记叙文的体式:日记、游记和随笔,然后讲一般记叙文的一些知识;第三册先讲记叙文的一种特殊体式——小说,然后转入本册重点:说明文;第四册的重点是议论文。除了记叙、说明和议论这三种文体外,还有一些应用文,如书信、调查报告、宣言、演说词、出版物前面的凡例,以及公文标点与款式,此外还有一些“文学文”,如戏剧、抒情诗、叙事诗等。
  (三)教学文体分类的形成
  如果之前的教学文体中文学作品至少还作为独立的类存在,那么1963年《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的颁布实施,几乎彻底改变了这种面貌。按有的学者分析,这个大纲是对1956年《文学》教材的两大反拨:第一,“选文以散文为主,包括故事、寓言、特写、传记、游记、杂文、说明文、议论文、科学小品”;第二,“不进行文学教育”,“课本里选入了相当数量的文学作品,却只能当作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来教”。也就是说,即使是诗歌、小说、戏剧,教学的内容也是“普通文”的道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⑥也就是说,这个大纲突出强调了实用文体教学——“逐步理解和掌握记叙、说明、议论等主要的表达方式和常用的几种体裁的文章的写法”。
  明确文学与文章的分野,尽管以当前的眼光看,并不是一个难题,然而在百年语文教育中,这一过程却极为曲折。这里我们从“教学文体分类”这种独特的视角来对这一过程加以考察。
  20世纪初期,现代语文教育取代古代传统教育,逐渐形成一套以文章作法知识为核心的现代语文读写体系。此体系根深蒂固、枝繁叶茂,至今仍盛行于世,而这个体系确立的基础就是现代教学文体的分类。
  
  一、现代语文教学文体分类的演变
  
  (一)现代语文教学文体分类的提出
  梁启超是现代语文教学文体分类理论的奠基者。20世纪初,社会革故鼎新,文化处于剧烈的变革过程之中。应新式国文教学之需,梁启超从教学着眼对古今文章进行了重新分类,确立了“文章教学分类学”。其分类依据有二:一是功能,二是内容的繁简难易。以此为准,梁启超将广义的文章分成三类:记述文(即记载文)、论辨文和情感文。又按照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的原则,作了进一步划分:
  记述文有四类:一、记物件之内容或状态;二、记地方之形势或风景;三、记个人之言论行事及性格;四、记事件之原委因果。论辨文则分五类:一、说谕。即对特定的对象发表一种意见,劝其信从,如命令布告、公私短函之类。二、倡导。标举一种主张或见解,扼要申述理由,以供研究讨论,如一般倡议之类。三、剖释。对某种事理或倡导之说,进行较为详密的分析论证。四、质驳。据理反驳他人的说谕倡导或剖释,要讲究驳诘问难的充分根据。五、批评。有破有立,在批评中彰显自己的是非观,是上述各类的综合运用。①
  从相关资料记载看,梁启超特重“记述”、“论辨”之文,这与其对中学国文教育的目标设定密切相关。他认为,“中学目的在养成常识,不在养成专门文学家,所以他的国文教材,当以应用文为主而美文(笔者注:就是梁氏所提的‘情感文’)为辅”。从学生角度看,“以会作应用之文为最要”。由此教育目标而带出他在教学文体上更高一层的分类:“应用文”与“美文”(“情感文”)。对于“应用文”,他在《为什么要注重叙事文字》一文中有明确的解说:
  应用文的分类,大约不出议论之文和记述之文两大部分,通俗一点说,就是论事文和叙事文②。
  而“美文”(“情感文”)属类,从以下引文可见:
  我以为一般中学教材,应用文该占百分之八十以上,纯文学作品不过能占一两成便了。此一两成中,诗词曲及其他美的骈散文又各占去一部分,小说所能占者最多不过百分之五六而已。③
  也即是说,“美文”有三大部类:诗词曲、文学性骈散文与小说。
  梁启超这个文章分类框架(如表1),一方面是凭借自身丰富的读写经验,另一方面也是借道日本,取法西方,在当时中学以上的国文教学研究中具有开创意义,它为设计出合理的、符合教学原则的教学体系,提供了一种现实的可能性。
  表1:梁启超的文章分类框架
  (二)教学文体分类的发展
  
