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所以每个人都要珍惜自己的生命。然而历史前进到21世纪,这个物欲横流的花花世界,人对自己的生命却越来越轻视,逐渐成为权利的附庸品。人与人、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陌生而疏远,很多人在这样的现实中丢弃了道德,迷失了自己,放弃了人的价值和追求,只剩下失去灵魂和精神的躯壳。目前中小学生中自杀、杀人等现象时有发生。在这样的情况下,生命教育无疑是当代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一.语文生命课堂的内涵与特征
语文生命课堂是指将语文与生命教育结合起来,通过语文课堂媒介,在语文教学中贯穿生命意识,理解生命内涵,使学生的生命力得以释放,进而探讨生命的本质,体验生命的情趣,以促进和提高师生的生命境界为目标,促进学生生命总体的生成。
语文生命课堂有三个特征:(1)多元性。“生活处处是语文,语文处处是生活”,语文教学不只是局限在教材里面包含的内容,还将现实联系起来,让语文课堂成为形成学生语文能力和素养的广阔平台。(2)互动性。古人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语文生命课堂不是是静态传授知识,而是教与学的互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加强对生命的对话交流,在对话中,体验生命情感,寻求生命价值。(3)生成性。“生命本身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历程”。语文生命教育是在原有生命知识的基础上生成新的生命意识。这种生成不是胡乱产生的,是具有预见性和多变性的。
二.构建生命课堂的策略与思想
教育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如何使语文生命课堂成为生命成长的殿堂?这是我们教育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1)构建生命课堂的策略
“学高为范,身正为师”,教师是“育人”的主体,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育己”的工作常被忽视。“腹有诗书气自华”“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学生视老师为榜样、长者,教师只有具有良好的生命素养,才会影响学生。教师要提高自身素养,珍视自己生命,多读书,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以发展的眼光来看教学,带给学生积极影响。
其次,挖掘课本中积极的生命蕴含。语文是一门情感学科,语文文本是情感的源泉,然而文本中不是每篇都表现出积极的生命寓意。如陆游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表现自己的孤高,毛泽东的“待到山花浪漫时,她在丛中笑”却借梅花表现自己的乐观。同样是梅花却有着不同的主观体验。这需要老师正确引导学生看待事物。又如王羲之《兰亭集序》“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作者感叹人一生不管以什么方式度过都是转瞬即逝短暂的,美好事物都是浮云,生死是重大事情要慎重对待。如此深刻的人生体验,只要教师能引导点拨,定能激起学生思想的共鸣。
再者,挖掘出学生的生命意识。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创设教学情境,启发学生思维,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体验生命的美好。如学到《荷塘月色》时,教师要传达作者热爱大自然,珍惜美好事物的情感。用歌曲、电影、自制情景剧,让学生体会文中诗一般的语言,画一样的色彩,梦一般的情境,“像亭亭舞女的裙“的荷叶,“羞涩打着朵儿”的荷花,“如流水一般”的荷塘月色,引导学生走进这美好的自然,激起学生感知美,珍惜美,从而引导学生珍惜自己。
(2)构建生命课堂的思想
第一,生命教育是为了培育人,与此同时加强对人生命的关怀。生命课堂不只是为了获得静态知识,但是更不能放弃基本知识的学习。一个无知的人无法理解生命,人只有通过掌握基本知识,才能去领悟高层次的生命。现在有些老师在上《鸿门宴》这课时,单纯的放《霸王别姬》这部电影完成教学,学生只是看电影娱乐,根本无法对项羽和刘邦生命的意义进行评价和理解。
第二,生命教育要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所谓和谐,就是和而不同。每个学生对生命的理解都是不同的,教师不可强加自己的观点,而应尊重学生,换位思考。站在学生角度,通过精心的课堂设计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感悟,形成正确积极的生命价值观。
世界因生命而可爱。现实中有挫折和苦难,但是也存在着勇敢和希望。新课标下,构建语文生命课堂,是语文教学的出路。呵护生命、关照生命,强化生命意识,学生正确的生命价值观才能得以发展,教师的职业价值才能得以实现。
常利,教师,现居西藏昌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