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语文教材有几处令人费解,现择其二三就教于方家。
一.“经验”是否应该补注
【原文】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第一次去露营,第一次动手做饭,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看见雪,第一次看到自己的作品用铅字印出来……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但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周苏珊《第一次真好》)
《现代汉语词典》对“经验”的注释有两条:①由实践得来的知识或技能;②同“经历”①(亲身见过、做过或遭受过;体验)。明显注释①属于大众心理,如此“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就动宾搭配不当了。注释②虽不合大众心理,但就全文内容而言,它就是“经历和体验”的意思。这种意义罕见的词语,如果不补注,学生可能会一头雾水。
二.真的“毫无疑问”吗
【原文】有时我甚至还看到蝈蝈非常勇敢地纵身追捕蝉,而蝉则惊慌失措地飞起逃窜。就像鹰在天空中追捕云雀一样。但是这种以劫掠为生的鸟比昆虫低劣,它是进攻比它弱的东西,而蝈蝈则相反,它进攻比自己大得多、强壮有力得多的庞然大物,而这种身材大小悬殊的肉搏,其结果是毫无疑问的。(法布尔《绿色蝈蝈》,黄亚治译)
众所周知,“毫无疑问”就是一点疑问也没有,用在这里有悖常理。为了说明绿色蝈蝈的捕食技能,文中先拿体型很大的鹰追捕体型很小的云雀作比较,云雀的命运当然“毫无疑问”;但说到绿色蝈蝈“进攻比自己大得多、强壮有力得多的庞然大物,而这种身材大小悬殊的肉搏”,按常理,其结果理所当然是绿色蝈蝈被蝉捕获,而这又与“蝉没有武器,只能哀鸣踢蹬”的结局相违背。此处是否将“出人意料”误译成了“毫无疑问”?
三.该谁“妒忌”谁
【原文】我扔入一片梨,一只蝈蝈立即占住它。谁要是来咬这块美味的食物,出于妒忌,它便踢腿把对方赶走。(法布尔《绿色蝈蝈》,黄亚治译)
妒忌,《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占有了梨片的那只蝈蝈的境遇要好,它怎么会忌妒“来咬这块美味”的蝈蝈呢?我认为,改“忌妒”为“愤怒”更符合这只占有梨片的蝈蝈的心态。
四.是“他们”而不是“他”
“然而外祖母又怕都是孩子们,不可靠;母亲又说是若叫大人一同去,他们白天全有工作,要他熬夜,是不合情理的。”(鲁迅《社戏》)
如果是“要他熬夜”,“他”指代谁?上下文不但没有交代,相反这一分句的前面是“他们白天全有工作”,看来这里的“他”确实是应改为“他们”。我对照了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里面也是这样写的。这并非编者的失误,而是鲁迅先生的笔误。
五.“有几点火”通而不妥
“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鲁迅《社戏》)
“歌吹”属于听觉范畴,可以与“听到”搭配;“几点火”则属于视觉范畴,与“听到”不能搭配。而“还有几点火”又是不可删去的,否则“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便没有着落了。因此要在“还”与“有”之间加上“仿佛看到”或者“望见”,如此就通而且妥了。
六.语序需调整
“有一次,从隔壁要了一只新生的猫来。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三妹常常的,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的拖摇着,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郑振铎《猫》)
从以上语段来看,这只新生的猫来有两个特点:外表上花白的毛样子好看,内在的个性很活泼。花白的毛样子怎样呢?――"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很活泼”主要体现在三妹戏猫时猫的系列行为方面。因此“很活泼”最恰当的位置在“三妹”之前。即便如此,“很活泼”还应补加主语。
余慧芬,郭西合,教师,现居湖北阳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