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学习以学生为主体,以现行教材为载体,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参照,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处理问题,提高语文素养,这种学习方式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这一教学活动的主阵地,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做好服务工作,为学生提供可操作的探究目标,激发并维持学生探究的兴趣和动力,引导学生科学地探究,组织交流、讨论,为学生提供展示探究成果的舞台,促使学生初步形成独立摄取知识、内化知识、总结规律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探究性学习倡导学生自主探究,质疑则是自主探究的关键一环。在学生还没有完全掌握探究方法、形成自主探究能力时,教师应尽力寻找教材中的疑点,精心设计一些可供学生参考的探究问题,帮助学生打开思路、自主探究。
一.创设情境,引领学生探究
亚里斯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人生来就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在适合的条件下,每个人所具有的学习、发现、丰富知识与经验的潜能和愿望,都能释放出来。认知需要是学生学习中最稳定、最重要的动力。教师要想方设法创设适合学生认知需要的情境,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究欲。例如,学习苏教版必修四《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一课时,教师指出这是《巴黎圣母院》的节选,编者为什么要以此为题,要求学生揣摩编者意图,说明理由;还可以设置这样的疑问:文章明明是波西米亚姑娘先递水给伽西莫多,伽西莫多才流了泪,文章为什么不以“一滴水换一滴眼泪”为题?这样学生的求知欲一下子就被激发出来了。
二.剖析“矛盾”,体会作者用心
善于发现疑难,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一环。课文中常有一些看似矛盾的地方,而这些看似矛盾的地方正是作者匠心独运之处。教者应抓住这些矛盾点设疑,牵一发以动全身,带动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学生的主动探索、勇于质疑,是探究性课堂教学最令教学者激动的时刻。学生阅读面的广度,学生对问题思考的深度,对事物观察的细致度,都会在质疑中一一得以体现,闪现出智慧的火花。《想北平》是老舍先生的一篇经典之作,在初始备课《想北平》一文时,我为解读文本所设计的思路是:想北平→为何想北平→想了北平的什么→怎样想北平。但在布置学生进行预习时,不少学生却对文中的一处比喻产生了疑惑。这个比喻在原文的第二自然段中,他这样说:
“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在我想做一件事讨他老人家喜欢的时候,我独自微微地笑着;在我想到他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言语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表达出来。我爱北平也近乎这个。”
好一个“说不出”的爱!很显然,老舍先生把对北平的“爱”,上升到对母亲的爱的高度,可见他对北平爱得真切,爱得醇厚,爱得深沉。明明在表白“爱”,却反复强调“说不出”,在最真挚的情感面前,语言就是这样的乏力。“说不出”这三个字,在二、三两个自然段中四次出现,这是老舍先生的内心和语言表达上的“矛盾”。
于是我就舍弃了已准备好的教学设计,首先让学生从行文中寻找作者说出了北平的哪些特点,学生很容易就找出了很多,然后再来探究作者为什么“说不出”,学生讨论后认为“说不出”是因为北平与“我”血肉相连。最后我和学生讨论,作者明明说“说不出”,但他不但说了,而且说出了一篇传世美文,那他是怎样说的呢?学生在文章中找出了两点,一是虚拟诗人、画家来写,活用“杜鹃啼血”的典故,“浸”“啼”里蕴含至深的真情,然而,“我”不是诗人、画家。因此,“这不但是辜负了北平,也对不住我自己,因为我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它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个古城所赐给的”。二是通过与其他城市的比较来写,“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可是我说不出来!”这种爱是唯一的,是独一无二的。
以“三问”为探究主线,学生的阅读疑惑成了教学最现实的起点,成了最适切的资源,师生始终在疑惑的牵引下,共同走到了智慧的终点。
三.比较差异,促进人生体验
教材中常有一些人物的行为与常人不同,教者可利用学生原有的认识,运用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究差异的根源,纠正原有体验,提升思想品位。如《荷塘月色》一文中,第三段描写荷花的一段文字,原来教材中都把“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这一句删掉,大都数人认为在当时的政治形势下,描写女性人体美还是个“禁区”,有宣扬资产阶级审美观之嫌,正在发育成长的中学生看了也会想入非非,恐怕影响不好,编者的良苦用心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无独有偶,新教材无论是人教版还是苏教版又都把这一句补上来,这说明了什么?
在课堂上我把这一问题抛给学生,学生讨论热烈,有的学生从这个比喻的本体喻体的相通点来讨论,认为这个比喻既紧扣荷塘这个环境特点,又写出了荷花的白,荷花的纯净等特点,但也有学生认为美人出浴这个比喻太俗艳,与荷花的意象不符合,缺少美感,另外前面有两个“有”的排比,后面就应该只有两个“如”的比喻才相称。可现在不仅有三个“如”,而且先是“正如”,接着是“又如”,再后面却还是“又如”,最起码也该换成“还如”才显得语言有变化,从语言学或文章学的角度看,这样的看法也有一定道理。同样的第七段同样的描写:“采莲少女荡舟出湖,原来不是“载歌载舞”,而是唱着艳歌去的,歌中唱道:妖童媛女,荡舟心许……”,另外,文本开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在有的版本里也被删去,而这一句在我们平常的教学中是被当成“文眼”,当成解读文本的钥匙而存在的。这些讨论已经从从文本的阐释的境界走向文本滋养的境界,其意义已经远远超越了简单的文本阅读了。这样的比较不仅可以让中学生完整全面地理解名家和名作,更主要的是可以给中学生带来更多的思考,可以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科学的怀疑精神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而这,才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也是以前语文教学中所欠缺的。
四.换位思考,提高辨析能力
文学作品往往揉进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融入了作者的主观认识。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抓住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变换角度思考。如《像山那样思考》中狼的“那声嗥叫”包含了什么?我提醒学生不妨换位思考,注意从文本中寻找依据,学生有的回答“这声嗥叫是狼对人类捕杀狼的强烈抗议和不满,从‘不驯服的’‘对抗性’中可以看出来。”有的回答“这里表达了狼对险恶环境的不屈服,叫出了它们抗争的决心,从‘不驯服的’可以看出来,这里含着‘蔑视’。”用“狼眼”来看“鹿”、“松树”、“郊狼”、“牧牛人”、“猎人”,还有“山”、“我”,一切就有了别样的意义。
五.挖掘“留白”,拓展想象空间
文学作品中有许多“留白”的地方,教者可引导学生捕捉这些发人深思的空白点猜测推断,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以《怀念红狐》为例,我们可以在教学结束后布置作业,让学生发挥想象续写,如:“红狐迫不及待地叼起狐崽看了看我们,便飞快地蹿出,消失在了茫茫的夜色中。一个月后,我又遇到了那只红狐……”,这样学生就可以重温文本中生动的细节描写,体会文本的核心意蕴,从而实现阅读的第二次创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切实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当好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服务者和促进者,让智慧在语文课堂探究教学中闪光。
王书月,教师,现居江苏姜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