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1年第8期 ID: 140608

[ 仓峰 文选 ]   

写作教学中的三种语言训练

◇ 仓峰

  中学生在考试中语言能力的匮乏,在某种程度上,与教者在授课过程中训练的有效度有关。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较好地改善学生写作的语言面貌。
  
  一.关注手边的诗词歌赋
  
  诗词名句,向来是有表达凝练、内涵深刻、脍炙人口的特质。如果能将原材料重新包装,整合在自己的文句中,或者以一个全新的视角,加以演绎,使原意若隐若现,从而产生独特的风味。譬如依然是元好问的《鹧鸪天》“葱茏花透纤纤月,暗澹香摇细细风”,可以简化成“纤纤月,细细风”,或者“月纤纤,风细细”。 不同的语言结构,产生的艺术效果是不同的,尽管材料是相同的。好的语言如同一席艺术的华袍,穿在思想的身上很合体、很美好,有利于思想内容的展现。再如,苏轼《赤壁赋》中“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可以演化为“沧海之一粟,天地之蜉蝣”,将原文中不同的句式变化为句式相同的对句。
  
  二.关注文言文阅读中的人物传记或者人物评论
  
  人物传记是通过对典型人物的生平、生活、精神等领域进行系统描述、介绍的一种文学作品形式,它能表达和反映人物的特征和深层精神。现在的练习中不乏这些文言文,在讲评时深入而细致的赏析会带动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新的解读。而课后的人物简评小训练更可以让学生放开手脚,纵横驰骋。在学了《晋书·嵇康传》后,学生写了一篇关于嵇康的人物简评,题目是《我心目中的嵇康》:
  一封《与山巨源绝交书》既行于世,世人知其不可羁屈也。
  一曲《广陵散》余音袅袅,时人莫不痛之。
  是你,虽美词气,有风仪,却土木形骸,不自藻饰。
  是你,虽龙章凤姿,天质自然,却恬静寡欲,含垢匿瑕。
  是你,虽才华横溢,却自在逍遥,却只愿做那弹琴咏诗、自足于怀的“竹林七贤”之一,与六人神交。
  是你,虽有奇才,居贫而锻于树下,却不愿与那钟会为伍。
  你只做你自己。是因为妻子,还是因为名节,你始终与司马氏的高官厚禄绝缘。
  于是,你便成了嵇康。
  这段文字是学生对嵇康形象的自我解读,是冰山水下的八分之七,是学生发挥创造性和想象力,将他的想法带到作品中去,对作品进行解构与再创造的结果。原文《嵇康传》中内容多为叙述,在从容的叙述中表现嵇康不屈服于司马政权的铮铮铁骨,是史传笔法;而上文中学生从抒情的角度,极力颂扬“非汤武而薄周礼” “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嵇康,角度不同,效果一样,语言文字中表现出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关注写作语言的思辨性
  
  近年来,作文的命题原则是:坚持“真实性、抒情性、思辨性”。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要渗透真情实感并且具有思辨性,过去那些套路型的作文,已经不会再得高分。平时应该在“精彩的人生事件、诗化性表述语言、精致的结构布局、辩证性深邃议论”在这个写作标准上进行训练。
  每年的高考作文都是一个热点话题,人们对高考作文的关注已远远超过它作为一道题目应承载的分量,高考作文似乎已成为每一年度的社会道德观、价值观、文化观等等上层建筑领域的折射抑或引领。而以下附加题文言文阅读更是如此:
  《资治通鉴》:“臣光曰: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昔齐桓公不背曹沫之盟,晋文公不贪伐原之利,魏文侯不弃虞人之欺,秦孝公不废徙木之赏。”这段文字是作者希望太平盛世的执政者要以诚信蓄养民众,不要欺骗百姓。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天下大治。
  其中涉及四个典故,句式相同,气势恢宏,论证有力。第一层从“王者”“霸者”“善为国者”“善为家者”四个角度,围绕“不欺”;而第二部分用四个典故论证诚信的重要,是为举例论证。反观学生的议论文,往往堆砌事例,以至文体不清。这是因为对中心缺少思辨力,思考问题浮于表面,不能深入。在分论点的设置上,尽量注重内在的逻辑联系,比如,意气是一个人生命的支撑架,意气是一个团体成功的基石,意气是一个国家富强的号角。这三个分论点由个人到团体再到国家,层层拓展,层层深入,深刻阐释意气的重要。
  有些文言作品思辨性较强,如《六国论》、《过秦论》,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突出思维训练。结合议论文的写作,指导学生如何选取论据,如何进行论证。
  以上三个方面是从学生手头的三种题型着手的,只是给出范例。其实提升学生的写作语言层次还有其他角度,这需要在实践中总结。无论怎样,关键在于效果。“不管白猫黑猫,逮到老鼠就是好猫。”笔者以为最有效的是距学生生活最近的,学生最易上手;否则好高骛远,浪费了时间,也降低了写作兴趣。
  
  仓峰,教师,现居江苏盐城。

写作教学中的三种语言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