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1年第8期 ID: 140646

[ 雷玲 文选 ]   

《钱塘湖春行》与《天净沙.秋思》教案

◇ 雷玲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2.了解诗歌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特点。
  3.初步掌握诗歌欣赏的一般方法,感悟诗歌意境。
  4.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初步掌握诗歌欣赏的一般方法,感悟诗歌意境。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法学法】诵读法 想象法 合作探究法 归纳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唐诗。宋词和元曲是重要的艺术经典。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一首唐诗——《钱塘湖春行》,一首元曲——《天净沙·秋思》,并且学会一种欣赏诗歌的一般方法。
  
  二.整体感知
  
  (1)作家梁晓声说:读书是一种幸福,老师要补充一句:读诗是一种更大的幸福。老师读,同学们认真听,并标出易读错的字音,听清停顿。(听读)
  (2)现在我们就来享受这种幸福,请同学们自由的大声朗读。(仿读,读准字音,重音、停顿)
  (3)指名说说读诗的感受,并试着读出自己的感受,师鼓励肯定。
  
  三.欣赏诗歌
  
  (一)理解内容,想象画面.
  1.这首诗到底是怎样写出来的呢?让我们穿越时光隧道,回到1186年前的早春时节,这一天诗人白居易骑马去西湖边踏青游玩,来到孤山寺北面,贾亭西面。他看到了哪些景物呢?水、云、早莺、新燕、乱花、浅草。
  2.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怎样的景象呢?生对照注释理解诗歌内容, 发挥想象,把你最喜欢的诗句变成画面,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生准备,师巡视指导)用“我最喜欢 ,这一句描绘了”的句式说说。
  3.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描绘了生机盎然的西湖春光图,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西湖早春美景的喜爱,抒发了作者愉悦的感情)。
  (二)感情朗读,体会其中的愉悦之情。
  师渲染情境:当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沐浴着明媚的春光,花朵绚丽,嫩草青青,耳边响起天籁般的莺歌燕啼。我们身处如此美景也一样会心花怒放,流连忘返,我们试着读出这种愉快之情。
  生练读,指名读,师生评价,指导(轻柔愉悦。最后一句意犹未尽,流连忘返,鼓励读出个性)男女赛读,生齐读。
  (三)品味词语分小组议一议诗中哪些字或哪些词用得妙,简单地说明原因。(如有难度,师示范指导)
  初平、几处、早莺、争、谁家、新燕、乱花、没马蹄(使画面更细腻生动,表意更丰富传神,突出早春的季节特点)。
  
  四.师生共同归纳欣赏诗歌一般的方法
  
  1寻景物 2想画面 3悟诗请 4品词语
  
  五.学习《天净沙·秋思》
  
  古人常常写不同季节的不同景物来表达不同的情感。春天有“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夏天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接下来我们来看看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写了秋季的哪些景物,表达了他怎样的感情?
  A.学生自读诗歌,找到诗中描绘的景物.这些景物给你什么感受?联系景物前的修饰语分析体会:哪个词给你的感受最深?萧瑟悲凉。(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
  B.学生汇报学习成果。学生可能会对“小桥流水人家”是否与这里的悲凉气氛相符产生争议,老师鼓励同学们各抒己见,最后作总结:用小桥、流水、人家做反衬,这种反衬使愁情更为深切,意境更为悲凉。
  C.本诗一词一景,惜墨如金,却描绘了一幅萧瑟悲凉的深秋晚景图,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诗文的理解,发挥联想和想象,参考书上插图,用第一人称来描述这个画面。其他同学随他的描述来体悟诗情(表现了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与惆怅)
  D.感情朗读。渲染情境:深秋的黄昏,我骑着一匹瘦马,独自走在寂静无人的古道上,瑟瑟的秋风吹起枯叶。太阳将要落山,人家炊烟袅袅,鸟儿也将归巢。我的家在哪里?让我们这些长年漂泊他乡的游子一起来倾吐内心的悲哀与惆怅吧,师生共同朗读《天净沙·秋思》。(低缓忧伤)
  
  六.背诵积累
  
  古诗不仅要欣赏,更需要积累。请同学们背诵这两首古诗。(当堂练背,试背。没背好的课后背诵并默写)
  
  七.课堂总结
  
  同学们,诗是文学的最高形式,如果把文学比作连绵的群山,那诗歌就是群山之峰。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已经浸透到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虽然我们刚学的两首只不过是沧海一粟。但只要我们初步掌握诗歌欣赏的一般方法,我们就可用此法去自学一些名篇,继承发扬祖国的优秀文化,陶冶情操,纯净心灵、提高文学素养。
  
  雷玲,教师,现居湖北襄阳。

《钱塘湖春行》与《天净沙.秋思》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