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1年第8期 ID: 140642

[ 杨丹华 文选 ]   

《醉翁亭记》和《前赤壁赋》的比较

◇ 杨丹华

  《醉翁亭记》和《前赤壁赋》是中国山水游记中写得较为成功的两篇,总体来说,文章抑扬顿挫,构思新巧,于平易自然中见出结构之严谨;语言精炼生动,描绘细致精彩,感情深沉含蕴,意境优美邃放。但对比而言,苏文似浑浩流转之长江大河,雄浑恣肆、奇崛奔放;欧文则如碧波荡漾的清池曲水,神韵飘渺、遒丽逸宕。下面我就其相似点和不同点进行比较分析。
  
  一.相似点
  
  1、结构严谨、前后呼应、条理清晰、环环相扣。
  《醉翁亭记》主要是抒发作者的“山水之乐”,所以“乐”是全文的中心;而文章又是游记,“记”的主要对象是醉翁亭,因此“乐”与“亭”就密不可分。一切景物围绕着亭写:第一段写亭的位置和形态,第二段写亭周围的景物和四时景物们的变化,第三段写太守在亭中宴乐,第四段写醉归。同时,一切写“乐”又都围绕着太守:“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四时之境不同而乐亦无穷也”等等。“亭”与“乐”形成了全文的中心和主线,使得文章条理清晰,环环相扣。文章又注意前后文的起伏照应:开头“醉翁之意不在酒……”与结尾“人知从太守游而乐,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相呼应,结构十分严密。《古文析义》中指出:“……其中点染穿插,布置呼应,各极自然之妙,非人所易。……句句是记山水,却句句是记亭,句句记太守。读之惟见当年雍熙气象,故称绝构。”
  同样地,《前赤壁赋》全文紧紧围绕明月、江水之景,进行叙述描写议论,文章起笔不凡,先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后紧写作者与客月夜泛舟于赤壁时所见所感。第二段写触景生情、由欢到悲。第三段紧扣“悲”,写客人解释“悲”的原因。第四段写主人对客人的劝慰,表现作者旷达豪情。最后,主客开怀畅饮,由悲转乐。整篇文章由欢到悲到乐,首尾呼应、构思新颖、层次井然,波澜曲折。《古文释义新篇》余诚曰:“起首一段,就风月上写游赤壁情景,原自含‘共适’之意。入后,从‘渺渺余怀’引出客箫,复以客箫借吊古意,发出物我皆无尽的大道理。……尤妙在‘江上’数语,回应起首,始终总是一个意思……”①。
  2、文章表面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醉意风月的情怀,实际隐藏着失意落暮之情,但最终都体现出自己光明磊落的情怀和旷达的政治家气魄。
  《醉翁亭记》《前赤壁赋》两文皆是作者被贬之后所写的山水游记,虽然当时正处于人生低谷,但文章仍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幅色彩鲜明、清新优美的图画,令人读后如痴如醉,尤如置身其中。如《醉翁亭记》:“临溪而渔,溪深而渔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夕阳在山,人景散乱……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作者巧妙的在这自然美境中安排各种人物活动,使得人、地相当,人物和景物和谐地融为一体,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情怀。又如《前赤壁赋》中:“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多美的一幅“江天一色无纤尘”,空灵缥缈,表现了苏轼醉意风月的情怀。但在我们沉醉于山水的清新空灵、风月的缥缈逸丽时,我们也同时体味到文中所透露出的淡淡忧愁和浓浓落寞。欧阳修治滁有功,但却不能得到朝廷的赏识;苏东坡空有满腔豪情,但却只能“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友麋鹿”来羡长江之无穷、感念人生之匆促渺小。这是怎样的一种痛苦!
  但是,一时的失意并不能打垮作者的意志;人生的无常并不能摧毁作者的气节和情操。传统儒家“仁政爱民”的理想和积极入世的精神使他们面对挫折仍自强不息、泰然面对。苏轼说过:“知命者必尽人事,然后理足而无憾。”“凡可以存存而救之苦无不为,至于不可奈何而后己”。因此,尽管前途渺茫,但他们仍表现出不计较个人得失,在逆境中坦然处之、乐观向上的伟大政治气魄。欧阳修“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形醉心不醉;苏轼“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禁,用之不竭”,堪称豪迈超脱。
  3、对客观景物细密而深刻的观察,准确把握景物的具体特点。
  《醉翁亭记》和《前赤壁赋》都是山水游记,又都要表现作者放情山水、醉意人生的乐趣,故精彩的景物描写极为重要。欧阳修、苏轼在文学主张上都特别强调文章的艺术特征,强调言尽其意,“求物之妙”要求形象生动地反映客观事物,使笔下的景物惟妙惟肖、形神兼备。
  在《醉翁亭记》第二段中,欧阳修写亭周围的景物及四时景物的变化:“若夫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这里极精炼地描绘出山间景物的变化之美,体现了作者极具细致的观察力,使读者如临其境。茅坤曰:“文中之画。昔人读此文,谓如游幽泉邃石,入一层才见一层,路不穷,兴亦不穷。读已,令人神骨修然长往矣”。②
  苏轼热爱生活,肯定人生,对一切事物都观察精细,他特别善于捕捉富有特征的形象进行生动的描写。在他笔下的人情物态,宇宙物象都穷形尽相,生动传神。在《前赤壁赋》中苏轼用白描手法将“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的江景,巧妙地组成一幅生动真切的画面。既写出月夜泛舟江上所见“水天一色”的美丽景色,赞美大自然地神奇美妙,又抒发自己“如冯虚御风、如遗世独立”的身处仙境、忘乎所以的浪漫主义情怀。
  
