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1年第8期 ID: 140654

[ 陈文君 文选 ]   

应重视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

◇ 陈文君

  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是中学语文课程教改方向的根本目标。语文素养的培育要求教师树立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用新型、合理的教学手段实现培育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和运用能力的目的。在新课改教学中, 教师着意于学生语文素养培育的形式可谓是五彩纷呈,却叫人莫衷一是。我认为万变不离其宗。
  
  一、保根。在语文教学中,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仍然是语文教学之根。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是在语文教学中努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美感体验。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学养就可以逐渐丰厚起来,语文之根就可以四处生发;学生形成了积极的生活态度,感受就会日见深刻,语文之根就可以不断深入;学生有了健康的美感体验,情思就会日益畅达,语文之根就可以更加坚固。保根就是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积极生活态度和健康美感体验。
  “读”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基本途径,它是学习之母,智慧之源。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要培养和提高学生读、听、说、写的能力,离不开“读”这个根。读、听是语言的吸收和理解;说、写是语言的表达和运用。叶圣陶先生解释得极为透辟:“听,也是读,是用耳朵读;说,也是写,是用嘴写。”没有吸收和理解,就谈不上表达和运用。学生只有通过读,学习了人家是如何运用语言来表情达意的,才有可能自己去驾驭语言,表情达意。
  1.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默读习惯。默读是学生获到知识的主要手段。首先要在课堂上给学生留有足够的安静的默读时间。不少时候我们总担心课堂讲解的时间不够,多数学生还没读完,便开始讨论。殊不知默读的过程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内在的口头语言的过程,“此时无声胜声”。学生边读边思考,有利于对课文的感知、理解、鉴赏和吸收。
  2.在课堂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是最常用和最基本的方法,包括教师范读、学生单读、和师生合读等,其心理过程特点是:视觉中心→语言中心→说话中心→听觉中心→阅读中心。这是一个眼、脑、口、耳协同活动的过程,多种感官通道被利用起来了,能充分发挥感知的积极功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范读胜于讲解,因为范读能直接把学生带入课文境界。学生通过各种朗读,能增强语感,再现意境,加深对课文的感知理解,培养听的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增强口头表达能力。
  3.重视课内外优秀篇目的背诵。背诵是我国传统的阅读教学方法,它在默读和朗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强化记忆,巩固阅读成果,积累语言材料。这对促进学生深入地领会课文、培养记忆能力、提高表达能力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根深才能叶茂,本固方可枝荣。非读无以广识,有知才会有能。通过阅读激发起来的思维,犹如整理得很好的土地,只要把知识的种子撒上去,就会发芽、成长,取得收成。
  
  二、壮苗。如何才能使学生的语文之苗“枝繁叶茂”呢?也就是说我们的语文教学如何开展才使得“读写听说”训练有序有效。做到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就要转变观念,改变方式,改进方法,就要以学生的“学法”为目标,使学生真正“得法于课内”。
  做到语文教学的有效要正确处理阅读与练习,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关系。阅读是基础是根本,学生读得越多,理解能力越强,在阅读的同时,辅之以相关练习、既可以加深理解,又能使理解力得以巩固和加强。但一味空做阅读练习,则费时费力且见效不大。因此,阅读与练习,应以阅读为主,练习为辅。阅读与写作也是相辅相成的,读可以带动写,写可以促进读,即“以读带写,以写促读”,做到读写结合。
  
   三.“结果”。显而易见,“结果”就是“结”出语文教学之“果”,这“果”就是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并形成能力,达到高水平;就是让学生获得内在心灵的成长、人格品质的提升和文化品位的提高。这也是语文新课改的目的所在。语文教学能否“结”出这一硕“果”,就在于语文教师的“保根”与“壮苗”是否有真功夫,是否肯下功夫。只要我们勤于“保根”,善于“壮苗”就一定能“结”出语文教学之“果”。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语文素养包涵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和运用能力,它的培育绝非速成之事。但只要教师在教育观念、专业素养或教学技能方面有改善的坚定信念和主动意识,学生语文素养的成功培育就为期不远了。
  
  陈文君,教师,现居甘肃高台。

应重视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