  在梁启超之前或之后,也有一些文章学著作对教学文体作过分类。如1905年出版的龙志泽的《文字发凡》,将文章分为“记事文”、“叙事文”、“解释文”、“议论文”四种;1906年出版的陈望道的《作文法讲义》,将文章分为“记载文”(“描写文”)、“记叙文”、“解释文”、“论辨文”(“议论文”)和“诱导文”;夏丏尊的《文章作法》(1926年)列出了“记事文”、“叙事文”、“说明文”、“议论文”四体。尽管这些分类大体不脱梁启超的“记载(记述)”、“论辨”两大范围,但在用词上,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表述似乎更容易被大家接受。与文体名称通约化过程相一致,30年代以后,从“记叙文”中正式分化出“抒情文”来(笔者注:“抒情文”的概念其实早在梁启超1925年的《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中就有,但当时梁启超之谓“抒情文”,其内涵相当于“韵文”,因此,后来在东南大学演讲时,将抒情文从所归属的散文体的“文章种类”中摘出,把“表情”完全当作了“韵文”的专利。)同样的记叙文,仅仅以记叙事物为目的,当然是记叙文;如果其中有一股感情灌注着,作者的目的原在抒写着一段感情,那就是抒情文了④。这样一来,语文教学的整个文体系统,从表达方式出发有了更细致的分类。而在更高一级分类上,“普通文”的概念逐渐为大家熟悉和接受。
  叶圣陶《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曾这样论述:
  五四以后,通行读白话了,教材是当时产生的一些白话的小说、戏剧、小品、诗歌之类,也就是所谓文学。除了这些,还有什么可以阅读的呢?……其实国文所包的范围很宽广,文学只是其中一个较小的范围,文学之外,同样包在国文的大范围里头的还有非文学的文章,也就是普通文。这包括书信、宣言、报告书、说明书等等应用文,以及平正地写状一件东西载录一件事情的记叙文,条畅地阐明一个原理发挥一个意见的论说文。⑤
  这里的“普通文”显然就是梁启超所说的“应用文”,是与“文学文”(梁启超之谓“美文”)相对举的,它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论说文以及应用文等。
  这一时期的教学文体分类面貌在20世纪30年代初由当时教育部颁行的《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有比较充分的体现,参见下表:
  表2:1936年《初级中学国文课程标准》文体分类教学情况表
  
  1935年,开明书店出版了一套颇具特色的语文教材,即由叶圣陶、夏丏尊合编的初中教材《国文百八课》,它的问世标志着梁启超所提出的“文章教学分类学”从理论走向实践,初步成形。这套教材采取文章学的系统,其主线十分鲜明,即“大纲目仍然是按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顺序讲解”。梁启超主张记述文和论辨文交错循环加深,而叶圣陶认为,叙述与议论不能平列,它们的地位不一样,“叙述是议论的基本,议论是从叙述进一步的功夫”(《作文论》)。因此,这套教材由双体循环改作三体递进,即从“记叙”到“说明”到“议论”,建构了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三体依次递进的读写序列。
  在选文方面,《国文百八课》也颇能体现梁启超“文章分类学”的精髓。就其已经印行的四册(另两册因抗战爆发没能印行)教材,共有选文144篇,其中语体86篇,文言58篇。在86篇语体文中,以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为主。第一册开头几篇先讲书信,然后用9课的篇幅讲记叙文;第二册仍然讲记叙文,先讲了三种记叙文的体式:日记、游记和随笔,然后讲一般记叙文的一些知识;第三册先讲记叙文的一种特殊体式——小说,然后转入本册重点:说明文;第四册的重点是议论文。除了记叙、说明和议论这三种文体外,还有一些应用文,如书信、调查报告、宣言、演说词、出版物前面的凡例,以及公文标点与款式,此外还有一些“文学文”,如戏剧、抒情诗、叙事诗等。
  (三)教学文体分类的形成
  如果之前的教学文体中文学作品至少还作为独立的类存在,那么1963年《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的颁布实施,几乎彻底改变了这种面貌。按有的学者分析,这个大纲是对1956年《文学》教材的两大反拨:第一,“选文以散文为主,包括故事、寓言、特写、传记、游记、杂文、说明文、议论文、科学小品”;第二,“不进行文学教育”,“课本里选入了相当数量的文学作品,却只能当作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来教”。也就是说,即使是诗歌、小说、戏剧,教学的内容也是“普通文”的道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⑥也就是说,这个大纲突出强调了实用文体教学——“逐步理解和掌握记叙、说明、议论等主要的表达方式和常用的几种体裁的文章的写法”。
  明确文学与文章的分野,尽管以当前的眼光看,并不是一个难题,然而在百年语文教育中,这一过程却极为曲折。这里我们从“教学文体分类”这种独特的视角来对这一过程加以考察。
  20世纪初期,现代语文教育取代古代传统教育,逐渐形成一套以文章作法知识为核心的现代语文读写体系。此体系根深蒂固、枝繁叶茂,至今仍盛行于世,而这个体系确立的基础就是现代教学文体的分类。
  
