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的雨》是沪教版(试用本)六年级第八单元域外风情中的一篇课文。纵观全文,文章开篇就直抒胸臆,点出“马来西亚的魅力,应在雨季”,文末“马来西亚的魅力,在雨季”与之相呼应。这“应”字的一字之差值得细细品读。
“马来西亚的魅力,应在雨季”,带着对马来西亚的已有认识,带着对马来雨的好奇,作者登上了马来半岛。“满地水灵灵的绿,遍海湿漉漉的岛,隐约的履痕,迷蒙的帆影”,这便是作者最初想象中的马来西亚的雨景。然而登上马来半岛时,感受到的马来雨却是那样的“铺天盖地、爽爽快快、干脆利落”,如此鲜明的差异,不禁使得作者“睡时梦雨,醒时求雨”,一个“盼”字道出了心中对马来雨的期待。
雨,久等未来,旅途似乎也变得百无聊赖。期待之中,雨不期而至。一句“在高脚屋,在街上,在海上,算不准何时来看不清怎么来的马来雨令游客过了几把瘾”拉开了对马来雨的细致描写,而作者对马来雨的情感自此也愈发浓烈。
作者的观察角度从高脚屋到街道上到海上,从屋内到屋外,由近及远,看似没有奇巧之处,却符合了人们观察事物的规律,从最初听觉上单一的享受,到视觉、触觉上的尽情享受,到最后视觉、听觉、触觉全身心的愉悦。
最先吸引人的是那雨声:雨骤时似“金戈铁马声盈屋”;雨稀时似“细乐声中的重音节”。屋顶上,错落有致的雨声有如“大珠小珠落玉盘”;而打在芭蕉叶上的雨声更是“变得很圆润”。“圆润”一词写出了马来雨独特的形态之美,更让人感受到声音的丰满,让读者不由得产生丰富的联想:雨滴于叶,叶上一层天然的植物油脂顿时裹住雨点,富有张力和弹力的宽大的芭蕉叶将雨滴轻轻弹起,雨滴又重落叶面,发出的略显沉闷的声音后,顺势依着叶面滚落。雨的动态之美也呈现在读者面前。芭蕉叶上的雨声和屋顶上的声响仿佛构成了刚柔并济的交响乐。耳畔的这场音乐会,这突如其来的马来雨,给人以听觉上的享受,更带给作者带来了无限惊喜。
可又怎让人能满足于此?于是,不由得想和马来雨亲密接触,伸手去抚摸她,亲吻她,想“尽情地享受”这雨季。那又是怎样地尽情享受的呢?“突来的骤雨如幕,望过去似是风也吹不破的”,“雨点上去溅出的硕大的水花,此起彼伏,是雨的舞蹈”,“雨急,水滴也重,可打在身上并不痛,滑滑地淌到地里去了”。这是触觉上的享受,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精神上的一种愉悦。此时此刻,作者不禁被马来雨深深吸引住了,甚至着迷。只有在雨中,方能尽情地、酣畅淋漓地享受着这份大自然的馈赠。
可这又怎是马来雨的全部呢?循着作者的笔尖,我们更是看到了那更为壮观的海上的雨景。
壮观之一——以天为背景,以海为舞台,“密密的雨千针万线似的,欲将海与天缝在一起,即使烈日当空,雨也会将还和天搅成咸湿一团”;壮观之二——磅礴的气势:“你能直接体会雨的律动,快艇箭似的飞,那雨被拉成斜斜的线条。远处的岛时隐时现,像是五线谱中的‘蝌蚪’,雨中涛声里变成了可视的音符。”快艇在雨中急速穿梭,因角度的不同,速度的变化,似乎周边大小岛屿在雨中穿梭,宛然成了跳跃的音符,而这海中的音符化作了雄壮的声音——雨声和涛声的和鸣。令人不由得想以海为舞台,以天为背景,和马来雨共同狂欢,共同演奏着这部雄壮的音乐剧。
至此,仿佛读者也全身心地融入了马来雨,真正地感受到了马来雨的魅力,彻彻底底地被马来雨所征服,想和马来雨嬉戏,在雨中狂欢,对马来雨的喜爱也达到了高潮。
观景角度不断变化,作者的情感也层层递进,蓄势而上:由好奇—— 期盼——惊喜——着迷——狂热地爱上,与之狂欢。作者因景生情,情到浓时,难以自抑,才真正地体会到了“雨拉开的是幕,是风景,也是风情”,情不自禁地感叹:“马来西亚的魅力,在雨季。”
可见,“马来西亚的魅力,应在雨季”中“魅力”指马来的风景,而“马来西亚的魅力,在雨季”中“魅力”则指马来独有的风情。一个“应”字的情:前者只是作者对马来雨的间接的认知,而后者却是作者对马来雨的直接的感受和热爱。
一字之差,不仅是文章构思上的巧妙,更是作者情感的升华。
姚建礼,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