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1年第3期 ID: 136510

[ 王书月 文选 ]   

高中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思考和实践

◇ 王书月

  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重要素养。口语交际是在一定的语言情境中相互传递信息、分享信息的过程,是人与人之间交流和沟通的基本手段。《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高中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提出了如下要求:“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口头应用的能力,能根据交际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时机和场合,提出话题,敏捷应对,注意表达效果。”这句话中有一个很关键的修饰语就是“实践活动”,这是制约口语交际教学发展的一个瓶颈。
  目前,在实际教学中,口语交际的教学训练基本上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材设计的因素使得口语交际教学没有有效的抓手,一些版本的语文教材尽管设置了相关栏目,但是往往成为教材的点缀;二是受应试教育指挥棒的影响,由于高考无法考查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所以不少老师更多的注重了“读”和“写”的能力的培养,使得口语交际教学成为镜花水月;三是受时代因素的影响,很多学生的交际都依赖网络,除了课堂上的回答提问,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以及学生家庭成员和社会人员的面对面的交流少之又少;四是部分教师对高中口语交际教学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认为听说是与生俱来的能力,不需要进行系统的训练,或者在义务教育阶段已经进行了一些训练,高中阶段只要在课堂上让学生积极回答问题等。基于以上原因,高中口语交际的教学就形成了“人人知道重要,个个知道需要”,但在实践层面上如同海市蜃楼的局面。
  如何培养高中生口语交际的能力呢?联系学生实际水平和语文教学现状,笔者主要采用了组织课堂演说活动的形式,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话题确立:双“本”并重,追求活力
  《毛诗大序》里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口语交际教学同样要遵循这样的原则。现代认识论告诉我们:人的情感方式始终支配着思维的选择和方向。人不可能思考所有问题,但总会对足以引起其注意并使之动情的话题进行思考。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认为话题的选择要坚持两个基本原则:一是以学生为本,二是以生活为本。高中生心智发展已经基本成熟,他们对社会人生已经有了初步的理解,因此,高中口语交际活动的开展不能像小学初中阶段那样由教师包办或变相包办,而应该把学生推向前台,让他们成为活动开展的主角。生活是我们开展口语交际活动的大舞台,也是口语交际话题的取之不竭的资源宝库,因此,从生活中挖掘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是口语交际活动顺利开展的保证。
  在话题确立阶段,笔者坚持“走群众路线”,每学期开始,首先让每个学生都提出几个话题,要求真实,要能展示个性,然后把这些话题打印成一份表格,让班级全体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从中选择大家最感兴趣的话题,并按照先后顺序在班级公布,在整个话题选择的过程中,学生的反应非常热烈。笔者认为“口语交际”首先在于要选择大家能够“相交”的话题,才能形成一个交际的情感氛围和语言场地。或许有人会说这是微不足道的,但正如一位哲学家所言,“一切伟大的行动和一切伟大的思想都拥有一个微不足道的开始”,正因为话题来源于学生,学生在口语交际中就投入了异乎寻常的参与热情。