  二.不同点
  
  1、欧文富于情致,苏文情致理趣兼容。
  欧阳修一生经历坎坷,磨难颇多,为改革时政多次被贬,以及受到政敌们的无耻诬陷,这都造成了他精神上的创伤,也使他对国事、家事、社会人生、朋友之情都有特别深刻的体会,发之于文,形成了感慨气息重、抒发气氛浓、一唱三叹的特点。其文深情缠绵、寓意遥深、极富情致。清人刘熙载认为欧文“幽情雅韵,得骚人之指趣为多”、“吞吐抑扬、令人欲绝”③,在《醉翁亭记》中作者并不是单纯的模山范水、以貌写物为工,而是寓乐于景,让读者在咀嚼之中体会“醉翁之意”,让人读后觉得言意未尽,余味无穷!
  苏轼的游记则有别欧阳修之富于情致,他不是单纯的记述名胜建筑,而总是在精妙的记述中寄寓自己的至理、深情、达观、卓识,也给人以艺术的享受和思想的启迪。刘熙载评价苏轼“叙事有寓情、有寓理、有寓气、有寓识。”④在《前赤壁赋》第四段中“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物各自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这一番话着重表现了作者“变”与“不变”的相对主义理论和“物各有主”的观点。文中围绕明月、江水之景,在叙述中议论,使文章极富情致和理趣,亦表现了作者超然、洒脱、豁达的襟怀。“超然游于物之外”“无所往而不乐”使苏轼在物质需求上能“随缘自适”知足常乐。高唐评价《前赤壁赋》曰:“有慕景处、有寄情处、有感慨处、有洒脱处,此赋仙也。”
  2、心境不同意境也有区别
  前文论述过《醉翁亭记》与《前赤壁赋》文章表面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醉意风月的情怀,实际隐藏着失意落寞之情,但最终都体现出自己光明磊落的情怀和旷达的政治家气魄。但是由于个人的遭遇和思想心境不同,所以文章体现出来的基调和境界也有所区别。
  《醉翁亭记》是欧阳修被贬滁县所作。由于欧阳修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因此面对挫折,他毫不气馁、积极入世,在滁县推行新政。治滁取得一定的功绩后,面对成绩,欧阳修踌躇满志、悠然自慰。文章展现了一幅政通人和、官民同乐的和谐场景。此时的欧阳修把个人的杂念抛诸脑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尽情享受这平淡朴实的美,表现出他那光明磊落、无私奉献的情怀与精神。整篇文章基调较高,意境优美,令人赏心悦目。
  而苏轼作《前赤壁赋》是因文字入狱,无辜被贬,后又做闲散官职,这与他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相悖,所以,《前赤壁赋》可以说是一篇排遣自己内心苦闷、聊以自慰的作品。与《醉翁亭记》相比较,尽管都是描写了山水风月,但境界有别。《前赤壁赋》虽然着重在于表现作者旷达、超脱的豪情,但通过主客对话也可以看出作者对人生无常、英雄气短的无奈。全文基调较低,虚无主义色彩较浓。
  如果从《醉翁亭记》与《前赤壁赋》的文风比较来说,欧阳修文风平易自然、条理畅达、委婉含蓄、偏于阴柔美,苏东坡文风汪洋恣意、姿态横生、文理自然、偏于阳刚之美。但无论是《醉翁亭记》的小桥流水,还是《前赤壁赋》的一泻千里,都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令人陶醉神往。
  
  参考文献:
  [1]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 武汉古籍书店影印,2009年
  [2]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广东出版社,2002年
  [3]刘熙载.《艺概》.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
  [4]刘熙载.《艺概》.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
  
  杨丹华,广东揭阳市综合中等专业学校讲师。

《醉翁亭记》和《前赤壁赋》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