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1年第8期 ID: 140573

[ 周晓平 文选 ]   

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 周晓平

  《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语文实践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我们应努力创设平台,让学生联系已有知识和生活积累,尽可能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理解课文,提升语文素养,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一.深度引读,于抑扬顿挫中感悟积累语文
  
  案例:[教学片断一]
  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一、二自然段,想一想主要写了什么?(指读、正音)
  生:主要写了远古时候,力大无比的后羿射下了九个太阳,为老百姓解除了苦难。
  师:显然,要是大家再用点心读,想一想句子的意思,体会一下其中的感情,一定能读得更好!请用心练读,想一想哪些句子应特别注意,该怎么读?
  生:我觉得特别要读好描写“后羿射日”的这句话,因为这儿的“登上”“运足”“拉满”“一口气射下”都充分体现了后羿的力大无比和英勇。(此生试读,效果很好!)
  生:我觉得读“嗖—嗖—嗖”这句话时,既可以读成延长音,也可以用短促连续的语气读成“嗖嗖嗖”,因为后文说是“一口气射下”。(该生试读,效果很好)
  师:多会读书呀!这就是个人体验、创造发明哪!(师激励后,生更活跃!)
  生:我觉得要用“严厉、命令”的口气来读后羿对最后一个太阳说的话,因为后羿是胜利者,是英雄,是主宰。(学生练读并体会)
  生:我觉得“直晒得大地冒烟”“老百姓实在无法生活下去了”也要用心读,要读出老百姓的“苦难”来……
  师:(情境设置:多媒体投影“十个太阳”的苦难图和“后羿射日”的英勇图)让我们一起在这样的画面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反思: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是语文学习的开始,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最主要的实践活动。读的方式很多,有自由读、分角色读、配音读、引读、默读……每次选择怎样的读法,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读书需要而定。但无论选择怎样的读法,我觉得每一次读书,都应该是学生再一次充分接触语言文字材料,语感得以培养、语言得到积累、语素得以提升的潜移默化的过程。
  以上案例中,我组织了四个层次的课文朗读。其中第三次的深度引读,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由探讨语气语调引向了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人物情感的体验,他们不断地在语言文字中迂回,使读好课文变得水到渠成;第四次的情境设置,更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他们通过抑扬顿挫的朗读深切传达了课文要表达的情感,这就是在读中感悟、读中积累。
  
  二.鼓励表达,融“知、情、能”一体使用语文
  
  案例:[教学片断二]
  师:谁愿意有声有色地讲一讲“后羿射日”的故事?(情境设置:多媒体课文插图;同时准备一张弓)一生上台声情并茂地讲故事。讲完后,其余学生评点。
  生:我觉得XX同学讲得很生动,如果再加上一些动作演一演、脸上的表情再丰富些,一定会更精彩!
  生:我觉得讲故事时,除了使用课文语言外,还可以根据意思再补充一些内容,如描写十个太阳带来的灾难时,就可以添加“老百姓辛辛苦苦种的庄稼全死了。地上裂出了很大的缝,他们没有吃的、穿的,实在无法生活下去了”等。
  生:我认为还可以把书上的话转换成自己的话说,比如后羿对最后一个太阳可以这样说:“从今以后,你必须老实一点,要不然,你那九个哥哥就是你的榜样。”
  师:同学们,集体的智慧真了不起。请大家听了点评后,重新整理,再一次讲故事。(学生讲得具体生动,赢得了会心的微笑和热烈的掌声)
  反思:促进读写能力的提高和思维的发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说”既是学生读懂课文、听懂老师讲解的反馈,又是学生进行“写”的伏笔,如果课堂上没有了“说”,必然是一潭死水。怎么来提高学生“说”的能力呢?只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施以“说”的实践,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逐渐内心感悟、掌握技巧、运用语言、发展思维并不断创新,才能逐步提高驾驭语言的能力,有所收获。而这种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点点滴滴,时刻记上心头而有意为之。长年累月,终于使学生达到善于表达的境界。
  上述案例中,学生读故事时对后羿形象的讨论,不仅促进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是他们情感、态度、价值观取向的体现,表现了他们对后羿“忠情神勇”的敬佩。讲故事的演绎过程,不仅使课文主题得到深化,而且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使他们在运用语言并创造语言的过程中,把读课文、明道理、训思维、鸣感情融为一体。
  
  周晓平,教师,现居江苏无锡。

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