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1年第8期 ID: 140621

  

品位课堂的三个层面

◇ 金庞 藤丽霞

  品位课堂是师生在课堂活动中充满激情的并且是和谐的生命形态,是遵循一般规律,遵照师生共同的生命需要,追寻生命答案的过程,因此,课堂的表现应该是师生平等互动的,激情迸发的,灵魂展现的一种生命形态;应该是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给学生以生命的收获和升华,让学生产生憧憬的一种形态;也应该是教师的生命价值得以展现,心灵得到激荡,并获得新的生命启迪的一种形态。品位课堂在核心指向上应该包括三个层面:
  
  一.表层——外在的形态,即指向课堂中外显的、师生和谐的生命活动
  
  师生在课堂上和谐的生命活动形态是多方面的。从外在的形态上看,它应该是在平等的环境下,有讲解,有聆听;有品味,有欣赏;有规定活动,更有现场生成的综合形态。从内在的精神上来说,它应该是师生的个体激情得到释放,心灵得到碰撞,人格得到尊重,在激情碰撞、心灵交流中形成课堂特有的“精神场”“生命场”。从效果上来看,它应该是知识得到掌握,思维得到训练,能力得到提升,心灵得到涤荡,思想得到表达,价值得到生成。
  从教师的行为层面来说,包括教师在课堂上服饰得体,站姿端正,行为端庄,教态亲切等。最为重要的是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表达(包括肢体语言),因为教学的本质就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教师课堂的语言不仅要严谨、简洁,赋有学科素养,还要有幽默感,针对性,吸引力等。要通过语言感悟、启发学生,开启智慧的窗口,铺开求知的道路,打开能力的引擎;帮助、导引学生形成平等的互动,和谐的合作,有效的探究;激发、引领学生打开情感的阀门,点燃思想的火花,扬起理想的风帆。
  从学生层面来说,包括学生坐姿、站态的端庄,仪态的大方,以及每一个学习行为的规范。最为重要的是学生课堂学习中表现的积极、主动,以积极的心态,主动思考,主动探究,主动获得;以得体的语言,主动表现,主动交流,主动表达;以批判的精神,主动反思,主动追问,主动评判,主动调整、提升。
  以文言文教学为例,教师在授课时,内容上往往更多注重的是掌握常见文言实虚词意义和用法,识记通假字,解释活用词、多义词、古今异义词,翻译重点句子,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内容等。在形式上,教师在课前编好讲义,或制作好PPT,在课堂上让学生填写;或者设计好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回答。这样的课,在本质上,是忽略了学生的存在,忽略了师生的平等地位,课堂更多的时候是学生“被主动”,被提问,被检查。因为,教师的设计是源于教学的任务,源于教材的需要,源于考试的需要,课堂中有了知识掌握和能力的提升,但少的是学生主动积极,少的是激情的点燃,智慧的开启,思想的勃发,少的是生生的碰撞,师生的碰撞,少的是轻松、愉悦,少的是默契和融洽。
  因此,唯有教师激情、智慧、思想的勃发才会有学生生命激情的点燃,师生对等的对话,课堂中热烈的氛围,才会有师生共同的课堂价值追求,才会有师生和谐的生命活动形态。这样的课堂才是品位课堂的表现形态。
  
