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依葫芦画瓢。”对青少年来说,模仿是他们成长过程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人无模仿,无以立世;文无模仿,无以立文。近年来,关于作文的模仿现象,引起了教育界的普遍关注,人们对此所持的观点也不尽相同。然而不管是赞同也好,反对也好,都无法改变这样一个事实——从模仿到创新,是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
模仿与鉴赏结合,从名家名篇与优秀例文中感悟。教育学研究表明,只有由易到难,螺旋上升,逐步积累,才能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写作训练也要构建一个完整的训练系统,给学生一点启发。以名家名文为例,如朱自清的《绿》开头和结尾。开头写到“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结尾写到“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教师轻轻一读,学生马上能感悟到本文在写作手法上用的是首尾呼应。这需要语文老师掌握一手的作文资料,订阅大量的作文刊物,经过老师的选择,与学生一起鉴赏优秀文章,如南通市的中考优秀作文《让我轻轻地告诉你》中开头写道:“亲爱的童年叔叔,容我这样称呼你吧!安徒生,随着我童年的逝去,很久没再翻开你的童年了。可是你也许不会知道,这里,我要悄悄的告诉你,我那颗幼小的童心依然还在,依然记得你给我童年带来的欢乐。”(开头)“让我悄悄地告诉你,你永远印在我童年的记忆中……(结尾)”学生经老师点拨后,点题可以在文中开头轻点,文末巧点。学生在以后的写作过程中无形中用到这些写作技巧。当然除了这种点题技巧,还可以让学生模仿写题记,写各种不同形式的开头,写各种形式的结尾,讲究用词造句的凝练,构思立意的缜密等。在名篇例文的引导下,学生视野拓宽了,思维活跃了;在品评鉴赏中,学到了写作的语言技巧、写作方法等。在老师的启发、鼓励下,学生进行思维迁移,创作自己的作品。这样,学生的写作兴趣也会得到提升。
模仿与尝试结合,在课堂作文与考场作文中学仿写。作家叶文玲在谈写作时就说过:“作文要有真情实感,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能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作文需要学生自己的观察、思考和感悟。根据课文中的名篇,或是优秀作文,教师讲述时可以抓好优美的句子、精彩的段落、巧妙的结构让学生进行模仿,无疑是有益处的。而要模仿出好的文章,用他人的意境,那才是深层次的模仿。通过模仿,不仅要达到形似,更重是能达到神似的境地。曾记得在写作中教给学生如何确立写作的立意,在开头轻点、文末巧点时,文中还可以穿点,一位学生在写《幸福的滋味》一文时不仅用到开头轻点:幸福就像一只蝴蝶,想要刻意追寻,但怎么也追不到,倘若你静静地坐下,它就会悄悄地飞到你的身边。在文中也用到穿点,第二段结尾:我快乐地感觉到,幸福滋味就是太妃糖的香甜,沁人心脾。第三段结尾:我想,现在幸福的滋味就是青春路上,一路奔波,一点苦涩,一地芬芳。第四段结尾:这幸福的味道又一次在心头荡漾……这样的文章层次清晰,给老师一目了然的感觉,也不易离题,在现场写作中能获得较好的效果。这就是模仿的魅力。
模仿与创新结合,让学生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模仿是初中生写好作文的必由之路之一。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模仿能产生表象,因而从任何外部动作中分离出来,有利于保持动作的内部轮廓,成为日后形成思维的准备。”模仿得好,其实是一种创新,因为创新是离不开模仿的,所以在作文教学中应重视模仿,但模仿不能停留在纯粹的“依样画葫芦”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模仿中,又要使他们从模仿中走出来。模仿不是抄袭原文。模仿只是写作的一个方法,学生通过模仿开拓自己的思路,并加以发挥,最终变为自己的东西。开始求“与他人合”,其后必须“与他人离”,模仿时要加以创新,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如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脱化来的,并且王勃句较庾信句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记得曾在一篇满分作文中《曾经错过的机会》看到这样一句话:“当心灵走上了歧路,我只能一错再错。”没想到学生在一次作文居然这样创新:“当心灵走上了歧路,我可千万不能一错再错。”巧妙地变换了原意,获得了好的表达效果。
模仿,是指导学生作文入门的一种手段,但不是唯一途径,它也有着本身的局限性。我们要的是学生“入格”,达到一定程度,就要领他们“出格”或“越格”。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形成自己独特的写作体验,从而达到提高初中生的写作水平的目的。
吴青松,教师,现居江苏南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