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散思维是指从一个信息源中引发出不同结果的一种思维方式,也就是对同一事物进行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探索。
目前,从小学生写作情况来看,作文的主要弊端有以下几种:结构的模式化,语言的程式化,材料的通用化。如写人则千人一面;状物则万物一色;叙事说明,则往往拾人牙慧。以上的问题很多都是属于思维方面的,如学生的思路狭窄,思维混乱,思维僵化。而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不得不归结到作文教学的失误:重指导轻练笔,重形式轻内容,重课内轻课外,重共性轻个性。这“四重四轻”的现象,既影响了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又阻碍了学生思维和个性的发展。所以在作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特别是加强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显得特别重要。我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深入探索,大胆创新,在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有较深的体会。
一.加强“双基”教学,优化思维环境
发散性思维的展开,必须建立在牢固掌握丰富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只有记忆系统中的知识越丰富,思维的发散点越多,才能越容易广泛地联想和进行深入的逻辑思维推理;发散思维的展开,还必须建立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应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写作方法和写作技能。实践证明,学生写作的基本技能越熟练,思维的发散点就越多,作文在立意、遣词、造句、结构上就越有新意,作文表现出的水平也就越高。同时,教师要注意多方面给学生创设和优化思维环境,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有效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能力。如班级可以自己创办学生刊物、作文集给学生们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使学生在收获到快乐的成就感中强化作文的动机。
二.激发创新兴趣,鼓励思维求新
兴趣是人们对某种事物或活动产生快感和兴致的激发剂推动器,强烈的兴趣是靠学生在求异质疑中产生的。只有对作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方能在研究和探索中达到一种乐而忘返,如痴如迷的地步。同时,兴趣还可以培养人的主动性和顽强性,能强烈地吸引人去创新和探索,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在作文教学中加强学生发散性思维运用的兴趣,关键是要激发学生的“求异心理”。现在图书市场的作文指导书籍令人眼花缭乱,网络信息也令人目不暇接,这对于扩大阅读面有好的一面,但不少学生缺乏创新精神,为了写出有模有样的作文,默写、套写范文的现象比比皆是。鉴于此,教师一方面要让学生知道作文贵在独辟蹊径写出新意,对学生标新立异的作文要给予肯定和鼓励,另一方面要使学生知道默写套写范文后果的严重性。要让学生知道富有新意、充分体现个性的作文才是受欢迎的。在教师大力鼓励创新下,学生形成创新意识和兴趣,就会努力去进行写作活动,创造性思维也就会活跃起来。
三.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是寻找多种思路,求得多种可能答案和设想的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有利于学生发挥想象力,表现自己的个性,而发散思维的关键是打破思维定势、突破常规。
(1)鼓励大胆想象,开拓思路
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在创造性活动中离开想象便寸步难行,作文尤其是这样,没有想象力的作文读起来毫无生机。大胆的想象能活跃学生的思维,这无疑是开拓作文思路的重要途径,作文教学应大力鼓励学生想象,多做想象力的训练。思维是想象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本身的创造性思维因素,着重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从而为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打下基础。这可以结合平时的阅读教学进行训练,如《山中访友》这一课作者把山中的老桥、森林、溪流等想象成一个个的朋友与之对话,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校园中的一个事物从而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穷人》、《卖火柴的小女孩》可以用续写故事的方式想象主人公的命运。有的文章中有一些省略号,我们可以设计一些结合语境来想象省略的内容。这些实用可操作性的方式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有很大的帮助,只要在平时阅读教学中坚持训练,长期下来学生的想象力就会有很大的发展。
(2)激发联想火花,教给联想方法
作文不仅离不开想象,而且更离不开联想,特别是发散性的联想。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创设作文情景”、“结合参观,访问,看生动画面,激动人心的场面,即兴提问”和“就一人一物,进行联想比赛”来激发学生联想的火花。在此基础上,结合阅读和参观指导,教给按时间为序的纵向联想法,以空间为线索的横式联想法,对比联想法等等。也要教给学生在表达时,引入联想的方法。如:“看着看着”“听着听着”或“看到这里,我不由得浮想联翩”等。接着按上述联想法进行单项的创造性联想分格训练,最后鼓励学生在作文时经常去创造性思维。在讲评时,要着重讲评并给予高分或较高的评价。
四.优化教学过程,教给发散思维的方法
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多数教师往往过于注重引导学生研读和模仿范文,抹杀了学生的个性,以至于作文抄袭成风,话语统一假话连篇。这种“仿写”“摹写”出来的东西虽然辞藻华丽,结构合理,但是仔细研读这些文章,让人耳目一新的东西很少。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优化作文教学,有目的地对发散思维进行训练。作文教学中发散性思维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从题目入手多角度审题,即在指导学生作文审题时,提出审题要求,鼓励学生多侧面、多角度,深入灵活地审视题目的内容、要求,审清题目的范围、体裁,提示题目的意义、重点等。如有一次写《我的老师》,全班几乎三分之二的学生都写我如何关心他们的事情,一点新意也没有。针对这种情况我启发学生:老师身上除了有这些优点之外还有哪些缺点?老师的性格脾气怎么样?老师还有哪些爱好习惯?经过我的点拨,学生茅塞顿开,马上写出了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我。后来我又有意识地对他们进行写妈妈、写同学等写人的训练,他们自然就知道该怎样来写了,也不会犯千人一面的错误了。
其次,可以引导学生从中心上多方面选材。有些作文的题目限制了文章的中心,学生在作文时更容易出现雷同,这更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写出各具特色的文章来。例如:《妈妈的爱》这个作文题很多学生都喜欢写“妈妈雨中送伞”“病中照顾我”来表现妈妈的爱,特别是初写者爱出现这样的问题。在指导写这类作文时我启发学生思考:妈妈的爱并不仅仅出现在这些特定的环境中,可通过妈妈的语言表现妈妈的爱,如一个善意的谎言,啰啰嗦嗦的唠叨,和风细雨的批评来表现妈妈的爱;还可以通过妈妈的动作表现妈妈的爱,如给你细心地挑手上扎的刺儿;还可以通过妈妈的神态来表现妈妈的爱,如看到你的进步或退步时的神态来表现妈妈的爱。听到我的点拨,学生顿然领悟。
除此之外还可以引导学生从同一个材料中多方面立意。为了克服学生作文思维单一,不善于变通的弊病,教师在指导学生写同一材料的作文时,要引导学生挖掘同一材料的多义性。如在指导学生写《登山》这篇习作时,可启发学生从这样几个角度去立意:通过记叙登山途中看到的赏心悦目的美丽景色,把中心定为“对大自然的热爱,或对家乡美好河山的赞美”;受《挑山工》这一课的启发,通过写登山途中的感受,把中心定为“做任何事情要想获得成功,必须脚踏实地的努力”;通过写登山远眺的感受,把中心定为“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多侧面的立意,即立出新意,学生的作文才会不落俗套,才会彰显出与众不同的特色。
总之,对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训练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不断的探索实践,学生的习作才会出现“百花齐放”的局面。
杨红艳,许海涛,教师,现居湖北竹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