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1年第8期 ID: 140589

  

语文学习中如何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 王文明

  我们都知道,小学生大都喜欢学习语文,到初中学习兴趣就出现了两极分化,到了高中大部分就不喜欢学语文了。有的说我很想学好语文但不知该学什么,该怎样学。这直接影响到了学生的成绩及日后的发展。我认为: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初中阶段是关键,此时一定要让学生保持学语文的兴趣,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形成独立学习的能力。那么,在语文学习中如何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让学生学会个性化阅读,有自己的阅读模式
  
  新课标在对阅读的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小学生没有阅读基础,需老师指导,到了初中,老师应根据文本的具体形式,帮助学生建立起一套适合自己的阅读模式,让他们进行个性化阅读,自己去获取知识营养,进行相互交流,切磋探讨,辩难释疑,共同提高。例如:
  (1)自己解决生字、新词。通过查字典、词典,理解字、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并学会运用。
  (2)背诵优美的句子和段落,在写作中大胆运用,并逐步把握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的技巧。
  (3)简要概括段落层次大意,理清思路,把握文章结构,理解主要内容。文本不同,结构不同,概括的方法也应有区别,不要死搬硬套。
  (4)归纳作者的语言特色。每个作者都有个人的语言风格,朱自清的清新雅丽、老舍先生的典雅朴实等等,都应让学生去具体体会。另外,还要关注一些常用修辞手法的运用特色,关注不同句式的表达效果有何区别等等。
  (5)总结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文章作者要传达什么思想观点,自己受到什么启发,哪里写得最精彩,有哪些不能理解的地方,可在课本上批注,可在笔记本上总结,然后和同学交流。
  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特点,学生应掌握的重点、难点也都不一样。帮助学生找到这些路径,他们就会轻车熟路地自己去阅读,去探究。
  
  二.培养课外阅读的爱好,能向同学推荐自认为优秀的作品、文段,并说明理由
  
  学生在课堂上养成了自己的阅读习惯,具有了自主阅读的能力,并提高了自己的阅读兴趣,在课外,他们就会自觉地去读书。不论是新课标中推荐的优秀作品,还是与教材上的文章或作者相关的篇目,学生都会去阅读。平时我要求每人每周在班内的板报栏中推荐一首诗词、一篇或一段文章,并写出自己推荐的理由。一开始,部分学生是从《唐诗宋词元曲选》等资料中抄录些文字,后来逐步要求他们必须自己写,文字多少没关系,但要说出自己的理解和体会。我不断发现学生能从不同地方寻找资料,如有人从《中国古代文学史》中选抄一些作品和作者的生平事迹,自己组织文字。这些都开阔了学生的阅读视野,提高了他们的阅读和表达能力。对于散文、小说类作品,学生只要能说明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哪些修辞手法表达效果很动人,自己有什么感受就可以了。不提过高要求,不要让学生为难,让他们很乐意去读,去介绍。有时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这样更能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理解的能力和水平。
  
  三.养成经常自主写作的良好习惯,能对自己的文章进行修改
  
  初中的前两年是课外阅读的黄金时期,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写作习惯的大好时期。新课标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我平时要求学生每周写一篇不少于五百字的作文,要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每天写一篇读书笔记,字数可多可少。学生在交作文之前一定要进行自己修改,老师对学生的作文,只批不改,有问题的地方画上红线,学生自己进行修改。同学之间还可以互相评改,互相交流写作体会,沟通情感,形成合作意识。老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写作热情,培养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学生作文中出现的问题,不宜在班内大肆讲评,应该进行个别指导。对于学生的优秀作文,要尽量提供发表的机会,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快乐。对于读书笔记,学生互相交流,老师适当抽查即可,讲究质量,注重实效。对于那些优秀的读书心得也可在校报校刊、班内墙报上发表,以鼓励他们认真读书,搜集资料,相互交流。
  新课程改革的关键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更要大胆地给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的机会。只要我们用心去做这些工作,他们的语文学习就会出现新的面貌。
  
  王文明,教师,现居河南林州

语文学习中如何体现学生的自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