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教学改革正在经历着曲折的转变过程,从最初的目标教学到五个转变,再到今天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我们越来越紧迫地感觉到,课堂教学的改革,其实是教师观念的改革,过去填鸭式的教学越来越不适合学生的发展了。课堂是学生的,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宰,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自醒自悟,这才是教学的最高境界。但课堂还给学生了,教师的作用如何体现,过去练十遍八遍还不会的题目,现在练一遍行不行?面对这些困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就课堂的“讲”与“练”谈一下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讲出精彩
课堂无疑是学生的,但教师也同样是课堂的参与者,教师这一角色在课堂上的定位决定着一堂课的成败。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我认为教师的“讲”可以在这些方面体现:
1、个体解惑。由于知识和能力的差距,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存在一些这样那样的个性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是深层次的,也可能是浅层次的,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更是多方位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进行个别辅导,及时解决学生的疑惑,以便学生更深入地学习。如在学习鲁迅先生的《雪》时,学生在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就出现了不同的问题,有的学生有不理解的词,如“滋润美艳”在文中的含义;有的小组对结尾句不理解;还有的小组对象征这一手法不理解等等。这就要求教师及时予以点拨,以推进学生学习进程。个别点拨还不影响其他学生学习,这就更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自主学习中教师的讲解不仅能给学生解惑,而且近距离与学生交流还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集中点拨。一堂课的学习,也有共性的问题出现,如诗歌的赏析,这是整个语文教学中比较难的一部分,尤其是课外古诗词鉴赏,学生更是找不到思路,测试时丢分不少。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及时点拨就尤为重要了。就诗歌赏析我给学生总结了以下几个切入点:(1)注意作者的生平经历及创作风格;(2)注意诗歌赏析的补充注释内容;(3)抓住诗中的“意象”;(4)诗歌的创作手法有:对比、托物言志、象征、借景抒情等;(5)品味诗的结尾两句,这往往是诗的点睛之笔。除了这些理论讲解外,我还结合李纲的《病牛》诗和学生共同赏析。教师的讲解能把学生零散的认识进行梳理,让学生在学习中做到举一反三。
3、经典欣赏。有些经典文章、精彩片段,教师讲解能给学生带来很多启发。如在学习高尔基的《海燕》时,我声情并茂地给学生朗读了这篇文章,并让学生伴着音乐来激情朗读。接下来,我和学生一起分析海燕形象,一起感受其语言文字之美。学习《藤野先生》在学生对课文有了初步的解读后,我给学生谈鲁迅的创作,谈他的爱国思想,谈他的杂文创作、语言风格,谈他对藤野先生的感情。一堂课下来,我发现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思维的火花不断闪现。课后学生认为这种讲解式的学习同样给他们带来了很多启发,他们随课堂写的学习心得非常有见地。
新课改的课堂中,教师要少讲,但并不是不讲。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教师都应起着主导作用,讲什么,怎样讲,讲多少,什么时候讲,只要教师把握适度,讲出精彩,课堂一定会更加精彩。
二、练出质量
练就是课堂训练。很多教师认为,只有做题,而且多做题才会提高学生成绩,于是乎试卷满天飞,学生真的成了做题机器。这种多做题的效果究竟如何呢?我认为是弊大于利,因为它助长了学生书写潦草、审题粗陋、步骤简化等众多的不良习惯,那么,怎样的课堂训练才最适合学生、才能达到最佳的课堂效果呢?
1、多种形式的训练。练不一定就是做题,其实训练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训练既有口头的,如演讲比赛、成语接龙、辩论赛、课堂抢答等,也有书面的,如作文比赛、课文赏析、写字比赛等。课堂上如果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来训练,不仅使学生练得轻松有趣,还能调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毕业班的学习是紧张的,尽管如此。我还是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举办了一场激情奔放的读书比赛。赛后,我发现学生的课桌上除了辅导书外,多了一些时文美文,如朱自清散文、余秋雨文集、老舍散文集等。我想这样的“练”对学生的影响是终生的。
2、训练求精不求多。题海无边,题是永远做不完的。因此“精练”尤为重要。教师要精选习题,训练中要求学生求质量而不求速度,能做好一道题不烂做十道题,因为训练的目的不是为了做题,而是通过训练提高能力,能够举一反三。
3、通过训练寻找规律和方法。很多学生认为学习语文没有规律可循,不同的文章问题又不一样,因此觉得做不做训练题一样,做多做少一样。其实并不是这样,只要用心琢磨,就会发现语文和其他学科一样都是有规律和方法可循的。下面是学生在训练中自己发现的一些学习语文的规律和方法:(1)阅读议论文章要注意段首句,它往往起着领起下文的作用。(2)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一定要扣住文体并结合句子来分析。(3)记叙文中分析词语的表达作用,一般可从三方面人手:感情色彩、词的准确生动性、修辞方法。(4)果外文言文的阅读,一定要做到课外文章课内读。实践出真知,学生的智慧是无限的,通过有效的训练,他们自己挖掘出了许多“宝藏”。
课堂是灵动的,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只有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才能真正构建智慧和谐型课堂。“讲”与“练”的最佳效果,也只有在这种水乳交融的境界中才能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