  一、现代语文教学文体分类的演变
  
  (一)现代语文教学文体分类的提出
  梁启超是现代语文教学文体分类理论的奠基者。20世纪初,社会革故鼎新,文化处于剧烈的变革过程之中。应新式国文教学之需,梁启超从教学着眼对古今文章进行了重新分类,确立了“文章教学分类学”。其分类依据有二:一是功能,二是内容的繁简难易。以此为准,梁启超将广义的文章分成三类:记述文(即记载文)、论辨文和情感文。又按照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的原则,作了进一步划分:
  记述文有四类:一、记物件之内容或状态;二、记地方之形势或风景;三、记个人之言论行事及性格;四、记事件之原委因果。论辨文则分五类:一、说谕。即对特定的对象发表一种意见,劝其信从,如命令布告、公私短函之类。二、倡导。标举一种主张或见解,扼要申述理由,以供研究讨论,如一般倡议之类。三、剖释。对某种事理或倡导之说,进行较为详密的分析论证。四、质驳。据理反驳他人的说谕倡导或剖释,要讲究驳诘问难的充分根据。五、批评。有破有立,在批评中彰显自己的是非观,是上述各类的综合运用。①
  从相关资料记载看,梁启超特重“记述”、“论辨”之文,这与其对中学国文教育的目标设定密切相关。他认为,“中学目的在养成常识,不在养成专门文学家,所以他的国文教材,当以应用文为主而美文(笔者注:就是梁氏所提的‘情感文’)为辅”。从学生角度看,“以会作应用之文为最要”。由此教育目标而带出他在教学文体上更高一层的分类:“应用文”与“美文”(“情感文”)。对于“应用文”,他在《为什么要注重叙事文字》一文中有明确的解说:
  应用文的分类,大约不出议论之文和记述之文两大部分,通俗一点说,就是论事文和叙事文②。
  而“美文”(“情感文”)属类,从以下引文可见:
  我以为一般中学教材,应用文该占百分之八十以上,纯文学作品不过能占一两成便了。此一两成中,诗词曲及其他美的骈散文又各占去一部分,小说所能占者最多不过百分之五六而已。③
  也即是说,“美文”有三大部类:诗词曲、文学性骈散文与小说。
  梁启超这个文章分类框架(如表1),一方面是凭借自身丰富的读写经验,另一方面也是借道日本,取法西方,在当时中学以上的国文教学研究中具有开创意义,它为设计出合理的、符合教学原则的教学体系,提供了一种现实的可能性。
  表1:梁启超的文章分类框架
  (二)教学文体分类的发展
  
