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叶”是文人骚客钟爱的形象,林庚先生在《说“木叶”》一文中有详细的阐释。他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关键是“木”。“木”在形象上两个艺术特征:第一,“木”有落叶的因素;第二,“木”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有疏朗的秋天的气息。[1]笔者在多次拜读大作之余,有些许疑惑。现不揣冒昧,以《全唐诗》、《全宋词》等语料为基础,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木”字的最早意义成就了“木叶”
正如林先生所说,“木叶”也就是“树叶”,但在我国古典诗歌中很少用“树叶”。[2]笔者对《全唐诗》、《全宋词》进行了穷尽性统计:《全唐诗》中共用“木叶”73次,用“树叶”28次;《全宋词》中共用“木叶”18次,用“树叶”1次。虽然“树叶”占一定的比重,但不能动摇“木叶”的主体地位。笔者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树”不具有“木”的语文意义。
木(木)《说文·木部》:“冒也。冒地而生,东方之行。从屮,下像其根。”[3]《段注·木部》:“谓巾也,屮象上出,巾象下垂。”[4]我国古代的文字学家把用字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来解释字义的方法叫声训。虽然后来因这种方法泛滥而遭到人们的诟病,但是声训作为一种重要的训诂方法,在一定范围内有着重要的意义。《说文》用“冒”来解释“木”用的是就声训的方法。通过《宋本广韵》可以查到“木”和“冒”的反切资料:“木,莫卜切”;“冒,莫报切”。[5]两字的反切上字相同,都是“莫”,属于明钮;“木”的反切下字“卜”属于屋韵,“冒”的反切下字“报”属于号韵。可见,“木”和“冒”声钮相同,都为[m];韵母相近,分别为[u]和[au]。两字在语言特征上很接近。
黄侃先生曾经说过:“盖文字之基在于语言,文字之始在于象形、指事,故同意之字往往同音。”[6]这是告诉我们语言先文字而存在,最早的文字多象形字和指事字,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意义上也想通,即“声进义通”。“木”和“冒”字音相近,意义上也是有联系的。“木”的最早的意思是可能是出土之苗,是动态的。曹炜先生在《现代汉语词义学》一书中说:“形象色彩义其实是一种联想义的一种,不过是一种特殊的联想义,一般具有形象感的语词,均具有形象色彩义。”[7]“木”会使人联想到苗破土而出的形象,它的形象色彩意义是“冒”。由“冒”很容易使人想到生长。张联荣先生把“人们对事物的一种本质的、全面的认识,但可能是非本质的表象的认识”,“称作词的语文义”。[8]笔者认为“木”的语文义“生长”。
春去秋来,花开花落,本是自然现象。但伴随着的是岁月流逝,韶光不再,壮志未酬。文人很容易因看到落叶而悲伤。但这不是文人故弄玄虚,其中渗透着他们浓浓的生命意识和因时光流逝功业未成而伤感的情结。据统计,在《全唐诗》、《全宋词》中“木叶”大都与秋季连用。
(1)江皋木叶下,应想故城秋。——王勃《临江二首》
(2)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古意》
(3)索索凉风动,行行秋水深。蝉鸣木叶落,兹夕更愁霖。——高适《东平路作三首》
(4)芜然蕙草暮,飒尔凉风吹。天秋木叶下,月冷莎鸡悲。——李白《琴曲歌辞·蔡氏五弄·秋思二首》
(5)江上日多雨,萧萧荆楚秋。高风下木叶,永夜揽貂裘。——杜甫《江上》
(6)风满潮沟木叶飞,水边行客驻骖騑。——徐铉《送陈秘监归泉州》
(7)空阶下、木叶飘零,飒飒声乾,狂风乱扫。——柳永《倾杯》
(8)江山满眼今非昨。纷纷木叶风中落。——秦观《一斛珠·秋闺》
(9)天容云意写秋光。木叶半青黄。——范成大《朝中措》
(10)长条折尽还依旧。木叶下平湖。雁来书有无。——辛弃疾《菩萨蛮·送祐之弟归浮梁》
以上(1)至(6)选自《全唐诗》,(7)至(10)选自《全宋词》。“木叶”跟“秋”、“十月”、“凉风”、“雁”等与“秋”有关的意象相连,与“下”、“催”、“落”、“飞”、“扫”等与“落”有关的动词连用。可见在诗词中,“木叶”固定和秋天落叶相结合。从春起之苗到深秋之叶是植物生命的一个轮回,很容易引起人们的感伤。在诗词中,“木叶”或“木”本身既不能表示落叶,也不表示枯黄,只是人们习惯把它和秋天连用罢了。
树《说文·木部》:“木生植之总名也,從木尌声。”[9]《段注·木部》:“植立也,假借为尌豎字。形声包会意。籀文从豆不从豈者,豆柄直,亦有直立之义。”[10]可见“树”是集合名词,是静态的。它的形象色彩意义是“挺拔”、“树立”。在“树叶”一词中,“树”只起领属的作用,修饰限定“叶”。在《全唐诗》和《全宋词》中有关“树叶”的诗句都很少,是因为“树”并不含有“生长”的语文意义,不包含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