  筛选出来的话题种类繁多,有时事类的题目,如热点话题“人民币是否应该升值”、“如何看待钓鱼岛争端”等;有思辨类的题目,如“减负是不是就是少做甚至不做作业”、“网络新词的不断出现是语言发展的进步还是混乱”;有想象类的题目,如“我停止呼吸的前一刻”、“一只装满水的玻璃杯,从桌上摔了下来……”;有生活类的题目,如“你认为学生的分数是隐私吗”、“我们的春游哪里去了”等。当然像一些敏感话题,如“中学生生活中存在不存在爱情”、“我们如何与父母亲密接触”等,这些话题都是学生平时十分关注的,选择这样的话题学生有兴趣,教师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回避,关键还在于教师的引导功夫,学生不仅能在活动中进行口语交际,同时也从中学会了做人。一位学生在演说“我们应该如何与父母亲密接触”这个话题时,引用了肯尼迪1960年1月发表的总统就职演说中的一段话“不要问你们的国家能为你们做些什么,而要问你们能为自己的国家做些什么”,并借此来表达了对我们和父母之间关系的感悟。倾听并参与到这样的话题评点之中,无疑会让学生更快更自然地走向成熟。“我们选择的每一个话题都是一颗心,一颗渴望与外界交流、渴望了解大千世界的心,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生活、生命都留下了它探索的脚印。这是一个窗户,在滚滚红尘之外向我们展示了另一个精彩纷呈的世界,这是一个崭新的起跑线,我们从这里走出幼稚的襁褓,走向真正意义上的人生。”学生在随笔中写下的这段话可以说代表了他们的心声。
  当然,要让口语交际活动始终充满活力和魅力,话题的选择必须是动态的,在选择中不断淘汰一些陈旧的话题,增补一些新颖的话题才是明智的选择。
  二、角色定位:学会倾听,合作共赢
  在组织课堂演说过程中,师生的角色定位应该是什么呢?
  笔者认为对演说者而言,首先他是一个倾诉者,他要向他的听众们(包括老师)倾诉他的思考,他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感悟。其次他还是一个倾听者,与即席演讲不同的是,我们组织的演说活动是演说者围绕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去展开,因此学生是可以事先准备的,在准备时期,他是一个倾听者,他要学会吸纳他人的建议,在演说结束后,他又要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在反刍中修改、总结、提高。
  其他学生的角色定位也同样如此,但与演说者不同的是,他首先是一个倾听者,他要学会尊重,学会宽容,更主要的是学会倾听。对同一个话题,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认识,通过倾听他人的演说,跟自己的思考相比较,别人的演说有什么新颖之处?自己的所思所想有何不足之处?可以怎么改?如果换个角度思考,又该如何着手?经常这样思考,个人的思维能力必然会得到锻炼提高。然而,每个人的语言风格也不同,有人幽默风趣、妙语连珠,有人情真意切、句句含情,有人洞彻人生、老练辛辣,如此等等。知人论文,领略人生的不同风景,不亦乐乎!而每一个话题结束后学生的评点交流,不仅体现了个人的智慧,更在互动合作中最大限度地开掘了个人的潜能和集体的智慧。“如果学习者从学习对象变成了学习主体,教育的民主化才是可能的。当教育采取了自由探索、征服环境和创造事物的方式时,它就更加民主化了,而不是一种给予或灌输一项礼物或一种强制的东西了。”①
  演说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定位首先应该是一个领导者,但正如美国后现代教育家小威廉E·多尔认为的那样,教师也仅仅是作为学习者团体的一个平等的成员,不过是“平等中的首席”而已②。在学习中教师的作用,并没有被抛弃,而是得以重新建构,教师从外在于学生的情境转向与情境共存,教师是内在于情境的领导者,而不是外在的专制者。在演说这样的动态过程中,不是为完成一个任务,而是作为一个开端,教师也参与到这个话题的思考中,及时的肯定,简要的指点,无疑会把学生的思考和感悟引领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教师集领导者、学习者于一身,会更大程度地展示其学识水平,展现其人格魅力。
  三、活动过程:展示真我,文语并重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教学应注重培养人际交往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如有自信心、有独立见解、相互尊重和理解、谈吐文雅等。”课堂演说活动的开展,不仅着眼于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形成,更着力于学生个性、人格、心理的培养。目前教育中的一系列功利主义行为,已经严重制约了语文教育的发展。长期以来,用思想教育的方式取代语文教育本身的独特方式,使学生的人格养成处于严重萎缩的状态,而用“文科教学理科化”这样的理工教育的思维模式也必然会让学生在人格、个性、心理、态度、观念和知识结构等方面变得薄弱残缺。不少学生学了十几年的语文,却无法有效地与人交流,流畅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感情。这正是我国几十年来缺乏人文内涵和民主底蕴的教育所收获的冷酷回报,是语文教学的大悲哀。

高中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思考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