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1年第8期 ID: 140609

[ 王芹 文选 ]   

语文阅读教学的三个步骤

◇ 王芹

  传统课堂上,一篇篇优美的文章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之下,被分析得支离破碎,呈现于学生面前的只是枯燥的文字。课堂上没有朗朗的读书之声,只有一个个苦思冥想的表情。笔者在高一阅读教学中,一直尝试着以下“三部曲”,现归纳出来,供各位同仁参考。
  
  一.诵读——培养语感
  
  老舍先生曾说:“除了注意文字的意义而外,还注意文字的声音与音节。这就发挥了语言的音韵美。我们不要叫文字老趴在纸上,也须叫文字的声响传到空中。”如果培养了学生诵读的习惯,可以让阅读教学事半功倍。正如叶圣陶先生曾说:“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
  在教学中,首先教师要“身先士卒”,在课堂上积极地范读。《故都的秋》这篇经典的散文,“发出的是带有强烈个性的自己的声音,洋溢着回肠荡气的诗的调子”。预习时,学生对这篇文章反应比较冷淡,但是当听了我的范读之后,一时教室里寂静无声,全班同学都被深深地感染了,继而掌声响起,学生很快自觉地融入到物我交融的意境中了。其次是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以此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如在学习《小狗包弟》一文时,我组织了诵读挑战赛,竞赛进行得非常激烈,长长的一篇文章在不知不觉中,被学生饱含感情地诵读了很多遍,没有了昔日“被读”的现象。学生在诵读中领悟到了巴金老人严于解剖自己的伟大人格。为了纪念“九·一八”事变,我组织了诗词朗诵会,比赛时很多学生读得泣不成声,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听众。一系列的活动激发了学生诵读文本的兴趣,我发现学生不再喜欢默看书,而是乐于“读”书,朗朗的读书声声声入耳,经过三个多月的朗读训练,学生的语感在朗读中增强了,让我倍感欣慰。
  
  二.精读——提升理解
  
  新版高中语文教材编审说明阅读部分指出:“理解、分析能力的培养,贯穿高中三个年级。”理解分析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求教师应当注重平时的有效训练。只有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训练学生精读文本,在分析、思考的过程中,学生才会透过现象发现本质,理解能力会逐步得到提高。
  在教学中要积极地引导学生精读文本,积极地找寻文本中可以启发学生思考的点,以此提升对文本的理解。如在教学《祝福》一文时,我没有让学生泛泛地去找祥林嫂的种种不幸,只抓住“捐门槛”这一细节来探究主题。我引导学生抓住这一片段的重点词和关联词语,让学生的认知由感性上升到理性,明白正是鲁四老爷所代表的封建礼教封建思想,阻断了祥林嫂的生路,把她逼向了求生不得,欲死不能的境地。再如在学习《老人与海》一文时,我和学生一起以“独白”为突破口,使学生认识到独白是老人内心活动的外在表现;独白也能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独白还能突出中心,表达主题。通过精读把原本很抽象的“硬汉”精神具体化形象化,这有助于学生形成高尚的人格和道德情操。在教学中时时地引导学生精读文本,培养其思考分析的习惯,让其懂得关注文字背后隐含的信息,以此提升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
  
  三.泛读——拓展知识
  
  语文犹如海洋一样广阔无边,我们学习的教材只是沧海之一粟,正如鲁迅所说:“如果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在教学过程中,将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适当配合,力求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以课文为例子和凭借,以点带面举一反三,以此提高语文能力。
  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横向与纵向相结合的方式,有条理、有系统的扩展学生的泛读内容,让我们的教学“形散而神聚”。首先是横向拓展,主要原则是以点带面,将教材与之相关的内容,适当提供给学生,开阔学生的眼界,在更为广阔的领域中,汲取更多的知识。如在学习《飞向太空的航程》一文时,让学生自读了《人类飞向太空所面临的问题》,弄清了人类飞向太空所面临的问题,适当的拓展,让学生收获更多。其次是纵向延伸,如围绕某一作家或者围绕某一话题,将其深入研讨,形成专题的研究,以此拓展课文的内容,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如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时,让学生搜集古今中外写秋的名篇名句,将其拓展成“秋”专题的学习,将阅读深化。在学习《荷塘月色》时给学生补充了季羡林的《清塘荷韵》,让学生在比较阅读中,了解了两位大家的文风和不同的人生感慨和领悟,以此加深其对文本的理解。
  阅读能力历来被尊为“学习之母,教育之本”。让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将诵读、精读、泛读三者相结合,让阅读教学真正落到实处,使学生的语文学习真正回归本真。
  
  王芹,教师,现居湖北当阳。

语文阅读教学的三个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