(11)树叶初成鸟护窠,石榴花里笑声多。——王建《宫词一百首》
(12)坐愁树叶落,中庭明月多。——白居易《前庭凉夜》
(13)重阳过后,西风渐紧,庭树叶纷纷。——晏殊《少年游》
(11)(12)均选自《全唐诗》,分别表示春天和秋天的树叶。(13)是《全宋词》中唯一一首用“树叶”的词,是“重阳”之后的“树叶”,是要“纷纷”下落的。纵观《全唐诗》和《全唐词》,写秋天的树叶多于写春天的句子,主要是文人自古有悲秋的情结,并不是因为“树叶”本身有特别的意义。
二.“落木”和“落叶”的产生和“落木”的落寞
从《说“木叶”》一文可以看出,“木叶”一词产生于春秋战国,发展于魏晋,沿用于唐宋。林庚先生认为“落木”是由“木叶”发展而来的,上面的分析表明,出现“木叶”的地方,几乎都有“落”字。笔者认为,“落木”实际是“落木叶”的紧缩和习用,“落叶”可能是“落木”的口语词。统计表明,在《全唐诗》中用“落木”24次,用“落叶”204次;在《全宋词》中用“落木”10次,用“落叶”47次,文人们用“落叶”的机会远远多于“落木”。
语言发展的过程,是言文趋合的过程。蒋绍愚先生认为:“在近代汉语的初期,那些新产生的词语一般不能进入较正规的书面语言中,即使是口语中很常见的词语,如果用在诗文中,也被认为是‘鄙俗’。”[11]“落叶”应该属于比较幸运的一个,它和“落木”共存的局面得到了延续。在《元曲选》中用“木叶”82次,“落木”50次,“落叶”93次。
宋以后,市民文化繁荣,文学不再是贵族的专利。居于庙堂之高的诗歌逐渐降温,居于朝野的话本、小说逐渐兴盛。在话本和小说中,落叶不再像以前那样引起人们的重视,笔者统计了《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等小说,“木叶”、“落木”几乎绝迹,“落叶”也出现得很少。
三.结语
综上所述,“木”字最早意义是诗人用“木叶”的初衷,沿用“木叶”是受前代文人的影响。“树叶”是常见的事物,人们很少用“树叶”是因为“树”缺乏“木”所具有的语文意义。“落木”是“落木叶”的缩略,“落叶”是“落木”的口语形式。世界上没有永恒的东西,只有产生、发展、消亡才是永恒的规律。随着市民文学的发展,“木叶”和“落木”最终也免不了落寞的结局。
注释:
[1]岳丽.古典诗歌中的木叶意象[J].文学教育.2009,(5).
[2]林庚.说“木叶”[A].林庚.唐诗综论[C].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9](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4][10](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
[5](隋)陆法言,(宋)陈彭年,(清)黎庶昌.宋本广韵[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6]黄侃,黄焯.文字声韵训诂笔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7]曹炜.现代汉语词义学[M].广州:济南大学出版社,2009,5.
[8]张联荣.古汉语词义轮[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5.
[11]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参考文献:
[1](清)彭定求.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2003,7.
[2]唐圭璋,王仲闻,孔凡礼.全宋词[M].北京:中华书局,1999,1.
[3]赵义山.元曲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4.
[4](明)施耐庵,(明)罗贯中.水浒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1.
[5](明)施耐庵.三国演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11.
[6](明)吴承恩.西游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8.
[7](清)曹雪芹,(清)高鹗.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7.
乐建兵,四川南充西华师范大学2009级汉语言文字学硕士研究生;朱国,四川南充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2009级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