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翻开当代女作家黄蓓佳的作品《心声》,再次细细品读,心里不由得一次次默念:这是心灵的呼唤,是孩子心灵的呼唤。
《心声》不以情节设计引人,也不以形象塑造见长,却以深沉的思想内涵、凄楚的人物形象和令人伤感的语言表达感染读者。
李京京,一个在乡下长大的孩子,爷爷的水烟袋和朴实的故事点亮了他的童年,与童年伙伴妮儿的纯真生活滋润着他幼小的心灵。那些只是令人怀念的往事,长大了回到城里,一切都改变了,再也见不到亲爱的爷爷和亲密的伙伴了。在家中,他听到的只是爸爸妈妈的吵架声,生活是灰暗的没有温暖的;在学校,他是沉默的,不被老师重视,不被同学看好,生活在被人遗忘的角落里。有一次老师要上公开课,朗读的文章是《万卡》,他与万卡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这使他有了朗读的欲望,这种愿望让他不安,他渴望老师能给他一个机会。但不幸的是老师以“嗓子沙哑”为由拒绝了他,他再次陷入痛苦之中。回家路上的一片静悄悄的树林让他的愿望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万卡》的故事让他回忆起童年的美好往事,让他那颗孤独的心得到了一丝温暖和慰藉,于是,他读懂了万卡,读懂了那种“期待、盼望、急切”的心情。这种阅读的幸福是短暂的、酸楚的,因为“林子里静悄悄的,两只小蜜蜂在附近嗡嗡地飞”,最终“心里难受极了”。回到学校,当他听到赵小桢带着撒娇腔调的朗读时,他从心底里叫出来:“不是这样的!”李京京的好心得到的是同学的“哄笑”和讥讽:“你又不是老师。”公开课上,当老师安排的表演因赵小桢的慌张中断时,李京京终于“咬紧了嘴唇,郑重地举起右手”,全班只有他一个人举手!他的勇敢和坚定让他获得了朗读的机会。遭遇相似,情感相通,让朗读充满感人的魅力,让“教室里一片寂静”,程老师声音发颤……他用自己的朗读赢得了朗读全文的机会,也赢得了大家的刮目相看。
读罢此文,我们不禁为李京京不幸的遭遇而伤感,为他的孤独昏暗的心灵担忧,更为李京京纯真的愿望所感动,这本是他合理的权利,却往往被某些东西压制了。他的心声让我们心酸,让我们震撼,在心灵的震撼中,良知让我们萌生出一种愿望:让课堂成为每个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不要担心他们出错。
再想想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一些老师跟小说中的程老师是何等的相似。为了上一节公开课、观摩课,他们悉心安排每一个细节,为了达到一节课的完美效果,连每一个环节提问都设计好了。他们只有一个目的:我呈现给听课老师的是一节师生配合默契、没有一点差错的课。而在听课方也有这样的听课准则:一节好课就是老师提出和设计的问题学生都能顺利回答与解决,学生不能在课堂上出现任何失误。
就是这种目的,让文中的程老师放学了还在为公开课搞布置;就是这种目的,当李京京“结结巴巴”地说出了自己的愿望时,老师却以嗓子沙哑为由,干干脆脆地回绝了他,即使“哪怕是几行字的那么一小段呢”的请求也不能满足。其实这位老师就是怕李京京这样的学生给她出丑。一个孩子的纯真愿望被老师的武断和自私打蔫了。一个多么可怜的李京京啊!
再看看我们的教室里,五六十个学生中又有多少个李京京因种种原因被老师遗忘在角落里?即使有时大胆地去表现却因出错而被老师、同学嘲笑。学生不正是出错的年龄吗?倘若他们什么都会,还用老师教吗?这不由得让我想起读过的一本书上写的一个案例:几个外国老师慕名到中国听一名国家级教师的课。这节课上师生配合恰到好处,不断迎来中国听课老师的阵阵掌声。下课后,陪同听课的中国领导不无自豪地问外国老师听课的感觉,外国老师说了一句让中国老师们目瞪口呆——学生们什么都会,老师还用教吗?
教室是可以出错的地方,学生就是最容易出错的人。学生还不成熟,出错是正常的,因为出错,才会有点拨、引导、解惑,才会有教育的敏感、机智和智慧,才会有对学生巨大的宽容、乐观的期待,以及真正的爱护和保护。让学生出错,也是对人的价值和精神生活的关怀和尊重,并且是一种超越,可以让学生永远有“神圣的好奇心”,进而去创造。学生拥有了好奇心,就可以突破旧习惯的束缚,摒弃功利之心,让好奇心在“出错”中发出神圣的光彩,那么,人文精神、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才能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和体现,学生才会有神圣的创新。
既然如此,我们的教学不要刻意去求顺、求纯、求完美,让课堂成为每个孩子展示自我的地方,让教室成为孩子敢于出错的地方。其实,出错了,课程才能生成,课堂就是在出错和改错中鲜活起来的,这样的课堂才是最美的,学生的生命才是最有价值的。但愿我们的教室成为学生出错的地方!这是心灵的呼唤。
杨俊锋,教师,现居河南宝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