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美学家立普斯是19世纪后半期“移情说”最杰出的代表,他指出移情必须借助联想而又不完全依赖于联想,把审美活动中的“同情”与移情等同起来,认为只有能引起同情共鸣并带来快乐喜悦移情才是审美。他从三个方面界定了审美移情的特征:一是审美必须有对象,“这个对象是体现一种受到主体灌注生命的、活动而有力的、自我化了的形象”;二是审美离不开主体,这个主体不是同对象对立的孤立的“实用的自我”,而是在对象之中生活着的能够站在对象的立场上去进行感受和观照的“自我”;其三,主体与对象有着密切联系,互相融合乃至达到对象与主体情感完全统一的“物我合一”的境界,主体通过对象可以关照到自我,对象与自我的对立完全消失。
立普斯的“移情说”从心理学角度强调了审美经验中情感内容的重要性,把主体的情感渗透到对象之中,站在对象的立场上去感受主体自身的情感,从对象中去发现自我,明确指出美感就是主体从对象身上感受到的自我价值感。
这一重要的理论启发我们在从事中学语文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发挥想象和联想,设身处地理解和鉴赏文学作品,并在阅读中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自我价值感。
一.尊重和信任学生
爱是人类一种普遍的心理需要,学生这种需要更为强烈。高中学生有他们自己独特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朝气蓬勃,沉稳好学,自控力和毅力提升,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另一方面,也处于“心理断乳期”力图摆脱成人的关心和束缚,想要独立支配自己,除了几个知心朋友,不想让他人进入自己内心世界。
关爱学生要求教师重视学生在人格上和情感上的相对独立性,保护学生的隐私和自尊,给他们提供更大的独立活动的空间。教师以平等参与、诚恳主动的态度与学生进行交流,可以拉近与学生的感情。既可信赖又可尊敬的老师必然能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信任学生就是相信学生有能力克服困难,走出困境,提高成绩,形成良好的认知能力。要善于发现学生的进步,给予适当的鼓励,使学生在精神上得到一定满足,产生一种成功的情绪体验。教师要有意识去关爱每位学生,不能有成见有偏见,偏爱好生,偏恶差生。“偏爱”与“偏恶”是两种极端情绪,是教师情感的失控行为,对学生个性和情感的健康发展有严重危害。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我们教给他们的知识不是什么与个人截然分开的东西,它们是同人的情感世界融合在一起的。”用教师的爱心和责任,让每一位学生感受到教育的温暖,以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营造民主课堂氛围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的伙伴,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营造民主轻松的课堂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将学生对语文阅读的惧怕转化为发自内心的喜爱,将学生对外界的戒备和抗拒转化为积极乐观和信任欣赏的心态。这将有利于学生个性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健全的人。
为了营造民主气氛,北京语文特级教师宁鸿彬向学生宣布了“三个不迷信”、“三个欢迎”和“三个允许”,即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家,不迷信老师;欢迎质疑,欢迎发表与教材不同的见解,欢迎发表与教师不同的见解;允许说错做错,允许改变观点,允许保留意见。这样,可以充分发扬教学的民主,使学生心理放松,思维活跃,不仅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也使教师的威信得到了确立。
师生间的关系正是通过情感来调节和维系的,突出表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教师的情感状态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情感状态,微妙的表情动作传递着教学的信息,调节和控制课堂教学的进程。若教师的教学情绪轻松愉快,就会促使学生积极性的发挥,更充分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反之,则会压制其潜能和创造性。
教师情感在教学中具有引导、调控、激发的作用,教师情感投入的多少和方式直接影响学生学习过程中情感参与度和接受知识的效率。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促进者。教师积极的情感体验可直接或间接地转化为学生的动机和意志,激发、维护、强化人的逻辑认知活动,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课堂效率。
三.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叶圣陶曾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确立为语文课程的“己任”,第一次系统地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建构其语文课程目标体系。语文教师任重而道远,笔者觉得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
精读为主,鼓励自学。教师要钻研教材篇目,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把握篇目学习目标和主题思想,设计出适合的课堂情境。授课时,要讲求语言传导技巧,“以情发声”“以声传情”,根据教学内容,充分发挥有声语言的表现力,艺术地传导教学内容的情感。课堂上以精读为主,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教材的文本进行详细讲解,包括重点字词句子解析,鉴赏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思考、发问、质疑,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发散性思维,在对语言的鉴赏中发现真、善、美,培养审美情趣。
课下泛读,鼓励积累摘抄。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语文的学习离不开深厚的知识积淀,好记忆比不上烂笔头,鼓励学生们在阅读愉悦自我心灵的同时,不妨养成良好的习惯,做做读书笔记,把那些激荡心灵、饱含哲思、富于文采的锦文妙句摘录一下,或者写简短的评述,表明自己的情感态度。至于阅读的内容,可以是中外名著,报刊杂志,也可是学生配发的读本,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鼓励学生拓展视野,广泛阅读,全面完善自我知识结构。
鼓励学生的质疑精神。高中生的自我意识正在觉醒,表现出较强的批评意识,经常会提出异议,对课文的某些观点或内容不太认同。教师要有宽容的姿态,认真听取学生的质疑,鼓励他们的发现精神,而且要加倍保护学生的批评意识,并利用它发挥情感效应。即使这种批评失之偏颇,甚至毫无道理,教师也应与学生共同进行辨析,以求取得理解和统一。学生提出的想法一旦被接受或得到解释,他们就会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提高阅读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对施教者敬佩尊重,形成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
四.寻找审美情感的激发点
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张嘴”教学手段单一的状况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这个读图时代。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的优势,结合语文学科和学生的认知特点,运用图片、录像、幻灯、音乐、语言描述和动作演示等方式,创造与渲染出适合学生学习的情境和气氛,形成了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重感官刺激,给学生以启发性,给学生以“活”的感受、“美”的感受,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认知能力,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设身处地体会作者的情感。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语文学习中,教师的朗读能力是必备能力,适时地饱含激情地吟诵一个片段,对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对培养学生语言的敏感度都有明显的作用。如果在开课导语、全课结语、分析讲解语、情境描摹语、说明解释语、过渡语、设问语、引伸语等教学语言中都畅流着情感的血液,教师和学生会更易于产生“情感”共振,从而有效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
阅读是青少年与外界沟通交流的一种方式,语文教师可以很好的利用这一优势,积极开展诗文朗诵比赛、辩论赛、分角色话剧表演等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其中,体会诗歌、散文、话剧的情感魅力,同时,在积极参与中实现自我价值感。
立普斯的“移情说”研究对象从审美客体转向审美主体,转向对艺术和审美经验的内部过程和机制的探究,对西方现代美学的走向产生重大影响,也对语文教师的情感教学有诸多的启示。朱光潜先生对“移情说”有所发展,他认为移情不仅是“以我的情趣移注于物”,而且也是“以物的姿态移注于我”。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情感的促进作用,可从情感上更好地引导学生,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庆元.中学语文教育心理研究[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朱光潜.文艺心理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3]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4]魏国良.现代语文教育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韦志成.语文学科教育学[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马晓霞.谈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情感[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2:02.
[7]银洁.阅读教学中阅读心理的培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9.
[8]孙美麟.“移情说”与语文教学[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01.
孙文芳,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