  二.中层——内在的精神(思维、思想、心理、情感等),即着眼课堂中师生内在的思维、思想、心理、情感等
  
  品位课堂中层着眼的应该是师生内在的精神(思维、思想、心理、情感等)。因为表层中,师生在课堂中展现的生命形态是由其素养、修养、追求、智慧、情感、心理等内在的精神因素决定的。因此,有品位的课堂首先着眼的应该是教师的品位及其形成的要素。教师是课堂的参与者、引领者、组织者,是“课堂中的首席”。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唯有教师的品位,才有可能有课堂的品位;唯有教师对文本有品位的理解,才有可能引领学生高品位地理解和赏析,追寻高品位的思维和价值;唯有教师有品位的组织,才会有课堂中师生有品位的活动。为此,教师要不断修炼内功,端庄自己,丰富自己,提升自己,要对每一篇课文,每一个知识点、能力点,每一个可能引发思考和遐想的作品细节渗透进自己的情感和价值倾向,才有可能在课堂中激发学生、引领学生,提升学生,进而形成课堂的“生命场”“精神场”。
  其次应该是着眼学生的品位及其形成的要素。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包括外显的行为活动,和内在的精神活动,学生活动的品位决定着课堂的品位。学生在课堂上一切外显的形态,包括前文所说的坐姿、站态、仪态,以及学习行为等;包括学生在课堂上与同学的交往,与老师的交流,课堂的表达等;特别是学生在课堂上的交往与表达,需要学生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较好的交往能力,包括倾听、宽容、包容等素养,这一切都是品位课堂应该着眼的要素,都是教师在课堂中应该予以关注和引导的,都应是学生在课堂生活中长期的、通过有意注意而养成的。
  再次,学生在课堂上的精神活动是品位课堂着眼的重点。首先,从语文课的目标层面来说,新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在内的三维教学目标;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中也明确提出要“使学生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展创新等五方面获得发展”的教学要求。不管是课程标准还是教学要求都对学生的内在精神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其次,从教学的本质来说,它“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是生命的活动,而不仅仅是传授和获取知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生在课堂中内在生命的激情决定生命活动的质量。再次,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和性质来看,《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在“教学中应重视的问题”一条中明确指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重视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决定了语文课堂必须以“生命”为终极关怀。第四,从教育的本质上来说,“教育就是把心灵从自我的有限能量中解放出来”。
  
  三.深层——未来的理想,即关注师生获得新的生命启迪,关注教育本身的价值和向
  往
  
  教育是现实的,但教育不能没有理想。从深层次上来说,品位课堂首先应该关注的是师生的生命发展。课堂中教师套路的讲解,甚至是廉价的“贩卖”,干瘪的分析,机械的训练;学生有限的活动,肤浅的交流,断续的表达,无法让师生在课堂上展现生命的能量,更妄谈生命的发展和启迪。师生在课堂中如果只关注呆板的知识,只关注机械的训练,只会对作者、对人物形象、艺术手法贴几张标签,那么,这种枯燥的重复,乏味的讲解、机械的模式长期以往只会让师生生厌,让生命枯萎。介绍作者,研究写作背景就要走进作者的生命历程,走进历史的情景,让学生感受鲜活的生命,感受历史的真实;研读作品,就要走进作者的思想、感受作者的灵魂、体味作者的情感;评价作品,就要有历史的辩证、现实的责任和文化的自觉。只有在这种既真实又贴近的真切感受中,在既历史又现实的辩证思辨中,才能激活学生的生命存在意识,激发学生的生命责任意识,激励学生的生命发展意识。教师也只有在文本、学生以及自身三重生命的交往中,才能鲜活自我的教学生命,获得新的生命感悟,拓展生命的时空。
  其次应该关注的是教育本身的价值和向往。教育的价值在于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完善人格,尊重其主体价值。从这个意义上看,品位课堂首先要立足学生的发展,立足学生发展所必备的素质和能力。笔者以为,课堂为学生的发展计,需培养学生三方面的素养和能力,即健全人格、高尚情操以及终身学习能力。这些素质和能力应该在文本的研读中生成,在与作者、作品的形象的对话中激发,在课堂交往中养成,在教师的引领、指导、影响之下慢慢地获得。
  “教育正在日益向着包括整个社会和个人的终身方向发展”基于此,新课程明确指出“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要让学生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课堂中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计,是为学生未来发展计,是为学生未来生命的丰硕、丰满计,是教育价值体现的具体形态之一,是课堂教学品位的展现。
  再次,要立足教师自身的教育和发展。“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因此,有品位的课堂中教师不是权威,教师是对话者、参与者、指导者、组织者,更是受教育者。在课堂教学中,不是有所“传”,有所“授”,而是把有所“得”作为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把在与学生的与对话中,与文本的对话、与自我的对话中有所提升作为自身发展的终极需求。
  华师大叶澜教授指出:“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提高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因此,作为教育的一种形式,课堂应该关注的是生命,品位课堂应该是师生生命和谐活动的课堂,应该是师生生命发展的课堂,应该是生命理想绽放的课堂。
  
  金庞、藤丽霞,教师,现居江苏扬州。

品位课堂的三个层面