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1年第8期 ID: 140597

  

作文教学的举三反一

◇ 陈鸿儒 陈严

  一.“教师下水”思想
  
   叶圣陶先生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为《文汇报》写的《“教师下水”》一文中说:“语文教师教学生作文,要是老师自己经常动动笔,或者作跟学生相同的题目,或者另外写些什么,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经常动动笔,用比喻的说法就是‘下水’。”“这无非希望老师深知作文的甘苦,无论取材布局,遣词造句,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而且非常熟练,具有敏感,几乎不假思索,而自然能左右逢源,这样的时候,随时给学生引导一下,指点几句,全是最有益的启发,最切用的经验。学生只要心领神会,努力实践,作一回文就有一回进步。”
  
  二.举三反一的内涵与教师下水的意义
  
  作文教学中的“举三反一”就是指教学中先给学生提供多个范例,让学生反复阅读,并在老师的点拨讲解下融会贯通,然后让学生独立地有创意地写一篇类似的文章。教师下水是作文教学中举例的最有效方式,因为教师下水能够使教师体会到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教师“下水”试作之后,对于写作题目是否符合学生生活实际,写作要求偏高还是偏低,学生在选材、立意、组材等方面可能出现哪些问题,就有了切身体会。同时,教师下水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愿望,调动其写作积极性。教师在学生动笔之前,或者在作文讲评课上,拿出自己的“下水”文章,与学生共同评议,使学生感到作文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事情,经过努力,自己也能写出好的作文来,从而消除学生对写的惧怕心理。
  
  三.“教师下水”的方法
  
  首先,“作跟学生相同的题目”。如果按照下水时间的先后为标准,“作跟学生相同的题目”的方式有三种,即“先作”、“同作”、“后作”。“先作”就是“事先准备”。教师事先写好范文,在向学生提出作文的话题后,对相关“理论”进行浅显易懂的简要的讲解,然后让学生阅读自己的范文,并按照本次作文训练的要求对范文进行必要的评析,让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这种方法能有效地增强作文的模仿性。“同作”是指教师和学生就同一材料或话题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作文的方法。比如,师生同时参加一项活动或同时读一本书籍,然后写参加活动的见闻、感受或写读书的体会等。这种做法,能在师生相互竞争中营造平等氛围,能在师生共同感受、相互交流中集思广益,能增强作文的选优性。“后作”是指教师在学生独立完成作文后再根据学生作文弊端所写的促进学生修改的下水文。这种做法是在学生完全自由写作之后的补充校正,特别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创能力。教师要写好下水文,就必须熟知学生的心身特征,熟知学生的习作规律,必须把自己变成学生,用学生的眼睛看,用学生的头脑想,用学生的语言表达。这样,下水文才能让学生感到老师的文章与自己的水平贴近,才能让学生感到老师文章的绝妙之处,产生“跳起来摘苹果”的愿望。这样的下水文才具有针对性、示范性、指导性。
  其次,“另外写些什么”。1973年,叶圣陶在给一位业余教育专职干部的信中,在回答怎样才算是做好一个语文教师的询问时写道:“当语文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不是马马虎虎,粗枝大叶)看书读书的好习惯。写东西也一样,不论写个纸条,写封信,写一篇墙报的文章,都要正确老实,实事求是,不瞎说,不乱说,不糊里糊涂地说。看书读书写东西都是要干一辈子的事儿,养成了好习惯,不仅是个人的益处,对于社会生活和各项工作也大有益处。假如不养成好习惯,那就反过来,对个人、社会、工作总有或大或小的害处。”每个语文教师都希望自己教出来的学生不仅对个人,而且对社会生活和各项工作大有益处,而决不是相反。但是,教师光有这种良好的愿望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长期坚持扎扎实实的工作和研究,方能把自己良好的愿望变为现实。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每一位教师都必须具备很强的责任心和事业心,有了责任心和事业心,自然会开动脑筋去解决和处理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工作负担重,靠别人或是靠其他办法,对改变现状都是无济于事的,只能是自己解放自己,一定要动脑筋,想办法自己解放自己。经常动笔写作,应该是语文教师的一种生活习惯,但是,现在许多教师没有这种习惯。广义的下水文指教师经常动笔,所写的各式各样文章,如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虽然这些文章不能与作家的作品媲美,但它们能够让教师在广泛涉猎中掌握各类文章的基本特征,提高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训练自己的创新思维。
  
  陈鸿儒,陈严,教师,现居甘肃会宁。

作文教学的举三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