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高中生“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并且明确了课外阅读量,还在附录《关于诵读篇目和课外读物的建议》中推荐了一批中外经典名著,这对课外阅读的实施与开展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名著是文学星空中最为耀眼夺目的星辰,它丰富、耐读、经典,具有多重魅力,决定了名著作为一种语言宝藏对于人类社会有非凡的影响力。但名著阅读如果没有评价就会落空,于是近年来福建、江苏、山东、江西等地的高考试题已经把指挥棒指向名著阅读考查。然而到目前为止,高考试卷中对名著的考查状况是不理想的。名著考查并没有激起预想中的对经典的阅读热情,反而刮起了一轮新的死记硬背、疯狂训练的旋风。
一.高考名著阅读考查存在的病症
高考名著阅读考查进入了高原期,其主要病症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不顾经典的宏大叙事,而专注于繁琐的细节考查之中。有一个省的高考名著考查选择题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方鸿渐与孙柔嘉订婚后,为了摆脱家庭的束缚,双双与赵辛楣等人一道前往三闾大学任教。他们一行受到了校长高松年的热情和真诚欢迎。(《围城》)”,这道题的错误点有两个,一个是“热情接待和真诚欢迎”有误,另一个则是“往三闾大学任教”是在订婚前。考查时间在订婚前后这个细节,焉能不让师生啼笑皆非,倘若钱钟书先生泉下有知,不知作何感想?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既然高考这样考,于是一线的语文老师就把名著中涉及到的细节都整理出来,要求学生熟读,如此操练,学生还会有阅读名著的兴趣吗?
二是为防止猜题而不顾名著情节发展的大格局,考查名著的情节“冷点”。2011年福建卷就《三国演义》设置了这样一道简答题:请简述《三国演义》中孙皓从即位到降晋的故事。试题参考答案还煞有介事地罗列了七个要点。我想孙皓在《三国演义》中到底有多少戏份而值得在国考试卷上这样大动干戈?与其说是考查名著阅读,不如说是和考生玩“捉迷藏”的游戏而已。
三是混淆名著阅读考查和现代文阅读的考查。名著阅读节选的考查一度受到很多专家和老师的热捧,如2011年江苏卷考查宗璞的《西征记》,这样的考查有助于促进学生对名著的关注,但是由于现代文阅读毕竟只能选取其中的一个章节,因此,从命题者角度看,考试题目的设计既要源于名著节选章节,又不能不考虑到名著的主旨和人物的个性,从学生角度看,需要紧扣文本去思考答题,但仅仅从试卷文本去答题往往可能会窥一斑而不能知全豹,这样的命题还不如选一个独立完整的文本更能体现选拔的公正性。
二.我理想中的名著阅读考查方式
我理想中首选的名著阅读考查方式就是两个字:不考!试想一下,名著之所以“名”,是因为它自身经历了历史的考验,天然拥有了自己的“受众”,如果要用考查来推动名著阅读,那本身就是对名著的亵渎。因此,我认为名著阅读是不太适合考查的。
但如果名著阅读考查是选拔必须的,我认为“兴趣”二字是名著阅读考查得以持久开展的前提。高考的名著考查如果达不到这个目的,那所有的设想就是镜花水月一场空了。
名著阅读如何考?我认为至少应考虑下面几点:
1.考出“趣味”
学生阅读名著的起点是兴趣。如果在名著考查时注意体现趣味性,将会“刺激”学生的阅读兴趣。2009年山东卷的“基本能力测试题”中的这样一道题就令人耳目一新:
古典名著《水浒传》描写的许多人物都称得上是“运动健将”,如果跨越时空,让“鼓上蚤”时迁、“神行太保”戴宗、“小李广”花荣和“浪里白条”张顺参加现代运动会中的(1)跳高(2)游泳(3)马拉松(4)射箭,最佳的对应顺序是( )。
虽然所考内容仍是对名著的浅层认知,但题目的新颖与轻松让人倍生好感。遗憾的是这道题目深度不够,似乎更适合初中毕业生,因此没有能引起人们关注。
2007年台湾大学国文科考试试题有这样一道试题:
(甲)万古丹心盟日月,千年义气表春秋(乙)未劈曹颅千古恨,曾医关臂一军惊(丙)天意欲兴刘,到此英雄难用武;人心犹慕项,至今父老尚称王(丁)由仁居义,传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道;知言养气,充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上引对联各咏一历史人物,若依序排列,正确的选项是:
A.关羽/扁鹊/项羽/孔子 B.关羽/华陀/项羽/孟子
C.文天祥/华陀/刘邦/孔子 D.文天祥/扁鹊/刘邦/孟子。
这道试题把对历史典故的考查以对联的形式体现出来,有文化意识,也很有趣味。
2.考出“真实”
怎样才能考出学生是否真正阅读过原著,而不是吃的快餐?这一点很费思量。目前来看,考很偏的细节并不可取,简答题还是属于较好的一种选择。
以2008年福建卷一题为例:
下面是鸣凤跳湖前的心理活动,其中的“一堵墙”可以有哪些理解?
周围是那样地静寂,一切人间的声音都死灭了。她静静地倾听着,她希望再听见同样的叫声,可是许久,许久,都没有一点儿动静。她完全明白了。他是不能够到她这里来的。永远有一堵墙隔开他们两个人。(巴金《家》)
这道试题导向很好,如果不熟悉鸣凤之死的情节,缺少对人物的准确把握,就不能很好地解答,但再看最近这两年福建高考卷,发现福建卷又回到了简单概括的路子上去了。如2010年“简述高老太爷逼觉民娶冯乐山侄女的相关情节”,与2008年相比就缺少创意,探索一步后没能坚守,不能不算是一件憾事。
3.考出“深度”
各地中考也考名著,因为承受压力较小,所以创新较多,值得借鉴。以江苏泰州中考考查《西游记》的一道试题为例:
“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鲁迅语)《西游记》刻画的众多神魔精魅都具有人的情感。请参照示例,另举一例,具体说明这一特点。
示例:铁扇公主因为与孙悟空有仇,不但不愿借扇,还想加害悟空,可以看出她的重亲情,同时也显示出她胸襟狭隘。
这道试题既考查了对情节的了解概括的能力,而且还考查了学生对名著情节的理解评价。这道题同时具备较大的开放性,体现了限制性和开放性的统一。
另外,湖南省现代文考查的最后一道试题类似于考查文学评论,这一点可以化用到名著阅读考查中来,可以尝试选取一个片段,然后要求学生结合原著中与之有关联的人物情节或环境等展开评论,这样既可以解放学生的手脚,也能体现一定的区分度,符合高考考查的要求。
名著阅读应该坚守原生态阅读本色,挖掘阅读多元价值,充分认识名著在当时以及在今天的价值,以此促进阅读者借此了解社会、观照人生,这就必须要从应试需求阅读走向“阅读生活”。名著阅读可以走系统化活动化的路子,情节性强的可以以故事会、创作小剧本的形式引领学生参与;可以与教材内的文本阅读内外勾连,以课内阅读评点引出课外阅读;可以和影视剧剧本等进行比较阅读;可以以老师做鉴赏讲座为引子,引导学生进行专题阅读,写读书报告。方法多多,关键是我们要跳出应试的角色来思考,就会找到有创意有成效的好点子。
没有名著阅读的语文学习是可怜的。但愿我们的教育、我们的高考、我们的老师能顺利地引领学生们走进名著所构建的浩瀚的世界。
王书月,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姜堰。责任编校:高述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