  在梁启超之前或之后,也有一些文章学著作对教学文体作过分类。如1905年出版的龙志泽的《文字发凡》,将文章分为“记事文”、“叙事文”、“解释文”、“议论文”四种;1906年出版的陈望道的《作文法讲义》,将文章分为“记载文”(“描写文”)、“记叙文”、“解释文”、“论辨文”(“议论文”)和“诱导文”;夏丏尊的《文章作法》(1926年)列出了“记事文”、“叙事文”、“说明文”、“议论文”四体。尽管这些分类大体不脱梁启超的“记载(记述)”、“论辨”两大范围,但在用词上,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表述似乎更容易被大家接受。与文体名称通约化过程相一致,30年代以后,从“记叙文”中正式分化出“抒情文”来(笔者注:“抒情文”的概念其实早在梁启超1925年的《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中就有,但当时梁启超之谓“抒情文”,其内涵相当于“韵文”,因此,后来在东南大学演讲时,将抒情文从所归属的散文体的“文章种类”中摘出,把“表情”完全当作了“韵文”的专利。)同样的记叙文,仅仅以记叙事物为目的,当然是记叙文;如果其中有一股感情灌注着,作者的目的原在抒写着一段感情,那就是抒情文了④。这样一来,语文教学的整个文体系统,从表达方式出发有了更细致的分类。而在更高一级分类上,“普通文”的概念逐渐为大家熟悉和接受。
  叶圣陶《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曾这样论述:
  五四以后,通行读白话了,教材是当时产生的一些白话的小说、戏剧、小品、诗歌之类,也就是所谓文学。除了这些,还有什么可以阅读的呢?……其实国文所包的范围很宽广,文学只是其中一个较小的范围,文学之外,同样包在国文的大范围里头的还有非文学的文章,也就是普通文。这包括书信、宣言、报告书、说明书等等应用文,以及平正地写状一件东西载录一件事情的记叙文,条畅地阐明一个原理发挥一个意见的论说文。⑤
  这里的“普通文”显然就是梁启超所说的“应用文”,是与“文学文”(梁启超之谓“美文”)相对举的,它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论说文以及应用文等。
  这一时期的教学文体分类面貌在20世纪30年代初由当时教育部颁行的《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有比较充分的体现,参见下表:
  表2:1936年《初级中学国文课程标准》文体分类教学情况表
  
  1935年,开明书店出版了一套颇具特色的语文教材,即由叶圣陶、夏丏尊合编的初中教材《国文百八课》,它的问世标志着梁启超所提出的“文章教学分类学”从理论走向实践,初步成形。这套教材采取文章学的系统,其主线十分鲜明,即“大纲目仍然是按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顺序讲解”。梁启超主张记述文和论辨文交错循环加深,而叶圣陶认为,叙述与议论不能平列,它们的地位不一样,“叙述是议论的基本,议论是从叙述进一步的功夫”(《作文论》)。因此,这套教材由双体循环改作三体递进,即从“记叙”到“说明”到“议论”,建构了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三体依次递进的读写序列。
  在选文方面,《国文百八课》也颇能体现梁启超“文章分类学”的精髓。就其已经印行的四册(另两册因抗战爆发没能印行)教材,共有选文144篇,其中语体86篇,文言58篇。在86篇语体文中,以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为主。第一册开头几篇先讲书信,然后用9课的篇幅讲记叙文;第二册仍然讲记叙文,先讲了三种记叙文的体式:日记、游记和随笔,然后讲一般记叙文的一些知识;第三册先讲记叙文的一种特殊体式——小说,然后转入本册重点:说明文;第四册的重点是议论文。除了记叙、说明和议论这三种文体外,还有一些应用文,如书信、调查报告、宣言、演说词、出版物前面的凡例,以及公文标点与款式,此外还有一些“文学文”,如戏剧、抒情诗、叙事诗等。
  (三)教学文体分类的形成
  如果之前的教学文体中文学作品至少还作为独立的类存在,那么1963年《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的颁布实施,几乎彻底改变了这种面貌。按有的学者分析,这个大纲是对1956年《文学》教材的两大反拨:第一,“选文以散文为主,包括故事、寓言、特写、传记、游记、杂文、说明文、议论文、科学小品”;第二,“不进行文学教育”,“课本里选入了相当数量的文学作品,却只能当作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来教”。也就是说,即使是诗歌、小说、戏剧,教学的内容也是“普通文”的道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⑥也就是说,这个大纲突出强调了实用文体教学——“逐步理解和掌握记叙、说明、议论等主要的表达方式和常用的几种体裁的文章的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