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1年第8期 ID: 140620

[ 渠咏梅 文选 ]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的合理取舍

◇ 渠咏梅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第一课时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接受熏陶的第一步,也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它的重要性不容置疑。一般情况下,可以引导学生从阅读题目入手,紧抓识字教学,掌握一些较为难读、难写、难理解的词语,为读通读顺课文做好铺垫,然后通读整篇文章了解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络,形成整体印象。这些环节是不能舍弃的。在剩下的时间里,教师应该直接切入文本重点内容,指导学生展开学习。由于每个年段的教学要求不同,每篇课文的特点也不同,侧重点也就不同。怎样因课制宜,合理取舍、准确定位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呢?结合平日自身教学实践和听课感悟,以下谈谈自己的几点粗浅认识:
  
  一.自课题而“取”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往往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从题目入手进行教学,我们可以“牵一题而动全文”。一位老师执教《和时间赛跑》第一课时,着重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质疑问难,学生主要提出了两方面的问题:“为什么要和时间赛跑?”“怎样和时间赛跑?”教师以学定教展开教学,在余下的二十几分钟里,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课文1—5自然段解决第一个问题,从爸爸所说的话中体会到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为此我们要珍惜时间。由于取舍得当,第一课时对文本的学习,重点非常突出,也为第二课时学习“作者是怎样和时间赛跑”做了铺垫,课时安排合理、高效。
  
  二.自人物而“取”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写人的文章占有一定的比例,大多着重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以人物为突破口,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尊严》一课讲述的是年轻的哈默在极度饥饿的情况下,仍然坚持自尊、自强、自立,他以尊重自我,赢得了别人的尊重。我校一位青年教师在执教本课第一课时时,便以对主人公哈默的描写为文本学习的切入点,指导学生通过找、画、读、悟相关语句,体会文章对哈默的容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短短的几十分钟里,教学活动紧紧围绕哈默这个人物展开,从多种描写中逐渐认识到人物的高贵品质,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自插图而“取”
  
  教材中的插图色彩绚烂,画面逼真,是对文本内容的生动再现。如果能够找准文本与插图的结合点,巧妙利用,也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将相和》这篇文章中,教材辅以一幅廉颇赤膊身背荆条,跪在蔺相如府前请罪的画面。第一课时教学中,我指导学生认真观察画面,尤其是两个人物的神态、动作,想象人物语言。然后引导学生直接学习“负荆请罪”这部分内容,在初步了解人物的特点和品质之后,进而引发思考:“廉颇为什么要向蔺相如负荆请罪呢?”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继续引导学生学习“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进一步了解人物的特点以及这三个故事之间的因果关系。本课教学的切入点自插图而取,图文并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适时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
  
  四.自中心句而“取”
  
  在教材选编的课文中,很多都有中心句。它们不仅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也是作者的情感抒怀。第一课时教学中,可以按照由整体到局部再回归整体的顺序,紧扣中心句进行教学,做到抓一句而带动全篇,使教学脉络清晰,有效提高教学效益。在《海底世界》一文中,“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出现在文章结尾,是课文的中心句。一位执教老师在学生初读课文后,从文中找出一句话来回答“大海的深处是怎样的?”学生很快便找到了这句话。教师又组织学生经过讨论,明确课文哪些部分写的是“景色奇异”,哪些部分写的是“物产丰富”。这样既抓住了文章主要内容,又明白了文章的写作特点,可谓一举两得。
  
  五.自课后问题而“取”
  
  小学语文教材每一课课后都精心编排了一些习题,既反映了教学的目标和要求,体现着新课程的理念,又对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效利用课后习题,更有效地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我校的姜老师在《北京的春节》一课集体备课时采纳了大家的意见,将课后习题作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线。实际教学中,姜老师便围绕课后习题进行,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的?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学生通过读书、讨论,总结出老北京人从腊月开始做过春节的准备,直至正月十九春节结束,对文章的写作顺序有了正确认识后,重点学习了孩子们都印象最为深刻的除夕一部分,引发了学生的共鸣。
  
  渠咏梅,教师,现居安徽蚌埠。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的合理取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