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1年第8期 ID: 140635

[ 杨小兰 文选 ]   

音乐诗的情感魅力

◇ 杨小兰

  在中国古代文艺王国中,诗与音乐的联姻是相当普通的现象。音乐的情绪性和中国古代诗人抒情气质的沟通,使古代诗人多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从而推动了诗与音乐结合的日臻完美。诗与音乐的联姻,主要指两方面:一是以诗入乐(以乐配诗和以诗配乐);二是以诗写乐,即以诗、词、曲等写音乐的内容,如乐人、乐器、乐歌、乐曲的演唱演奏进程及音乐典故的运用等等。后者,即本文所说的音乐诗。音乐能直接唤起情感,它主要从情绪上影响听众的精神面貌,诗歌通过意象,从情感上拨动读者的心弦。音乐诗,往往呈现为特定的情感世界。
  面对国破家亡的锥心之痛,诗人往往借写乐事来常渲泄。当异族的铁蹄踏遍中原大地、大江南北之时,诗人感受到的是:“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刘辰翁《柳哨青.春感》)正直而有良心的士大夫们,在音乐诗中往往构筑起一个又一个充满了对被侮辱迫害的乐工乐妓们的关切之情景。而那些歌舞乐妓、受宠于皇帝的宫女佳人,诗人同样为她们不公平的遭遇和可悲结局义愤填膺,唱了一曲曲动情的挽歌。唐代的何满子,是一位来自异国的歌手,在唐宫中为皇帝吟唱多年,仅因一次偶然的过失就被处死。张祜为此写下了催人泪下的《宫词》:“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短短四句诗,读来不禁潸然泪下。
  由于音乐能给人以深刻的情绪记忆,所以音乐诗中还大量表现了诗人的离情别绪,抒发诗人的思乡念友之情。“横笛怨江月,扁舟何处寻。声长楚天外,曲绕胡关深。相去万余里,遥传此夜心。”(王昌龄《江上闻笛》)由于对故人的怀念,诗人只好将难以排解的幽情,借助笛声传到万里之外的故人心中。范仲淹的《渔家傲》是一首绝冠千古的边塞词,其中“四面边声连角起”,“恙管悠悠霜满地”等音乐描写,极富边地特色,使这首词充满了苍凉、悲壮的气氛。
  “外在反映”常体现在人物听音乐时或欣赏完音乐后的表情、语言或行动上。比如当人们如痴如醉地沉浸在音乐声中时,常常出现如下表现:或闭目颔首,或扣指击拍,或目不斜视,或侧目扭身等。总之,所有的注意力全都集中在音乐上了。
  “内在感受”即写出听众在受到强烈的音乐刺激后获得的种种感受,即融情于音。融情于音是音乐欣赏中的最高境界,是除了语言以外任何方式都难以表现的,因此“绘声”是作者们孜孜以求的。比如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中的两句诗:“昆山碎玉凤凰叫,芙蓉泣露音兰笑。”前一句以声喻声,说箜篌的声音清脆得像昆仑碎玉那样动听,柔和得似凤凰鸣叫那样悦耳。后句以形喻声,用芙蓉哭泣、香兰欢笑(都很妖美)来比喻乐音由低音向高音的舒缓转变。
  白居易在《琵琶行》中也用修辞写音和烘托写音等方法多角度多侧面地描写了琵琶声。在“修辞写音”中,他着重运用了“比喻绘音”的方法。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八句诗就用了七种现实的声音作比喻,给人以难得的音乐享受;而由奇特想象力构成的精巧比喻,又给读者以良好的语言熏陶。在“烘托写音”时,诗人分别写了听众以外的反映和自身的内在感受。其“外在感受”体现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诗中,白居易用月白、船静来暗示船上所有的听众在乐曲终止之后,仍然沉浸在琵琶声所构成的艺术氛围中,借此烘托出演奏者演技的精妙绝伦,乐曲终了“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写出琵琶乐曲终止时的特点,跟钢琴曲子最后用主和弦终止全曲一样具有显著的艺术效果。余音绕梁,大有孔子听韶乐“三月不知肉味”之妙!当然,《琵琶行》一诗写得最多的还是诗人自己听音乐时的特殊感受。从开头的“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声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到“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诗人从始至终都在用心听琴,用心解音。诗人和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有众多的相似相通之处,故于冷月寒江之中邂逅相遇时,便同病相怜,惺惺相惜。所以不管是琵琶女拨发声还是凝绝暂歇,诗人都能从中听出无尽的幽恨,都能感受到其中的深意。唯其能解透对方寓于琴声之中的心声,这才会出现“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动人场面。
  
  杨小兰,教师,现居湖北当阳。

音乐诗的情感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