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关键,也是作为语文教师值得共同探讨的问题。
创设情境,带入情境,逐步构筑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思”为核心的教学情境,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写作中去,从而使以学生为主体真正落实到教学中。
一.使用身边的事物设置情境
生活本身即课堂。熟悉的事物带入课堂,能让学生倍感亲切,引起他们的回忆与遐想,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如我布置学生描写一种植物前,先创设情境,挖一株孩子常见的野菊花,用塑料纸包住根部部分走进教室,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引起了他们的“思”。在学生思的过程中间问学生这株叫什么?大约有多高?属于什么颜色?美不美?有什么作用?(学会抓住特点、观察顺序)想好后举手准备回答。(答后)又问学生这株野菊花可分为几部分,哪一部分美,作用大?(学会观察顺序:主干、枝、叶、花)生思考后说出,主干虽然粗糙,但是有硬直的特点,在全株中起到主要的支撑作用;枝美,如同各种几何图形相互交错,如果只有主干而没有枝杈,如同一个没有手臂的残废的人;叶茂、绿,充满了活力;花代表了美。师又问如果说一株野菊花各部分没有相互配合,单一部分能不能起作用,美不美?(失去作用,不美)结论:没有互相配合,每一部分都发挥不了作用,失去了美,正如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可以说是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花圃里的每一株花如果离开了花圃,便失去了原来的美。最后教师把塑料内的土往垃圾箱里抖掉,露出了根须,又一次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师又问这些不露在外面,鲜为人知的叫什么?(根)可以算为野菊花的一部分吗?(能,而且是重要的一部分)结论:如果没有这不露眼的根须给输送水分和养料,野菊花便失去了原来的作用和美,也就当不了美化环境的功臣。由此可以想到科学家的杰出贡献和平凡的教师教育是分不开的,各行各业所取得的成绩和农夫也是分不开的,难道不是这个道理吗?继而又问学生当这株野菊花的根须离开了土以后,最后将是什么样的结果呢?(进行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营造情境
多媒体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有其独特的优势。它会跨越时空为课堂营造一种你想要的氛围。绚丽的画面,缤纷的色彩,跳动的音符,给学生一个新的视听,也从多种感官冲击着学生的心灵。一次,以“感受自然”为话题的作文教学中,我先用多媒体让学生欣赏了一幅秋天月夜图。明镜般的月亮垂悬在苍穹,如水的清辉瀑布般地倾泻在广袤的大地上,伴着轻悠的音乐,树木、房屋、村庄、田野,一切都显得无比的温顺……一段美景欣赏完,学生早已被陶醉,心里多了几许滋味,几番思考,下笔也就多了几分神韵。
三.利用偶发事件迎合情境
偶尔,课上,课下也会出现一些生活小插曲,抓住它们,这就是最好的写作素材。
比如,前一天我刚强调完不能迟到,第二天上课铃刚打过,我正准备上课,教室里鸦雀无声,这时就听见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咚、咚、咚”,一个学生迟到了。我让他进来后,当然先是靠门站着,接着是一顿训斥。然后我说:“同学们,今天我们进行作文片段训练,题目为《当一个迟到的同学来晚时》。”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发挥得生动而又精彩。
总之,学生的想象能力十分丰富,只要我们情境设置得当,他们就会时而驾驶飞机飞翔在祖国的蓝天上,时而会乘坐宇宙飞船遨游太空,时而想坐潜艇游览海洋世界,这样学生还会怕作文吗?
只有这样做,才不会使学生望题兴叹,无从下笔,大量信息被深锁大脑,难以顺利地复呈,加工,表达;才不会使学生为了完成作文任务,而胡编滥造,东拼西凑,甚至剽窃抄袭,严重地影响了写作训练的效果,久而久之,导致学生形成对作文的消极心理,无法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写作素质。
因此要使学生对作文产生兴趣,一定要创设情境,进行片断语言训练,拓开思路,懂得任何事物都有自身的联系和外部的联系,使学生在写作中尝到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消除畏惧情绪,增强作文信心,变怕作文为爱作文。
杨佰玲,教师,现居黑龙江齐齐哈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